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萍 陳燕珣 張映清 何永紅
廣東省汕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廣東汕頭 515011
顱腦損傷是外界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頭部所造成的損傷,多見于交通、工礦等事故,顱腦損傷可分為頭皮損傷、顱骨損傷與腦損傷。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顱腦損傷救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病死率明顯下降[1-3]。但是,另一方面導致顱腦損傷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上升,特別是中重度顱腦損傷患者大多遺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這都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zhì)量[4-5]。有研究指出,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運動及認知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幫助患者盡早恢復社會功能[6]。本研究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在顱腦損傷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及護理效果,旨在于為顱腦損傷患者提供一種優(yōu)質(zhì)、有效的康復護理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80 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40 例,對照組40 例。研究組女15 例,男25例,年齡16~84 歲,平均(50.1±5.1)歲;病程35d~24 個月,平均(57.28±1.62)d;GCS(格拉斯哥昏迷評分)評分在6~11 分,平均(8.52±2.05)分。對照組女16 例,男24 例,年齡18~82 歲,平 均(50.0±5.1)歲;病 程33d~22 個月,平均(55.08±1.58)d;GCS 評 分6~12 分,平 均(8.49±2.04)分。兩組患者性別、GCS 評分、病程、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均滿足《神經(jīng)外科學》[7]中對顱腦損傷的診斷標準,均滿足MRI 以及CT 診斷。納入標準:(1)均為自愿參加本研究。(2)均滿足上述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合并先天性疾病、遺傳性疾病者。(2)合并惡性腫瘤以及心衰者。(3)哺乳期、妊娠期女性。(4)存在精神疾病、聽語障礙者。(5)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對照組按照神經(jīng)外科護理常規(guī)給予常規(guī)護理,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健康宣教、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及康復指導等。
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訂個體化康復護理計劃,每天由專職護士實施康復護理,每天2 次,每次40 分鐘以上。具體措施如下:(1)良肢位擺放?;颊呱w征平穩(wěn),神經(jīng)學癥狀不再發(fā)展后48h 即進行良肢位擺放。擺放時使上肢處于伸展位,下肢處于屈曲位。(2)運動功能鍛煉。①精細動作:訓練患者握、捏、抓、拿物品的能力,物品可逐漸從長方形過渡到圓形,選擇各種不同的物品,提高患者完成精細動作的能力[8]。②支撐站起:訓練者拉著患者一只手,使其從坐位逐漸過渡到跪姿,直至站起。③爬行訓練:爬行時指導患者用手支撐,防止面部、頭部受傷,從腹爬逐漸過渡到肘部支撐、手臂支撐,使得頭部逐漸抬高,而后可進行屈膝抓站、爬行等動作[9]。④行走訓練:起初拉著患者雙手逐漸向前走,逐漸過渡到拉一只手,最后至患者獨立行走。⑤坐穩(wěn)訓練:患者坐立時,護理人員可用手扶住其腰部和胸部,防止患者跌倒,同時確保其背部處于“伸直”狀態(tài),握住髖部的同時向下按壓。(3)營養(yǎng)支持。根據(jù)個體情況制定營養(yǎng)方案。如對無肝腎功能損害患者,護理人員指導家屬為患者提供高蛋白、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飲食,適當增加營養(yǎng)攝入。(4)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在對病情充分評估基礎上,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如洗漱、更衣、排便訓練等,同時向患者家屬示范訓練方法[10]。循序漸進,由完全提供幫助到部分協(xié)助,逐步過渡到患者獨立完成。①洗漱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刷牙、洗臉、洗澡、梳頭等訓練,盡可能讓其自助發(fā)揮,尤其是在洗澡時,應確保患者處于安全坐位。②更衣訓練:盡可能選擇容易脫去的衣物,結(jié)合患者具體能力選擇粘膠式、系帶式、拉鏈式、紐扣式,先讓患者認清楚身體各個部位所要穿的衣物,盡可能減少穿衣期間的輔助操作。③排泄訓練:訓練患者自主大小便,護理人員可與患者約定手勢,如舉單手為小便,舉雙手為大便,同時訓練患者識別男女廁所和控制大小便的能力。(5)心理護理。將心理護理貫穿于康復護理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及家屬心理壓力源并針對性進行疏導,告知患者及家屬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用其能理解的語言介紹早期康復訓練知識,樹立患者及家屬的自信心,引導患者早期參加康復訓練,對患者的任何小進步應及時予以肯定。
干預1 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BADL 評分及護理滿意度情況。
1.3.1 BADL 評分 以BADL(基本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評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總分為100 分,<20 分為極嚴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賴;20~40 分為生活需要依賴;40~60 分為生活需要幫助;>60 分為生活基本自理[11]。
1.3.2 FAM 評分 以FMA 評定所有研究對象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上肢項目33 個,總分66 分;下肢項目17 個,總分34 分,兩項總分之和為100 分,分值越高,肢體功能越良好。
1.3.3 護理滿意度 以科室自制問卷調(diào)查表評定護理滿意度,主要從護理技巧、方法、態(tài)度、效果四方面評定,總分為100 分,≥90 分為很滿意,≥80分為滿意、79 分及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很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應用SPSS24.0 軟件展開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BADL 評分、FAM 評分)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護理滿意度)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BADL 評分:兩組護理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顯著較對照組高,且組內(nèi)比較,BADL 評分護理后均顯著較護理前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BADL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BADL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研究組 40 38.62±6.28 82.04±11.17 21.430 0.000對照組 40 39.05±6.25 60.11±8.26 12.859 0.000 t 0.307 9.984 P 0.760 0.000
表2 兩組患者FMA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FMA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上肢 下肢護理前 護理后 t P 護理前 護理后 t P研究組 40 36.38±3.21 50.24±5.37 11.511 0.000 16.24±2.11 26.86±4.54 11.023 0.000對照組 40 36.29±3.25 43.28±4.24 6.799 0.000 16.26±2.31 21.14±2.52 7.418 0.000 t 0.102 5.286 0.033 5.724 P 0.919 0.000 0.974 0.000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FMA 評分:兩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顯著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護理滿意度:研究組顯著較對照組高,兩組分別是95.00%、7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顱腦損傷具有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腦細胞功能受損,處于一種不應答狀態(tài)[12]。臨床上對顱腦損傷的治療往往偏重于搶救生命,對于救治成功的患者,早期功能康復容易被忽視,不利于患者神經(jīng)功能、認知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現(xiàn)代康復醫(yī)學表明:康復護理應該在患者疾病發(fā)作之時就開展,且顱腦損傷患者是否殘疾、是否可以快速恢復,均與早期康復訓練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13]。神經(jīng)功能早期康復護理刺激關節(jié)囊、肌腱、肌肉感受器,通過神經(jīng)傳遞,對腦細胞形成一種良性刺激,起到腦功能區(qū)的重組和轉(zhuǎn)移,重新建立破壞的運動反射,促進腦細胞發(fā)育以及受損神經(jīng)元修復、再生,實現(xiàn)了中樞神經(jīng)功能代償組合,有效降低了足下垂、關節(jié)攣縮、關節(jié)畸形、肌肉萎縮、細胞壞死、失憶、頭痛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了患者智力水平與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患者早日回歸社會,具有藥物都不可代替的優(yōu)勢。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顱腦損傷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具有重朔性[14]。
本研究再次證明顱腦損傷后早期康復護理對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起著積極的作用,早期康復護理中的肢體活動,可增加相應皮層的腦血流量,促進側(cè)支循環(huán)建立,糾正大腦皮層的抑制狀態(tài),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元興奮性,加快意識恢復,有效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心理干預能提高顱腦損傷患者的心理應激能力,顱腦損傷的患者常存在煩躁、焦慮、沮喪、挫敗感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護患的良好溝通、及時解答疑惑,消除其負面情緒,能樹立患者及家屬的信心,積極配合早期康復鍛煉。另外,良肢位擺放過程通過健側(cè)臥位、患側(cè)臥位、仰臥位和半坐臥位等體位護理,可有效地克服異常肌痙攣,使其與拮抗肌處于平衡狀態(tài),防止痙攣模式加重或持續(xù)。同時對其飲食方案進行干預,制定個體化營養(yǎng)方案,合理搭配日常飲食,可促進機體康復,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以及家屬的經(jīng)濟負擔,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復正常生活,從而顯著提高護理滿意度。本文研究示:干預4 周后,研究組患者BADL 評分、FMA 評分顯著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開展早期康復護理,患者恢復效果明顯,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顯著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早期康復護理,明顯提高護理滿意度。在李麗[15]研究中,ADL 評分正常組顯著低于實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證實了神經(jīng)功能早期康復護理在顱腦損傷護理中的有效性、可行性,應當作為顱腦損傷患者理想的康復護理方法。
綜上所述,顱腦損傷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提高適應性,改善肌張力、肌力和運動姿勢,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效彌補了常規(guī)護理的不足,安全有效,并且明顯提升護理滿意度,有利于構(gòu)建和諧護患關系,臨床值得信賴并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