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華,李 靜,黃莉莎,吳 芳,張耀丹,李斯儉,馮先瓊
近年來全世界災害頻發(fā),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護士作為災害的第一反應者,在災害管理的各個階段承擔著重要角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及國際護士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指出護士是災害救援的核心成員,在災害管理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3]。而護理人員的災害護理能力水平的高低與災害救援質量呈現(xiàn)正相關[4]。災害護理能力是準備和應對具有威脅性、真實且可疑的化學、生物、放射、核危害、爆炸事件、人為事故及自然災害或其他相關事件所需要的綜合性的知識、技能和行為[5]。2009 年WHO 和ICN 聯(lián)合制定了ICN 災害護理能力框架,幫助護士明確在災害中的角色,指導災害訓練和教育[6]。該能力框架分為4個領域(防災/減災能力、備災能力、應對能力和恢復/重建能力 )10 個維度[3],成為具有全球指導意義的框架。本研究通過檢索國內外文獻,分析災害護理能力水平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旨在為今后開展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1.1 檢索策略 應用計算機檢索PubMed、護理學及醫(yī)療相關文獻累計索引(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CINAHL)、Medline、Web of Science、CNKI、萬方等數(shù)據(jù)庫,收集1998—2018 年間相關文獻,檢索項包括“關鍵詞&題目&摘要&主題詞”,中文檢索詞包括“災害護理能力,災害護理勝任力,災害護理核心能力”,英文檢索詞包括“disaster nursing competency,Disaster nursing core competency”。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研究對象為護士或護生;(2)文獻類型為原始的研究型文獻;(3)以中文或英文公開發(fā)表。排除標準:(1)重復的文獻;(2)不能獲得全文的文獻。
1.3 文獻篩選和資料提取 由1名研究者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其他研究者進行復核,文獻檢索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檢索流程
2.1 納入研究的一般情況 共納入16 篇文獻,中文9 篇,英文7 篇。中國研究9 篇,瑞典、美國、韓國、約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日本的研究各1 篇。研究設計均為橫斷面研究。研究對象為急診護士、災區(qū)醫(yī)院護士、救援隊的護士、注冊護士、社區(qū)護士、護生。研究工具中有5 篇是運用以ICN 災害護理能力為框架編制的災害準備度評估工具(Disaster Preparedness Evaluation Tool,DPET);4 篇運用楊美芳[7]編制的本科護生災害護理能力評估工具;2 篇運用以ICN 災害護理能力為框架自行編制問卷;其余5 篇運用自制問卷,自制問卷多是根據(jù)文獻資料及訪談法編制,或者根據(jù)其他問卷改編形成。具體見表1。
2.2 國內外災害護理能力水平研究現(xiàn)狀 國內有關護士災害護理能力水平的研究,多使用量表進行自評,因研究對象、使用的評估工具不同,結果稍有差異,但均顯示護理人員具備一定的災害護理能力,但總體處于中等水平,而這些能力在災害管理中凸顯不足。國內研究分別調查急診護士、災區(qū)醫(yī)院護士、救援隊護士、注冊護士、社區(qū)護士、護生結果均顯示災害護理能力處于中等水平,不足以應對日益頻發(fā)的災害[7-15]。國外學者分別對902 名日本護士、474 名約旦護士、429 名沙特阿拉伯、569 名瑞典即將畢業(yè)護生和269 名瑞典注冊護士、231 名韓國急診護士、177 名美國急診護士、1 142 名三級醫(yī)院護士進行橫斷面調查,結果均顯示護士災害護理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無法有效應對災害[16-22]。
2.3 國內外災害護理能力影響因素
2.3.1 護士的災難救援經歷 納入的研究中有9 項研究發(fā)現(xiàn)參加過災害救援護士的災害護理能力得分高于未參加過災害救援的護士[8,9,12-15,18,19,21]。新加坡有研究也發(fā)現(xiàn)有應對災害經歷的人,個人的災害準備更好[22]??赡苡捎诰仍洑v讓護士置身于實戰(zhàn)之中,不僅提高了救災能力,也使其認識到具備各種災害救援能力的必要性和自身的不足之處,促進他們主動去學習災害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災害護理能力水平。
2.3.2 災害培訓經歷及災害演練 納入研究中有7 項研究發(fā)現(xiàn)參加過災害繼續(xù)教育、災害演練的護士災害護理能力普遍高于未參加過相關培訓者[10-12,16-18,21]。新加坡的研究也提出參加災害培訓的醫(yī)務工作者個人災害準備高于未參加過的[22]。分析原因是有災害救援演練經歷的護士由于接受過系統(tǒng)的培訓,對災害護理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和體驗。這就提示相關科室不但要加強災害護理基礎知識的教育,更要加強實踐應用的教育,使培訓的內容和方式多樣化,努力培養(yǎng)全面的災害救援人才。
2.3.3 科室 納入的研究中有4 項的研究對象是急診科護士,而研究對象不單單是急診科護士的研究中有3 項研究指出急診科護士的災害護理能力高于其他科室。王恒等[8]對四川省經歷過汶川地震的18 所災區(qū)醫(yī)院的723 名護理人員災害護理能力的調查研究顯示:急診科、重癥監(jiān)護室、手術室護士的災害護理能力最高。我國學者徐曉華[15]、瑞典學者Nilsson[19]對全國護士的調查也發(fā)現(xiàn)急診科護士災害準備度更高。分析原因可能與各科室護理人員的工作性質有關。急診科護士日常工作中就承擔了醫(yī)院的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工作,有著豐富的急救知識、技能與經驗,能有效應對突發(fā)災害事件[23]。
表1 納入研究的一般情況(n=16)
2.3.4 職業(yè)成長 納入的研究中7 項研究提到職業(yè)成長對災害護理能力的影響。約旦的調查發(fā)現(xiàn)工作經驗越豐富的護士自評災難準備的知識與技能水平越高[16]。韓國學者的調查也發(fā)現(xiàn):管理者的災害護理能力高于非管理者,高職稱護士災害護理能力更高[21]。我國學者的3 項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越大、護齡越大,災害護理能力評分越高,護理管理者的自評能力高于普通護士[7,10,13]。這可能是隨著工作經歷和經驗的逐漸豐富,護士的知識形態(tài)由淺層次 、顯性(程序性知識)逐漸向深層次、隱性(反思性知識、策略性知識、情感性知識)發(fā)展,護理能力才逐漸得以發(fā)展和完善[24]。但瑞典學者的研究卻顯示,有長期工作經驗的注冊護士災害護理能力水平并未高于工作經驗短的注冊護士,分析原因是護士能力在其早期的職業(yè)生涯中發(fā)展迅速,但之后則停滯不前。而災害護理能力的發(fā)展應該是災害環(huán)境下工作經驗的積累,而不是一般注冊護士的工作經驗[19]。這提示在災害培訓中,可以運用模擬演練的形式,讓護士置身于災害環(huán)境中,來培養(yǎng)其災害護理能力。徐曉華等[15]對全國護士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25 歲以下及工作5年以下的護士,災害準備度得分最高。36~45 歲和工作11~15 年的高年資護士災害準備度得分最低,原因可能是近年不斷開展的災害護理培訓中,年輕護士是接受培訓的主力軍[25]。雖然他們的工作經驗不及高年資護士,但頻繁接受災害護理培訓加深了對災害的認識。這就提示護理管理者也應該重視高年資護士的災害護理教育,讓他們多接受培訓,來提高自身的災害護理能力水平。
2.3.5 學歷 在本次納入的文獻中6 篇文獻提到學歷對災害護理能力的影響。其中有4 篇文獻提到學歷越高,災害護理能力水平越高[10,12-14]。分析原因可能是學歷層次越高,接受教育時間相對越長,知識、技能儲備也越豐富。但楊杏靜等[11]和徐曉華等[15]的研究結果卻顯示第一學歷為中專的得分明顯高于大專和本科。分析可能與研究對象中大專生和本科生的工齡相對較短有關,早年中專畢業(yè)的護士已成為資深護士,工作經驗豐富,經歷的緊急事件較多,災害護理能力水平也就越高,這再次提出工作經驗對災害護理能力的影響。
2.3.6 性別 本次納入的研究中有3 篇研究提出男性的災害護理能力高于女性[12,14,15]。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各醫(yī)院男護士主要工作崗位均為急診、重癥,經常接觸到急危重癥傷病員,鍛煉了他們的應急處置能力。
2.3.7 其他因素 王恒等[8]對災區(qū)醫(yī)院護士的研究還指出重災區(qū)醫(yī)院護士災害護理能力高于極重災區(qū)。分析原因:地震發(fā)生后,極重災區(qū)由于距離震源近,生命和財產安全損失慘重,而醫(yī)院也難以發(fā)揮其應急搶險救災的作用,而相鄰較近的重災區(qū)醫(yī)院在保證和維護自身安全后,能在第一時間組織人員參與抗震救災,實施緊急醫(yī)療救援[26]。李云峰等[9]指出震區(qū)醫(yī)院救災護士的災害護理能力低于外地派遣的救災護理人員。原因可能是外地選派的救災護理人員均為政治素質、業(yè)務能力及技術水平較為優(yōu)秀者,而在震區(qū)的救災護理人員基本是未經篩選的普通一線護士。徐曉華等[15]在對中國七個行政區(qū)146 所醫(yī)院的8 852 名護士的調查發(fā)現(xiàn),華北地區(qū)護士的災害準備度得分最高,華中地區(qū)最低。瑞典的研究顯示獨自生活的護士災害護理能力高于其他護士,經常在夜班工作的護士災害護理能力更高[19]。新加坡的調查發(fā)現(xiàn)機構的準備、同伴的準備、家庭支持會影響醫(yī)務人員對災害的準備[22]。
3.1 加強護士災害護理能力培訓,提高護士災害護理能力水平 我國災害護理學起步較晚,災害護理的基礎教育和繼續(xù)教育薄弱,現(xiàn)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27]。研究顯示護士的災害護理能力處于中等水平,不足以應對日益頻發(fā)的災害事件。災前缺乏災害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將會阻礙災時救護的發(fā)揮[28]。參加過救災的護士都反映需要開展災害護理的培訓來提高自身的災害護理能力水平[29]。成翼娟等[30]調查也發(fā)現(xiàn)護士對災害培訓需求較高。有災害救援經歷的護士能更好地應對災害,但災害護理能力只靠實際參與救援來提升肯定是不夠的。政府及相關醫(yī)療機構(大學、專業(yè)學會、醫(yī)院)應充分認識到開展災害護理教育培訓的意義及迫切性,全面啟動教育培訓工作,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護理人員開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專科護士培訓及醫(yī)院繼續(xù)教育,才能促進我國災害護理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護士群體的災害護理能力。
3.2 綜合考慮災害護理能力影響因素,有針對地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及方式多元化 護士的災害護理能力對災前防災備災、災時緊急應對、災后恢復重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護理管理者在培訓中應綜合考慮災害護理能力影響因素,針對不同的年齡、科室、職務、職稱、護齡等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方式組織培訓。現(xiàn)階段我國很多醫(yī)療和護理機構已經積極推動災害相關的培訓,但培訓內容與方式比較單一。在培訓內容上,我國的災害培訓包括了急救技術、人員素質及人力物力的準備。然而國外災害培訓除以上內容外,還涵蓋了檢疫和洗消、現(xiàn)場心理救援、流行病學知識及公眾管理等一系列災害相關內容[31]。因而相關機構需要建立完整的災害護理培訓體系,豐富培訓內容。在培訓方式上,應該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不同的教育培訓內容及災害自身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如理論講授法、討論法、以問題為基礎(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觀看視頻等。培訓方式應以現(xiàn)場模擬演練為主,課堂理論教學為輔[27]。而且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可借助網絡或微信等平臺,建立在線學習課程,為護理人員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學習途徑[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