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忠
“報紙要有知識”,這是1962年毛澤東主席接見外賓時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內(nèi)涵很豐富,諸如新聞報道要有知識含量,報紙版面要適度增加介紹各種知識的文章,最好能做到知識散布在報紙版面的字里行間,就像空氣彌漫在大自然中一樣,這就為報紙發(fā)揮“耳、目、喉、舌”的功能增強了生機與活力。
毛主席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關注媒體傳播知識的問題。1951年5月,他在接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事業(yè)局負責人鄧拓、安崗、陳克寒、吳冷西、梅益等人時,語重心長地說:“你們對那些全國有影響的知識分子,像張申府、焦菊隱等人,要多向他們請教?!?/p>
接著,他又說了一大串著名知識分子的姓名,最后提到呂叔湘、朱德熙兩位語言學家時強調(diào):“要請他們多為報紙寫點文章。”后來,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安崗向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胡喬木匯報了毛主席說的上述話。胡喬木很重視,委托安崗請各行各業(yè)的著名專家學者開了座談會,傳達了毛主席關于“報紙要有知識”的意見,請大家多為報紙撰稿。《人民日報》開設了知識專欄,連載了呂叔湘、朱德照撰寫的漢語語法知識講座講稿。有一段時間,呂叔湘把閱讀《人民日報》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時或按月寫成短文發(fā)表在《人民日報》或《新聞戰(zhàn)線》雜志上。
用“報紙要有知識”這把尺子來衡量近期報紙和相關媒體,可見一些明顯的問題。
有人認為現(xiàn)今記者編輯學歷高了,“報紙要有知識”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實際情況是,從新聞院校畢業(yè)不久的學生,光有書本知識,缺乏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這樣的采編人員傳播的知識要做到完整,談何容易?再則有些高學歷的記者工作很勤奮,積極參加“走轉(zhuǎn)改”,腳上“沾了不少泥”,寫出的稿子質(zhì)量卻不高,原因是他們了解的只是“點”上的情況,由于在讀書和思考上缺乏功力,對“面”上的情況不甚了然,無法做到胸中有大局,這樣寫出的稿子就如“盲人摸象”。
宣傳科學知識缺乏質(zhì)疑和考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愛迪生救媽媽》,說的是愛迪生7歲那年用幾面鏡子巧妙匯聚燈光幫助醫(yī)生做手術的故事。但據(jù)醫(yī)學文獻記載,世界第一例闌尾炎手術發(fā)生在1886年,愛迪生7歲是1854年,比文獻記載的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時間早了32年,因此有人質(zhì)疑這篇課文屬杜撰。新近人教社宣布這篇課文不再選入教材?!稅鄣仙葖寢尅窂耐馕姆g成中文,先是在一家報上刊出,爾后多家報刊轉(zhuǎn)載,才被選入課本的,令人唏噓。
碎片化閱讀與傳播愈演愈烈?!斗ㄈA經(jīng)文句》解釋知識說:“聞名為知,見形為識,見形為知,見心為識?!敝R是讓人看了對所逑事物能夠心知肚明的,而碎片化知識讓人看到的是知識的一鱗半爪。有人用外文對知識的組詞來解釋知識的定義,如“知識”一詞(knowledge),這個詞可分為“know”和“l(fā)edge”兩部分,前者的意思是“知道”,后者的意思是“礦脈、暗礁、壁架”,連貫起來的隱喻是“隱藏的、結構性的知識”。人只有掌握了結構性的知識,才能完整認識事物,并運用其來為生產(chǎn)、生活服務。媒體熱衷于傳播碎片化知識,不僅使受眾對知識一知半解乃至多有誤解,亦不利于發(fā)揮知識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重溫毛主席的話語,在增強報紙知識性方面多下些功夫,實為必要與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