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貴賢 崔茂榮 劉亞玲 劉俊寧 張學剛 徐躍文 劉志明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云南曲靖 655000
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是臨床常見泌尿系統(tǒng)惡性腫瘤,多發(fā)于男性群體,當前針對該疾病的治療多采取根治性手術方案進行手術治療以延長患者生存期。但部分膀胱癌患者發(fā)現時已是局部晚期,手術治療難度大,手術并發(fā)癥多。而單純化療療效差。研究發(fā)現[1-2],局部晚期患者行新輔助化療可縮小患者腫瘤體積,改善其腫瘤分期,使手術難度下降以減小手術操作造成的創(chuàng)傷,進而提升患者手術治療機會。本次選取27 例患者行吉西他濱+順鉑新輔助化療對局部晚期膀胱癌患者的影響研究,現做出下述報道。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54 例局部晚期膀胱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對照組27 例及觀察組27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9例,年齡42~65 歲,平均(52.3±2.5)歲,病程3 個月~3年,平均(1.6±0.8)年,TNM 分期:Ⅲ期患者20 例,Ⅳ期患者7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7 例,年齡41~66 歲,平均(53.2±2.4)歲,病程5 個月~3年,平均(1.6±0.6)年,TNM 分期:Ⅲ期18例,Ⅳ期9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腫瘤分期數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或病理學檢查確診膀胱癌;KPS 評分介于50~70 間;預計生存期超過3 個月;WBC 及血小板計數分別超過4×109/L 和8×109/L;患者對研究知情,基于自愿原則簽署了同意書。
排除標準:有既往免疫抑制劑藥物治療史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合并心肝腎器質性病變患者;對研究用藥過敏患者;合并精神障礙或意識障礙患者。
對照組行常規(guī)對癥治療,給予患者營養(yǎng)支持,開展化療方案前行地塞米松、5 羥色胺受體阻斷劑給藥對消化道反應進行預防。在此基礎上該組患者化療第1、2、3 天均行注射用順鉑(吉林通化茂祥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2022235;規(guī)格:10mg/支;20mg/支)靜脈滴注給藥,3d 總劑量為70mg/m2,治療3 周為1 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 個療程。
觀察組常規(guī)對癥治療同對照組。開始化療第1 天及第8 天靜脈滴注給藥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104;規(guī)格:0.2g*8 瓶),單次劑量1000mg/m2,順鉑給藥方法、劑量同對照組,給藥時間為第2 天。在此過程中為患者行順鉑化療時常規(guī)水化,水化后利尿等治療措施,治療3 周為1 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 個療程。
出院后開始進行隨訪,隨訪期為6 個月。
(1)臨床療效參考實體瘤療效客觀標準[3-4],結果分為完全緩解(CR),即病灶消失,未出現新病灶,影像學檢查結果無異常,該療效維持時間至少4 周;部分緩解(PR),即病灶最大直徑之和相比治療前至少減少30%,該療效維持時間至少4 周;穩(wěn)定(SD),即病灶最大直徑之和尚未達到PR 的標準;進展(PD),即病灶最大直徑之和相比治療前增加至少20%,或出現新病灶,總緩解率(RR)記錄CR+PR 之和;(2)統(tǒng)計兩組患者隨訪期死亡率、復發(fā)率、生存期、不良反應及治療前后腫瘤直徑。
本次研究收集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 中進行組間t檢驗,收集的計數資料通過(%)表達,組間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59.46%,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35.14%,前者顯著優(yōu)于后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腫瘤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腫瘤直徑顯著小于對照組,生存期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生存期、治療前后腫瘤直徑比較(±s)
表2 生存期、治療前后腫瘤直徑比較(±s)
組別 生存期(月) 腫瘤直徑(cm)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5.41±3.18 3.15±1.28 1.54±0.92對照組 63.25±4.33 3.16±1.27 2.13±0.85 t 13.768 0.034 2.865 P<0.05 >0.05 <0.0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死亡率及復發(fā)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死亡率及復發(fā)率比較[n(%)]
膀胱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屬于泌尿系統(tǒng)疾病,腫瘤肌層的浸潤特點是預估患者行手術治療愈合效果的有效指標之一,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發(fā)病率在20%左右。該疾病進展至晚期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當前針對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針對病情特殊患者行保留膀胱術治療,但是術后2年左右約有1/2患者有腫瘤復發(fā)或轉移風險,若腫瘤轉移可大大提升患者死亡率,因此針對晚期膀胱癌患者治療中的關鍵點在于改善患者生存率。部分患者可采取外科根治性經尿道電切術治療以獲得疾病長期無進展的效果,更易被患者所接受,但是該療法無法對患者的病理分期進行準確判斷導致治療不足,效果不理想。有研究結果顯示[10],約有70% 的患者行手術治療后進行膀胱鏡檢查發(fā)現有病灶殘留,且病灶分期高于T2,這可能導致患者進行二次手術或其他方案治療,不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其家庭的精神和經濟負擔。局部晚期膀胱癌患者術前化療有利于降低手術難度,提升患者臨床療效及預后。傳統(tǒng)MVAC(順鉑+甲氨蝶呤+長春花堿+阿霉素)化療方案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相對較大,患者發(fā)生骨髓抑制風險高,可嚴重損傷患者的健康[5-8]。而順鉑單藥化療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吉西他濱+順鉑化療方案因副作用小,無交叉耐藥性等優(yōu)勢在惡性腫瘤輔助化療中的應用愈加廣泛[9]。吉西他濱屬于新型細胞毒治療類藥物,可在脫氧胞苷激酶的作用下向二磷酸鹽及三磷酸鹽進行轉變,進而對G1 期進展進行阻斷,避免其發(fā)展為S 期[11-12]。同時該藥物能夠滅亡腫瘤細胞,抗腫瘤作用顯著。順鉑是常見化療藥物,屬于烷化劑的一種,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分裂和癌細胞DNA 復制,對其細胞膜結構造成損傷,廣譜抗癌作用顯著。二者聯合應用對惡性腫瘤患者的療效具有積極影響[13-16]。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療效、死亡率、腫瘤直徑縮小幅度及生存期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新輔助化療治療方案對局部晚期膀胱癌患者的預后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綜上,新輔助化療治療局部晚期膀胱癌效果確切,安全性高,能顯著提高局部晚期膀胱癌患者手術治療機會。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