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薇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瓏地立于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經很美的東西,還需要一些點綴,山也是。小屋的出現,點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風景的內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漂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
小屋點綴了山,什么來點綴小屋呢?那是樹!
山上有一片純綠色的無花樹?;ㄊ敲利惖?,樹的美麗也不遜于花?;ê帽热说拿纨?,樹好比人的姿態(tài)。樹的美在于姿勢的清健和挺拔、苗條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有了這許多樹,小屋就有了許多特點。樹總是輕輕搖動著。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別致出色,乃是由于滿山皆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過屋頂的大樹,細而密的枝葉伸展在小屋上面,美而濃的樹陰把小屋籠罩起來。這棵樹使小屋給予人另一種印象,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
換個角度,近看改為遠觀,小屋卻又變換位置,出現在另一些樹的上面。這個角度是遠遠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樹,小屋被那些樹遮掩了,只在樹與樹之間露出一些建筑的線條,一角活潑翹起的屋檐,一排整齊的圖案式的屋瓦。一片藍,那是墻;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tài)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勢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論“領土”,只有有限的一點。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園比房屋小,花園中的路又比花園小,這條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園大道。和“領土”相對的是“領空”。“領空”是無限的,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適于心靈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說的游目騁懷。這個無限的“領空”,是我開放性的院子。
有形的圍墻圍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誕紅之類。天地相連的那一道弧線,是另一重無形的圍墻,也圍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狀,有片狀;有紅,有白;有絢爛,也有飄落。也許那是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藥,我們叫它們云或霞。空氣在山上特別清新,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
光線以明亮為好。小屋的光線是明亮的,因為屋雖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曉或入暮。破曉時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靜,一片寧謐。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群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動的,那是光線加強了,是早晨來到了山中。當花瓣微微收攏,那就是夜晚來臨了。小屋的光線既富于科學的時間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學性。
山上的環(huán)境是獨立的,安靜的。身在小屋可享受人間的清福,享受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個美夢。
出入小屋的要道,是一條類似蘇花公路的山路,一邊傍山,一邊是稻浪起伏的綠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車,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站。往返于快樂與幸福之間,哪兒還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覺得出外時身輕如飛,山路自動地后退;歸來時帶幾分雀躍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過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個名字,叫幸福的階梯,山路被我喚作空中走廊!
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作藝術。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朧的。每個夜色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虛無,樹也縹緲。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這座空中樓閣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的裝飾。
雖不養(yǎng)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
無需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寫 法 探 討
這篇文章有很多方面值得同學們好好學習。
有些同學不知道作文該寫什么,寫一樣事物,三兩句就完了,本文則能啟發(fā)我們怎樣去把一樣事物寫得更為飽滿和具體——寫一棟小屋,就只能圍繞這棟小屋來寫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入手,比如作者就通過描寫小屋所在的山、小屋旁邊的樹、小屋的“領空”、小屋旁邊的花、小屋不同時候的光線以及它周邊的道路等方方面面來寫。同樣的道理,我們寫其他的事物甚至是人物,也可以從所描述的對象“周圍”入手,這樣我們可以寫的內容就大大擴展和豐富起來了。這樣寫的前提,就是我們一定要充分地打開視野和展開聯想,不要只局限于一個點。
本文還值得大家學習的,就是比喻手法的運用,“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tài)”“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寫得多么準確和生動!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這其實也是需要我們“充分地打開視野和展開聯想”。
最后還想說的是,本文既充滿詩意,也富于哲理。把文章寫得充滿詩意和哲理,這對同學們是一種比較高的要求,但我們可以多多地品讀和思考,作者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