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飛
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因顱內動脈引起的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其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高血壓、吸煙、酗酒、未破裂動脈瘤、使用交感類藥物[1]。高分級aSAH 是指世界神經(jīng)外科聯(lián)盟分級為Ⅳ、Ⅴ級。其臨床治療主要為夾閉術和介入治療,關于二者的安全性及療效目前尚存在爭議[2]。本研究通過資料回顧性分析,探討高分級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采取兩種手術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谷城縣人民醫(yī)院2016-05 至2017-05 接收的66 例aSAH 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n=33)和觀察組(n=33)。對照組采取顱內夾閉術治療,觀察組采取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治療。觀察組女12 例,男21 例,年齡40~65 歲,平均年齡(53.45±9.63)歲,動脈瘤破裂位置:椎基底動脈3 例,前交通動脈15 例,大腦中動脈5 例,后交通動脈10 例;世界神經(jīng)外科聯(lián)盟分級(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 Scale,WFNSS):Ⅴ級5 例,Ⅳ級28 例,動脈瘤直徑(6.32±0.52)mm。對照組女11 例,男22 例,年齡42~66 歲,平均年齡(53.46±8.56)歲,動脈瘤破裂位置:椎基底動脈4 例,前交通動脈16 例,大腦中動脈4 例,后交通動脈9 例;WFNSS:Ⅴ級6 例,Ⅳ級27 例,動脈瘤直徑(6.33±0.45)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均經(jīng)腦部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腦脊液檢查等影像學檢查和臨床癥狀檢查確診,符合有關aSAH 診斷標準[3];(2)預計生存期>6 個月;(3)WFNS分級Ⅳ-Ⅴ級;(4)無顱內壓明顯升高、顱內血腫等必須性開顱減壓術的情況;(5)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伴嚴重凝血功能障礙及肝功能損害;(2)手術不耐受;(3)合并其他惡性疾病。
1.3 方法 觀察組采取彈簧圈瘤腔內栓塞:患者行全身麻醉,并肝素化,根據(jù)血管造影選擇最佳角度。在造影指導下,將微導絲輕柔送入動脈瘤。再次推入造影劑確認微導管頭端位置及瘤頸寬度、形態(tài),選擇大小合適的彈簧圈,待其盤繞合適后將其解脫,反復造影顯示彈簧圈穩(wěn)定。待彈簧圈置入有一定阻力且瘤囊不再顯影后結束填塞。在透視下將各個導管退出,術畢。介入栓塞后,根據(jù)患者情況決定給予腰椎穿刺術、腰大池引流術。術后2 d 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并進行抗血管痙攣、抗感染治療,術后2 個月口服阿司匹林100~200 mg/d。對照組采用動脈瘤頸夾閉術:患者予以全麻,不同部位動脈瘤采用不同的入路,對于大腦前、中及前、后交通動脈瘤采取翼點入路,枕下正中入路主要應用于后循環(huán)。選擇入路,對皮瓣進行分離,將硬膜打開,明確血管解剖位置后,用動脈瘤夾夾閉動脈瘤頸部,必要時將血流臨時阻斷,隨后嚴密止血,縫合。術后監(jiān)測生命體征,常規(guī)抗感染。
1.4 觀察指標 術后3 個月應用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評估預后,分為中等殘疾、恢復良好、重度殘疾、植物生存四個等級[4],其中以恢復良好及中等殘疾定義為預后良好。記錄住院時間,于術前1 d、術后1 d、5 d 對患者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水平進行測定,記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 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Pearson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預后比較 觀察組預后良好率為75.76%,較對照組明顯要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高分級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預后比較
2.2 免疫指標及住院時間對比 兩組術后1 d 各項免疫指標均較術前降低(P<0.05),但觀察組較對照組要高(P<0.05);觀察組術后5 d 的免疫指標均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觀察組住院時間為(19.52±5.41)d,對照組為(25.71±6.54)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189,P<0.001)。
表2 兩組高分級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免疫指標比較 (g/L)
2.3 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腦血管痙攣、顱內感染率較對照組低(χ2=8.875,P<0.05;χ2=9.745,P<0.05),見表3。
aSAH 預后較差,14%~24%由動脈瘤破裂造成[5]。對于高分級的aSAH 患者,保守治療往往病死率較高,因而臨床多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動脈瘤清除腦內血腫及蛛網(wǎng)膜下腔積血,防止動脈瘤再次破裂,但創(chuàng)傷大,可能會損傷局部血管,導致大量炎性因子分泌與釋放,機體內炎癥反應重,因而術后恢復時間更久,且可能引起一系列并發(fā)癥,患者痛苦大,此外,動脈瘤處于較深部位時,操作復雜,難度較大[6,7]。
表3 兩組高分級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并發(fā)癥比較[n(%)]
1973 年,動脈瘤介入栓塞術首次被應用于球囊栓塞動脈瘤中,之后隨著介入材料如彈簧圈等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該方法以并發(fā)癥少、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時間快等優(yōu)點得到廣泛關注[8]。其通過特殊的導管系統(tǒng),將生物彈簧圈填塞在瘤囊中,隨后瘤囊內的血流速度減緩甚至阻斷,形成栓塞,使瘤頸內膜化,瘤腔內血栓機化,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本研究中,觀察組預后良好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血管栓塞介入治療能及時清除蛛網(wǎng)膜下腔積血,通過彈簧圈填塞使瘤腔機化,療效顯著,手術創(chuàng)傷小,能有效縮短術后恢復時間,這與何士科等[9]報道的結果一致。此外,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3 d 的IgA、IgM、IgG 水平明顯降低,但觀察組較對照組明顯要高,且其術后5 d 基本恢復,提示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手術創(chuàng)傷小,對患者免疫功能影響更小。腦血管痙攣是顱內動脈瘤外科手術最為常見、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可引起缺血性腦梗死、遲發(fā)性腦水腫,危及患者生命安全。Lin 等[10]研究顯示,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中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率約為40%~70%。血管痙攣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血小板凝集、器械刺激、平滑肌收縮、免疫反應等。與夾閉術相比,介入治療對血管的機械性刺激要更小,因而本研究中,觀察組腦血管痙攣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明顯要低。對于已發(fā)生血管痙攣的患者,應用尼莫地平效果往往不佳,而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文獻[11-13]研究發(fā)現(xiàn)血管在積血中暴露的時間與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蛛網(wǎng)膜下腔積血后,易出現(xiàn)腦血管痙攣,應用腰椎蛛網(wǎng)膜下腔持續(xù)引流,可在短時間內將積血排出,從而使aSAH 血管痙攣的發(fā)生率有效降低。本次入選者均在動脈瘤出血3 d 內進行手術,及時清除積血,因而血管痙攣發(fā)生率較低,故盡早清除積血是改善預后、降低并發(fā)癥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顱內動脈夾閉術創(chuàng)傷較大,因而顱內感染的幾率也增加,本研究中對照組顱內感染率較觀察組明顯要高。血栓栓塞在介入栓塞,尤其在使用支架輔助栓塞時較為常見[14,15],本研究中,觀察組有2 例患者動脈瘤采取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可能是抗血小板治療和術中全身肝素化治療的作用,導致未成功栓塞。
綜上所述,高分級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采取血管栓塞介入治療,療效好于顱內夾閉術,并發(fā)癥少,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