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浩文
摘 要:本文通過對我廠生產(chǎn)的一種含小直徑深槽立柱零件的加工難點,零件特點,現(xiàn)場加工過程進行分析,對類似的深槽、深孔零件設計出一種經(jīng)濟有效的工藝方案:先加工預留孔作為電火花打孔的導向,再使用電火花打孔機兩端打孔,銑工兩端擴孔后慢走絲加工深槽(需注意切除殘留多余物),保證零件的精度要求。
關鍵詞:深槽加工;加工穿絲孔;工裝設計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8.040
1 前言
該立柱零件為我廠生產(chǎn)加工的難點零件之一,貫通零件中心的矩形深槽長5.9±0.04mm,寬2±0.04 mm,槽深61 mm,槽內(nèi)粗糙度要求1.6,槽中心要求位置度0.031,尺寸精度、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要求均較嚴格,加工難度很大。
2 結構特點分析
如圖1所示,零件整體為常見的立柱形結構,零件底面形狀為不規(guī)則外形,貫通零件的矩形深槽位于中央,剩余的部分均為實體結構,零件加工原材料為3A21鋁合金,從材料、結構特點可推斷零件加工剛性好,加工完成后回彈的變形量很小,不用考慮零件加工完成后變形導致尺寸變化的問題。
3 加工難點分析
貫通零件的矩形槽,深度為61mm,由于矩形槽深度很深,如果使用電火花加工則加工行程過長效率十分低下,所以決定使用慢走絲加工深槽,對于慢走絲加工而言,只要穿絲孔加工完成基本加工難點就解決了90%。由于深槽寬為2mm,所以慢走絲穿絲孔直徑必須小于2mm,由于穿絲孔深61mm,加工時不可避免會產(chǎn)出孔直徑尺寸跳動、軸線偏移的問題,綜合考慮孔直徑尺寸公差為,軸線平行度誤差,切槽時槽寬與穿絲孔孔壁之間余量,而穿絲孔直徑過小的話也不利于后續(xù)加工穿絲,綜合考慮穿絲孔直徑應為1mm。如果使用常規(guī)的鉆床加工深61mm的φ1孔,幾乎不可能達成要求,首先常見的φ1的鉆頭長度也只有30mm左右,61mm長度鉆頭需要特制,即使鉆頭長度達到要求,由于鉆孔越深刀具振動幅度越大,加工深度達61mm時軸線偏差都很有可能超過1mm,導致穿絲孔加工失敗。試驗時嘗試兩端分別打孔在中間對接,雖然避免了鉆頭長度問題完成加工,但是在兩段孔由于軸線偏斜原因在中間形成的貫通孔直徑必然小于1mm,由于兩段孔軸線偏移方向并不一致,最后中央貫通孔直徑小于0.6mm的話,慢走絲穿絲將十分困難,所以穿絲孔成為接下來的主要的加工難點。
4 加工過程及問題解決措施
4.1 穿絲孔加工方案設計
以保證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為前提,綜合考慮廠內(nèi)設備情況,首先排除了鉆擴工藝。線切割加工需要首先有穿絲孔,而本文正是需要先加工穿絲孔,因此線切割也排除在外。槍鉆需要專門的設備和刀具,廠內(nèi)目前還不具備,因此也不予考慮。電火花打孔機有較高的加工效率,同時孔的位置度也較好,只是孔的精度較差,為解決此問題,可預先在零件兩端加工φ1小孔作為電火花打孔機電極絲的導向定位,為減少電火花打孔時產(chǎn)生的位置誤差和偏移,在加工時使用專用工裝,兩端加工時均以2×φ2孔為定位。
4.2 解決氧化層問題
首次在慢走絲機床加工深槽時,加工完成后發(fā)現(xiàn)部分槽邊緣沒有加工完成,機床重新再走一遍依然無法加工,經(jīng)觀察后發(fā)現(xiàn)無法加工的部分表面均含有黑色斑點,經(jīng)理化分析判斷其主要成分為氧化鋁(AL2O3),產(chǎn)生原因應為上工序電火花加工時在孔內(nèi)壁形成的氧化層,由于導電性能差無法產(chǎn)出電解反應,導致電極絲無法切割該部分,零件加工不完整。
為去除所有殘余的氧化層,可預先使用φ1.4或φ1.6鉆頭對原穿絲孔進行擴孔加工,以保證后續(xù)加工的順利進行。
4.3 工裝設計
零件底面形狀為不規(guī)則外形,四周邊無法用于定位,且由于矩形槽要求較高的位置度(0.031)為保證加工出的矩形槽位置度,需使用專用工裝進行裝夾加工。
工裝設計圖如下:
圖中紅色標示部分為2個定位銷,與加工零件底面兩孔配合,采用過定位方式,來縮減孔銷配合產(chǎn)生的定位誤差,增加加工剛性,加工時將零件底面放于工裝定位面上,2孔與定位銷配合,自制壓板在零件底部上表面壓緊后進行加工。
5 小結
通過對該零件的加工工藝的研究,試驗出了短邊深槽或小直徑深孔結構件的加工方法,為今后加工此類零件提供了技術借鑒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濮良貴.機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2-78.
[2]李益民.機械制造工藝設計簡明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