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佳
《詩經(jīng)·邶風(fēng)·-式微》是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的篇目,該篇并不為人熟知。教材導(dǎo)讀簡單將其主旨定位為“勞役詩”:“日落天黑,還在露水中、泥地里勞作,怎能沒有怨言呢?這是一首勞役者的悲歌……”關(guān)于這首短詩,歷代對其主旨的解釋頗多,筆者在此不揣淺陋,簡略申述己意,以求正于方家。為論述之便,現(xiàn)引全詩如下: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一、《式微》主旨眾說舉隅
根據(jù)立論角度不同,筆者將歷代諸家關(guān)于《式微》主旨的說法分為以下五類。
1.黎臣勸其君歸國說
這種說法在古代影響較大,占據(jù)著經(jīng)學(xué)正統(tǒng)地位,為諸家學(xué)者奉為圭臬。《毛詩序》:“《式微》,黎侯寓于衛(wèi),其臣勸以歸也。”鄭《箋》:“寓,寄也。黎侯為狄人所逐,棄其國而寄于衛(wèi)。衛(wèi)處之以二邑,因安之,可以歸而不歸,故其臣勸之?!贝呵飼r期,北方狄人部落侵伐黎國,黎國君臣避難于衛(wèi)國,衛(wèi)君將其安置于中露、泥中兩個地方,后來狄人自主退兵,而黎君卻在衛(wèi)地安穩(wěn)度日,遲遲不肯歸國,其臣極力勸諫,希冀君王重整旗鼓,回國主持政事?!妒轿ⅰ分饕鞘惆l(fā)臣子對黎君的勸諫之情?!蹲髠鳌ば迥辍吩涊d狄人“奪黎氏地”:
潞子嬰兒之夫人,晉景公之姊也。酆舒為政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伯宗日:“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雖多,何補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傷其君目,五也?!?/p>
從細(xì)節(jié)出發(fā),歷代學(xué)人對此種說法也存在著不同觀點。比如,狄人為何會侵伐黎國?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黎侯平素必優(yōu)游頑懦以致被逐,迨至狄退仍無遠(yuǎn)志?!崩杈杪槦o能、玩物喪志,招致狄人趁虛而入,之后又不思進(jìn)取,毫無復(fù)國壯志,亡國純屬咎由自取。又如,黎臣勸諫君王歸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得不到衛(wèi)公的助力。嚴(yán)粲《詩緝》:“時狄已退,黎侯可以歸而不歸,猶望衛(wèi)之助己也,其臣知衛(wèi)宣之不足賴,故勸以歸?!边@里直接指明狄人侵黎發(fā)生在衛(wèi)宣公時期,而他與魯宣公并不生活在同期,與上文《左傳-宣公十五年》的記載有抵牾之處。
2.美黎臣說
有學(xué)者認(rèn)為詩歌《式微》是贊美黎臣對君王的忠誠之情。郝懿行《詩問》:“黎之忠臣從君播遷于衛(wèi),其友招之不去,君子以為黎不亡矣,美而存之。”這與第一種說法有關(guān)聯(lián)之處,只是從贊美黎臣的角度出發(fā),說明其對君主的不離不棄,并未因為君主的落難而另擇高枝。詩歌還可以看成是黎臣表明忠誠之志的“自問自答”:“黎臣身處困辱,眷戀其君而不忍去,設(shè)為問答以自盟其志也?!?/p>
3.黎莊夫人自誓說
劉向在《列女傳》中明確指出詩歌《式微》是黎莊公夫人與其傅母之間的對唱:
黎莊夫人者,衛(wèi)侯之女,黎莊公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務(wù)者異,未嘗得見,甚不得意。其傅母閔夫人賢,公反不納,憐其失意,又恐其已見遣,而不以時去,謂夫人曰:“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去。今不得意,胡不去乎?”乃作《詩》曰:“式微式微,胡不歸?”夫人日:“婦人之道,壹而已矣。彼雖不吾以,吾何可以離于婦道乎!”乃作《詩》曰:“微君之故,胡為乎中路?”終執(zhí)貞壹,不違婦道,以俟君命。
這里有一點值得注意:詩句“胡為乎中露”的“中露”在《列女傳》中作“中路”,這為我們考辨詩旨提供了新的視角,后文還將涉及。
4.勞役者之怨聲說
20世紀(jì)以后的學(xué)者多持此種觀點,以余冠英《詩經(jīng)選》為代表:“這是苦于勞役的人所發(fā)的怨聲。他到天黑時還不得回家,為主子干活,在夜露里、泥水里受罪。”下層人民夜以繼日地服徭役,受到上層貴族的竭力剝削,表達(dá)心中的怨恨不滿,以及對自身痛苦生活的悲哀。
5.情怨說
郝志達(dá)《國風(fēng)詩旨纂解》:“這是一首情怨詩,抒情主人公顯系女子……女子失歡而處于一種困窘之境,盼男一歸,有所顧愛的情怨之辭。”獨守空房的女子孤寂、困窘,期盼遠(yuǎn)方出行的情郎早日歸來,由衷情而生怨情,心里埋怨男子對自己的忽略。
關(guān)于《式微》的詩旨、事義,除了上述五大類外,還有一些非主流的說法,如“臣勸成公歸國說”“存疑說”等,在此從略。
二、《式微》主旨考論
探尋詩歌《式微》的主旨、事義,最終要以文本章句為歸依。筆者擬從章首出發(fā),句句考證論述,全面考察詩歌的具體情境,得出合理的主旨內(nèi)涵。
1.“式微式微,胡不歸”
“式”,毛《傳》“用也”,鄭《箋》認(rèn)為是語助詞,沒有實義,蘇轍認(rèn)為通“試”,試探之義……古來說法眾多,莫衷一是。其實,《詩經(jīng)》中還有一些與“式微式微”相同句式的章句,可以比較類推其義。如《小雅·節(jié)南山》中的“式夷式已”,“夷”為平正,“已”為終止?fàn)幎罚妇鯌?yīng)當(dāng)飽含公平正直之心處理政事,并且時刻防止自身的爭強好斗之心,這里的“式”只是語助詞,并沒有“用”或“試”等意思。同時,再考察《詩經(jīng)》中以單一“式”字起首的章句,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jié)論。還是以《小雅-節(jié)南山》為例,其中的“式月斯生”指亂世當(dāng)中每月都有災(zāi)禍發(fā)生,句首“式”字只是發(fā)語詞;《小雅-楚茨》“式禮莫愆”,指禮儀完備而無愆忒過失,“式”字同樣無義??梢?,鄭《箋》對“式”的解釋較為合理。
《爾雅·釋訓(xùn)》:“‘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郭璞注“言至微”。鄭《箋》結(jié)合《爾雅》的引詩,說明“君今在此皆甚至微,君何不歸乎”,“微”在這里是微賤之義?!都?微韻》:“微,賤也?!薄渡袝?舜典》“虞舜側(cè)微”,孔穎達(dá)《疏》:“不在朝廷謂之側(cè),其人貧賤謂之微?!笨梢姡笆轿⑹轿ⅰ泵枥L的是詩歌主人公所處的貧賤困苦之境,再結(jié)合“胡不歸”一句,其應(yīng)當(dāng)是離開故鄉(xiāng)羈旅在外,同行之人見其處境窘迫,勸其早歸故鄉(xiāng)家園。至于詩歌主人公是否指向君王,還待下文考究。
2.“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關(guān)于此處的“微”,歷來以兩種解釋為主:第一,無、非。毛《傳》:“微,無也?!编崱豆{》以“微君”為“無君”。“微君之故”,即若不是君王的緣故。第二,漠視、輕視。《毛詩李黃集解》引胡文定日“以事下人,不有其事,是謂微君之故”,“言以微視黎侯如無有也”?!拔⒕省?,即漠視君王遭遇的事故、窘境。兩種說法看似通達(dá),其實存在很明顯的問題?!对娊?jīng)》中“微”多次出現(xiàn),并且有多種含義,如《小雅·伐木》“微我弗顧”“微我有咎”,《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但“微”在同一篇詩歌中多次出現(xiàn)時語義保持不變。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不應(yīng)一篇之中而上下文用字頓異?!薄拔⒕敝拔ⅰ迸c“式微”之“微”應(yīng)當(dāng)都是“微賤”之義,詩篇上下文一致。
從統(tǒng)計學(xué)的角度出發(fā),“君”在《詩經(jīng)》中共有199處,其中“君子”連言共有183處,剩余16處是單稱“君”或“君王”“邦君”“先君”“君婦”?!对娊?jīng)》中的“君子”所指較為寬泛,可指德行高尚的男子,如“君子好逑”;可指服勞役者,如“君子于役”;可指有地位權(quán)勢者,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可指君王,如“弗問弗仕,勿罔君子”。而單稱“君”字的16處中,除去《式微》中的2處,其余14處無不特指君主,即周天子或諸侯國君: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邶風(fēng)·燕燕》)
人之無良,我以為君。(《鄘風(fēng)·鶉之奔奔》)
大夫夙退,無使君勞。(《衛(wèi)風(fēng)·碩人》)
顏如渥丹,其君也哉。(《秦風(fēng)·終南》)
君日卜爾,萬壽無疆。(《小雅·天保》)
其泣喧喧,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小雅·斯干》)
邦君諸侯,莫肯朝夕。(《小雅·雨無正》)
君婦莫莫……諸宰君婦……使君壽考。(《小雅·楚茨》)
克明克類,克長克君。(《大雅·皇矣》)
穆穆皇皇,宜君宜王。(《大雅·假樂》)
食之飲之,君之宗之。(《大雅·公劉》)
維此惠君,民人所瞻。(《大雅·桑柔》)
由此可見,《式微》中的“君”最有可能指君王。
“故”,《爾雅·釋詁》“今也”,郭璞注“故亦為今”,現(xiàn)今之義?!熬省?,可以理解為君王現(xiàn)今的處境。許多學(xué)人將“故”解為“緣故”,“君之故”即由于君王的緣故,但“微”是“微賤”之義,那“微君之故”就無法說通。此外,根據(jù)《詩經(jīng)》更換個別字詞反復(fù)吟唱而句式句意基本相同的重章復(fù)沓的藝術(shù)特點,如將“故”解為“緣故”,那“微君之故”與“微君之躬”便難以關(guān)聯(lián)。因此,“故”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現(xiàn)今”?!拔⒕省边\用了《詩經(jīng)》中常見的倒裝句式,即“君之故微”,指君王現(xiàn)今的處境極其微賤、窘迫。
“中露”,朱熹《詩集傳》:“露中也,言有霑濡之辱,而無所芘覆也。”認(rèn)為“中露”就是“露中”,君王被雨露沾濕而沒有躲避之處。這并不符合《詩經(jīng)》重章吟唱的行文習(xí)慣,如要與下文“泥中”相對成文,這里徑直寫作“露中”即可,何以寫作“中露”如此拗口?其實,“露”與“路”古字相通?!夺屆罚骸奥罚兑?。言人所踐蹈而露見也?!睗h石經(jīng)與敦煌本《詩經(jīng)》里的“中露”皆作“中路”,上文劉向《列女傳》引詩也作“中路”。筆者遍考先秦兩漢文獻(xiàn),“中路”多次出現(xiàn),如《禮記·雜記》“中路嬰兒失其母焉”、《楚辭-九辯》“然中路而迷惑兮”等,皆指“在半路上”。從與《詩經(jīng)》同為抒情文體的《楚辭》出發(fā),發(fā)現(xiàn)“中路”不但指半路,更隱含著彷徨、猶豫之義?!毒呸q》“然中路而迷惑兮”,王逸注:“舉足猶豫,心回疑也?!薄毒潘肌贰拔张寰临庵新烦?,王逸注:“悵彷徨也。”
“胡為”,古人常用的疑問詞,指何為、為什么。“胡為乎中露”即“胡為乎中路”,意思是為何要在半路上如此猶豫、彷徨。因此,“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即“君之故微,胡為乎中路”,君王現(xiàn)今的處境如此微賤、窘迫,為何還要在半路上猶豫、彷徨呢?可見,這是君王的隨從人員對其提出的建議,他也是全詩的“發(fā)唱者”“抒情者”,最有可能是貼身隨行的臣子。結(jié)合“式微式微,胡不歸”一句,可知臣子希望君王不要再猶豫、彷徨,早日返歸故鄉(xiāng)。
3.“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躬”,古可通“今”,《邶風(fēng)·谷風(fēng)》“我躬不閱”,《禮記·表記》引作“我今不閱”,即“微君之躬”與“微君之故”同義。“躬”也可理解為自身,“微君之躬”即“君之躬微”,君王自身的處境微賤、窘迫。“泥中”,朱子曰“陷溺之難”,指在泥途中進(jìn)退艱難,與“中路”相似,皆有躊躇、彷徨之義??梢?,“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與“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語義、情感基本相同。
綜上所述,從《式微》的文本章句出發(fā),詩篇事義為:君臣一行羈旅在外,處境極其微賤、窘迫,臣子勸君王早作決斷,返歸故國鄉(xiāng)里,不要再進(jìn)退躊躇、猶豫彷徨。與“黎臣勸其君歸國說”的區(qū)別在于,無法確定詩篇表現(xiàn)的是“黎侯寓于衛(wèi)”之事,更為合理的詩旨是“臣勸其君歸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