付利群
(江西省南豐縣中醫(yī)院 南豐344599)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內(nèi)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fā)生的慢性炎癥性病變,是婦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易反復發(fā)作,難有效根治[1]。慢性盆腔炎主要表現(xiàn)為腹部或腹骶部墜脹疼痛、痛經(jīng)、月經(jīng)紊亂、白帶增多、不孕不育等,嚴重影響女性群體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大大降低其生存質量,因此早期有效的治療干預措施對慢性盆腔炎患者而言至關重要[2]?,F(xiàn)代醫(yī)學針對慢性盆腔炎主要采用內(nèi)服、靜脈滴注或腹腔灌注抗生素等方式治療,臨床療效并不理想,且難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理想效果[3~4]。近年來,中醫(yī)辨證分型為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提供了新途徑。對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醫(yī)辨治用藥治療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31.5±5.4)歲;病程 1~3年,平均病程(1.6±0.7)年。對照組年齡21~42歲,平均年齡(32.6±5.8)歲;病程2~4年,平均病程(1.8±0.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為慢性盆腔炎,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存在禁忌證者、治療依從性較差。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左氧氟沙星(國藥準字 H20094174)靜脈滴注,100 ml/次,2 次 /d;甲硝唑(國藥準字H61022946)靜脈滴注,100 ml/次,2次/d。持續(xù)用藥7 d后改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口服治療,均為400 mg/次,2次/d,持續(xù)用藥治療14 d。
1.2.2 觀察組 給予中醫(yī)辨治用藥治療。(1)針對氣滯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主要以活血化瘀、理氣鎮(zhèn)痛為治療原則。方藥組成:甘草3 g,木香、柴胡、香附、當歸、車前子、黃柏、延胡索、牡丹皮各10 g,赤芍、薏苡仁各15 g,丹參、敗醬草各20 g。(2)針對濕熱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主要以清熱散結、鎮(zhèn)痛祛濕為治療原則。方藥組成:三棱、澤瀉、莪術各8 g,桃仁、茯苓、丹皮各10 g,車前子、黃柏各12 g,白花蛇舌草、赤芍、丹參各15 g,敗醬草30 g。(3)針對氣虛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主要以活血養(yǎng)血、益氣生津為治療原則。方藥組成:甘草5g,陳皮、山藥、蒼術、當歸、延胡索、丹參、白術、蒲黃、五靈脂、黨參各10 g,黃芪30g。所有中藥方劑均煎至150ml,保持溫度為35℃左右,給予保留灌腸處理,1次/d,持續(xù)治療14d。
1.3 觀察指標與標準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婦科檢查正常,癥狀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婦科檢查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70%~95%;好轉: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婦科檢查有所改善,癥狀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婦科檢查無變化甚至惡化,癥狀積分減少<30%??傆行?(治愈+顯效+好轉)/總例數(shù)×100%。癥狀積分標準:對下腹脹痛不適、腰骶部酸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狀按嚴重程度進行計分,0分為正常,2分為輕度,4分為中度,6分為重度,評分范圍0~18分,分值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30 30 12.771 22.632 0.000 0.000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11.43±2.52 11.19±2.08 0.402 0.689 5.10±1.01 2.21±0.63 13.298 0.000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內(nèi)生殖器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fā)生慢性炎性病變所引起的癥狀及體征,通常由未徹底治愈的急性盆腔炎發(fā)展而來,或在患者體質比較差的情況下因某些婦科炎癥遷衍所致[5]。常規(guī)西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并不理想,且極易導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疾病復發(fā)率較高[6]。中醫(yī)學認為,慢性盆腔炎屬于“帶下病、痛經(jīng)”范疇,主要是由于婦女經(jīng)期、產(chǎn)期或行婦科手術后正氣不足,導致胞脈空虛,外受寒邪,蘊結成毒,邪毒盤踞,傳入下焦而致病,治療應以清熱除濕、活血化瘀為原則[7~8]。辨證施治是中醫(yī)認識與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為確保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針對性,治療時必須充分結合辨病與辨證。首先,辨清患者是處于慢性期還是慢性病急性發(fā)作期,同時隨證的變化,病情是以本虛或標實為主,或虛實兼見,進而對患者展開分段論治。
中醫(yī)認為,慢性盆腔炎主要分型包括氣滯血瘀、濕熱瘀阻、氣虛血瘀,治療過程中首先根據(jù)個體差異進行辨證,然后結合其發(fā)病特點給予針對性治療,例如氣滯血瘀型予以活血化瘀、理氣鎮(zhèn)痛為治療原則;濕熱瘀阻型以清熱散結、鎮(zhèn)痛祛濕為治療原則;氣虛血瘀型以活血養(yǎng)血、益氣生津為治療原則[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醫(yī)辨治用藥治療慢性盆腔炎,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緩解臨床癥狀及體征,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