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宏
伴君如伴虎,為人臣子要答好皇帝的問題可不簡單。因此,歷史上那些妙對皇帝的例子總被傳為美談。
公元4世紀(jì),東晉簡文帝雅好書法,一日心血來潮寫了一幅頗為滿意的作品,便問身邊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卿以為朕字如何?”
王羲之回稟道:“皇上的字自然是好的。”
“怎么個好法?”簡文帝追問道,“與卿比如何?”
就在眾人等著看笑話的時候,王羲之鎮(zhèn)定地說:“皇上的字在皇上中是好的,臣下的字在臣下中是好的?!?/p>
一句話,既維護了簡文帝的顏面,又道明了兩人字的好壞,真是妙!
17世紀(jì),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寫了一首文理不通的詩卻自鳴得意,還問當(dāng)時有名的文學(xué)批評家布瓦洛:“此詩如何?”
布瓦洛皺著眉頭看了一遍說:“皇上真是天資聰慧,無所不能,想作一首歪詩,片刻工夫就作出來了,臣下真是佩服之至?!?/p>
路易十四聽了,自知詩作得不好,但因為有臺階下,倒也沒生氣。
18世紀(jì)時,清朝皇帝乾隆號稱“十全老人”,據(jù)說一生中寫的詩不下10萬首,也喜歡讓別人評自己的詩。一次,他與紀(jì)曉嵐一塊去白龍寺燒香,撞了一下寺中大鐘,鐘聲未歇便吟出一句:“白龍寺里撞金鐘……”紀(jì)曉嵐聽后笑出聲來,打斷了乾隆的思路。
乾隆立刻板起臉問:“朕的詩不好嗎?你為什么要大笑?”
紀(jì)曉嵐不緊不慢地答:“因為臣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有句‘黃鶴樓中吹玉笛’,千古獨步無以為對,今皇上一句金語不正好與之相對嗎?”
乾隆的詩本來不怎么樣,但傍上李白的名句“黃鶴樓中吹玉笛”,自然生色不少,乾隆能不高興嗎?紀(jì)曉嵐果然有兩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