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
在2018 年9 月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主旨講話中, 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同非洲共同實施產業(yè)促進、設施聯通、貿易便利、綠色發(fā)展、能力建設、健康衛(wèi)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行動”。這些方面繪就了新時代中非關系的發(fā)展藍圖 ,開啟了新時代中非合作的宏偉篇章。作為實施人文交流行動的具體舉措,習近平主席還宣布中國決定設立中國非洲研究院,同非方深化文明互鑒。
2019年4月9日,依托于中國 社會科學院的中國非洲研究院正式在北京成立 。習近平主席發(fā)來賀信,希望中國非洲研究院匯聚中非學術智庫資源,增進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為中非和中非同其他各方的合作集思廣益、建言獻策,為促進中非關系發(fā)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學習和貫徹好習近平主席的賀信精神,不辜負其中的殷切期望,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及中國非洲研究院、中國每一個非洲研究者的使命與責任。
賀信精神充分體現了習近 平主席對中非合作及人文交流 的高度重視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重要的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世界呈現政治經濟多極化的趨勢,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快速崛起,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均衡。其次,經濟全球化雖然遭遇逆風但不可阻擋,以多邊主義為準則的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第三,新技術革命促進社會信息化,影響和改變著各國的社會生活方式與管理方式。最后,文化多樣化深入發(fā)展,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緊相連。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7年中國人口總規(guī)模13.9億,占世界人口的18.4%,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2.24萬億美元,占世界比重為15.1%;非洲54個國家人口12.2億,占 世界總數的16.2%,GDP總量為2.27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8%。中國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非洲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在這一大變局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與非洲經歷過相似的磨難,都有著強烈的民族復興意愿,面臨著共同的發(fā)展課題 ,也在諸多方面具有互補性。目前,中國人均 GDP已經接近1萬 美 元 ,越 來 越接近世界銀行定義的從中等偏 上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的門 檻 ,面對著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 發(fā)展轉變的任務 。非洲國家絕大 多數仍然位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 國家行列 ,近年來顯現出較好的 增長勢頭,具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非洲既有生育率高、年齡中位數低、勞動力豐富的人口結構特征,以及發(fā)展起點低后發(fā)優(yōu)勢強的經濟增長優(yōu)勢 ,也存在著基礎設 施落后、勞動力技能相對不足、管 理能力弱等發(fā)展瓶頸。
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正如非洲諺語“獨行快,眾行 遠”所表達的那樣,中非雙方可以 利用現有的知識和技術以及這些方面的互補性來應對共同的挑戰(zhàn)。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里,實現了同期世界上最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創(chuàng)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發(fā)展奇跡。在這個改革、開放、發(fā)展和分享的過程中,中國積累了重要經驗。中國故事背后蘊涵著中國智慧,也可以成為包括非洲在內的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借鑒的中國方案。
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fā)表演講時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人類發(fā)展進步的動力。中非文明交流互鑒既是雙方交往的重要內容,更有助于增進相互理解,深化友誼和合作,也為中國和非洲各國的發(fā)展提供動力。非洲是世界古人類和古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也是人類最早的產業(yè)農業(yè)的發(fā)源地之一。在長期的經濟活動、社會實踐和藝術創(chuàng)造中,非洲各國人民積累了豐富的智慧,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文明傳承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內在基因。對擁有這種文明的國家來說,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是發(fā)展經濟、擺脫貧困、實現復興的自信之基和動力之源。對合作伙伴或者愿意施以援手的國家和機構來說,任何旨在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國際合作乃至國際援助,都必須建立在對合作伙伴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規(guī)范等文明遺產有足夠的了解、尊重和善用的基礎上。
一些西方國家對非洲進行過 長期的殖民統治,并在經濟上實行 掠奪,在文化上造成巨大的破壞, 使非洲這個物產豐富和歷史悠久 的大陸遭受了深重的苦難,一度成 為貧窮和落后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非洲國家相繼實現了民族獨立,走上了自主發(fā)展的道路。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也嘗試進行援助。然而,正如世界銀行前經濟學家伊斯特利在談到世界貧困現狀時所說,世界上的窮人面臨著兩大悲?。旱谝粋€悲劇盡人皆知,即全球有數億人處于極度貧困,亟待獲得發(fā)展援助;而很多人避而不談的第二個悲劇是,幾十年中發(fā)達國家確實投入了大量的援助資金,長期以來卻收效甚微。
存在第二個“伊斯特利悲劇”的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前殖民主義國家,常常不懂得尊重非洲人民的文化和自尊,甚至有時還以吉卜林式的傲慢實施此類行動,不顧援助對象的現實國情,一廂情愿地推行由陌生人——西方專家們炮制出來的減貧計劃。對于任何國家、區(qū)域、社區(qū)、家庭和個人來說,貧困永遠是具體的和個案的,由獨特的諸種因素或其組合所造成。因此,不能期望在萬里之外的制度和文化環(huán)境中成就出來的專家、項目官員和慈善活動者,能夠識別、理解從而解決特殊問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成就,從根本上來自于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四個自信”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養(yǎng)料和實踐動力所在。中國人民遭受過長期的物質和文化壓迫,懂得自身的文明傳承對于民族復興的重要性,因而也懂得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善于學習和汲取其他文明的有益價值。這為中非友好合作奠定了扎實的根基, 保障了這種合作不受任何風雨的 阻擋,不為任何惡意的離間或無意的誤解所干擾。
中國非洲研究院將按照習近平主席的要求,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力量,匯聚國內非洲研究學者以及非洲各國的學術智庫資源,構建中非合作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中非雙方以及其他各方學者交流合作的平臺、合作培養(yǎng)高端專業(yè)人才的基地,以及講好中非友好合作故事的窗口。中國非洲研究院將從以下領域著眼,努力拓展工作,向中非人民提交一份良好的答卷。
通過人文交流渠道和學術交流方式,推動中非文化和歷史的交流,促進文明互鑒。例如,以會議、論壇和共同出版等形式,舉辦有關學術成果、治國理政和發(fā)展經驗交流活動,促進中非學術創(chuàng)新相互交流,并從理論上對發(fā)展智慧進行提煉,為構建新世紀的中非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特別是發(fā)展經濟學作出貢獻。
國內各研究單位以及中非雙方就重要的學術性和政策性課題進行聯合攻關,實施協同研究,包括如何把“一帶一路”建設同落實非洲聯盟《20 63年議程》、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以及非洲各國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等課題,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形成共同的學術出版物和智庫成果。協同中非以及其他各方的學者、媒體和社會團體共同營造良好輿論環(huán)境,通過案例研究等多種形式和渠道,講好中非相互理解、互利共贏、合力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