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崇波,廣西羅城人,仫佬族,20世紀70年代生,魯迅文學(xué)院第十一屆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培訓(xùn)班學(xué)員。有散文、詩歌散見于《中國民族》《紅豆》《當代廣西》《廣西日報》等。現(xiàn)供職于廣西民間文藝研究室。
說是陽臺不太對,準確地說那是為樓梯間遮陽擋雨延伸出去的小平臺。上面原放有六七個大花盆,其中的三個花盒里還有十數(shù)株蔫蔫的蘆薈。
搬到這棟樓住下后,每日上下樓看著這些空置的花盆和毫無生氣的植物,我總想著要種點什么。有這種念頭的顯然不止我一個人。今年清明剛過,住二樓的阿姨就比我先動手了,她清除了原來的蘆薈,在盆里種上了紫蘇和長壽花。紫蘇長得很快,不到一星期,栽下的幼苗就完成了華麗的蛻變,枝高葉闊,可以摘下來佐餐配菜了。紫蘇的成長像是對我的催促,要我趕緊種點什么。我曾打算在盆里種向日葵,以便讓兒子近距離觀察一??ǚN子從發(fā)芽到結(jié)籽的全過程。再說黃燦燦的向日葵花開滿了陽臺,一定會讓人嘖嘖稱贊。紫蘇的出現(xiàn)讓我改變了主意。我決定種些既能滿足口腹之欲,又能養(yǎng)眼的東西。此前我在原來的陽臺上種過老蒜、蔥、姜,不過都是它們在廚房角落里發(fā)芽之后的不得已之舉。蔥姜蒜們長得太短平快,甚至不需要照看也能有所收獲。它們的食用價值往往也讓人忘記了對它們的欣賞?,F(xiàn)在我想從一粒種子開始,去看著一棵植物發(fā)芽、長葉、開花、結(jié)果,去體驗從播種到收獲的過程。
想到書桌抽屜里有朋友送的十余顆葫蘆種子,就種它吧。葫蘆可食用、可賞玩,寓意也好,“葫蘆”福祿也!成熟后的葫蘆還能用來盛裝東西。要知道《水滸傳》里梁山好漢的葫蘆里裝的可都是醇香的美酒,《西游記》里仙家葫蘆里裝的可是仙丹。宋代詩人陸游更寫詩贊葫蘆:“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云云萬里身。收起鬼神窺不見,用時能與物為春?!焙J的妙用可謂大矣。不過剩下的幾個空花盆連泥土都沒有。要種東西得先把土填滿花盆。在城市到哪里找泥土是一件費思量的事。好在朋友幫忙從郊外的一處工地找到并拉回了一袋泥土。那種黃黃的混雜著石子沙粒的土,一看就肥力不夠。想到在家里種地時,那些摻著豬糞、雞屎的泥土總是黑乎乎的,似乎丟顆種子進土里就能獲得豐收,種棵萊就能茁壯成長。真是想念老家的土地啊。有了土,終于找了個時間在三個花盆里埋進了葫蘆種,又另外找了一個泡沫箱也撒了幾顆葫蘆種。澆足了水,剩下的就是等待。一天、兩天、三天……每天上下樓時我都要停下來,看看葫蘆種有沒有出芽。在我都疑心錯過了播種季節(jié),葫蘆種將在泥土中沉入黑暗,我將無一收獲時,第七天的上午,其中的一個花盆一棵黃嫩的芽頂開了泥土,冒出了頭。未舒展的芽葉,像好奇也像害羞地面對著我和世界。此后的幾天,陸陸續(xù)續(xù)每一個花盆里都有新芽冒出。最終撒下的十七顆種子長出了十一棵芽。每一天芽苗都在長,漸漸地它們有了不同的變化。一個月后,差異更明顯了。有的一片葉子,再一片葉子,又一片葉子地長著,長出了藤蔓,開始牽藤走蔓了;有的長出了兩邊葉子后偃旗息鼓,不長了,只在盆里窩著;還有的葉子越長越小,隨時像要死去。朋友說,你應(yīng)該把那些長得不好的苗拔掉,不然它會搶了泥土的肥力。我是知道的,母親在種南瓜、絲瓜等瓜類作物時,都會多撒幾顆種子,等出苗時就會把那些長得不夠強壯的苗拔掉,保證留下來的苗有足夠的肥力生長。我不想這樣做,決定還是隨它們?nèi)?。下種、施肥、除蟲、澆水是我的事,生長、開花、結(jié)果是葫蘆的事。如果葫蘆不愿再生長了,就讓它自己決定生或死吧。
在朋友圈里曬出在陽臺上種的葫蘆苗,贏得了不少人的點贊。我知道,這城市里有不少像我一樣把陽臺當作田園種菜、植果的人。我見過在陽臺種辣椒、西紅柿、空心菜、油麻菜等各種蔬菜的,也見過種葡萄、百香果的。不過,知道有人在陽臺種水稻時還是讓我吃了一驚。那晚在書店就偶遇了一個在陽臺上種植水稻和一群計劃在陽臺種水稻的人。
遇到他們是在常去的那家書店,那晚書店方舉辦了一次講座。主講的是來自河池市南丹縣的白褲瑤農(nóng)民黎友明。還在河池工作的時候,我就知道南丹縣生活著瑤族的一個支系——白褲瑤。黎友明的講座也是隨性,全程幾乎都是在觀看他自拍的在陽臺種植水稻的視頻。偶爾他會就視頻中的行為做些解釋,順帶回答聽眾的一些提問。在陽臺種水稻,黎友明的水田是三十二個塑料水桶。為什么是三十二個?因為黎友明想從三十二個傳統(tǒng)水稻品種中找出最適合當?shù)胤N植的品種。套用專業(yè)的話來說,他做的其實是水稻品種的提純保壯試驗。三十二個品種每個水桶種一個,從下種、施肥、除蟲、收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全程攝像、做好記錄。在陽臺上的水桶里種植水稻比在水田里需要更多的智慧,付出更多的辛苦。汗水帶來了收獲。經(jīng)過幾次試驗,黎友明找到了適合當?shù)馗N的水稻品種,也收獲了在陽臺種水稻的經(jīng)驗。前兩年,在香港“社區(qū)之家”公益組織的推動下,他甚至把陽臺種植水稻的經(jīng)驗傳播到了香港,也把自己田里出產(chǎn)的稻米賣到了香港。黎友明說,在陽臺上種水稻的初衷,只是因為感受到族人嚴重依賴雜交品種而使古老物種慢慢消失的危機,想為本民族保留住傳統(tǒng)的老品種。陽臺上的稻田只是他的實驗田。是的,他一定沒有想到自己試驗的陽臺稻田會成為城市人的新寵。在香港,在我所在的城市,許多人知道他的故事后,開始學(xué)習(xí)他的方法,試著在陽臺種植水稻。試著通過一顆稻種的陽臺種植,去感受稻花的芬芳。講座結(jié)束后,聽著黎友明和其他聽眾的交流,我才確信,陽臺可以是一塊稻田,也可以是一處田園。城市人在陽臺上耕種一米見方的稻田,更像是對田園生活的回望和懷想。
陽臺可以是花園,也可以是田園,只因為植物的需求是如此的簡單:有泥土溫暖它的種子,覆蓋它的根,它就能發(fā)芽、生長、開花、結(jié)果。至于陽光、雨水,那是天賜的禮物,植物接受了,就會給大地和人類豐厚的饋贈。
葫蘆還在生長,瓜蔓在瓜架上穿梭、爬行,這多少會讓我在城市里體會到擁有田園的喜悅。有人說:“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下面,原來也是田園。有一天,它也許還會變成田園,所以有著田園的夢想的人,是有希望的,也是有福的?!?h3>花草物語
有些植物會讓你想到一些人,想起一些布滿陽光或是起了青苔的往事。植物在生長,與植物有關(guān)的人和事也在生長。在大院里看到那叢蓬勃生長的植物時,我先是被它盛開的紫色小花吸引,那花迎著陽光開得如此驕傲,隨微風(fēng)輕輕搖曳,讓你在蔥蘢的綠意中剎那間就被它吸引。低下頭,一縷淡淡的馨香進入鼻中,讓人熨帖舒暢。正想使勁嗅,辨認出是哪一種香味,卻聞不到了。起身然后再低頭,那淡香又有了,可再用勁嗅,那香如精靈般又失散了。會是什么花,竟如此這般調(diào)皮?用“識花君”查看,說那是蘭花草,顯現(xiàn)的圖像和眼前所見一模一樣。
蘭花草!一下子就想到剛讀初中時,校園里流行的一首歌——《蘭花草》:“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歌詞優(yōu)美,旋律簡單。那時年少,就讀的是所新建的中學(xué),校園還沒建好,教室借用一所小學(xué)的教室,課桌老舊。那樣的環(huán)境,絲毫沒有讓人體會到升入中學(xué)讀書的興奮與快樂。在那樣郁郁的氛圍中,幸好還有音樂課可以讓人暫時放松一下。教音樂的姚老師是縣里文工團的歌唱演員,人長得漂亮,歌也教得好?!短m花草》從她的口中唱出,歌聲中的無奈和希冀與當時的心理很是契合,以致學(xué)唱幾遍就能上口,而且至今未忘。初一的下學(xué)期,搬去了新校園。校園初建,圍墻未建好,只在一大片的農(nóng)田中間建了操場和一排平房做教室、辦公室。灌溉農(nóng)田的溪流從校園里嘩嘩流過,阡陌縱橫,沿著任何一條走,都能走進校園。那時又學(xué)唱了《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灣》等歌曲,也算應(yīng)景了。后來知道這些歌是從臺灣傳過來的,在唱響大陸前,在海峽對岸的臺灣島就已家喻戶曉。知道《蘭花草》的歌詞作者是胡適先生,則是到了大學(xué)讀書時。但歌中的蘭花草是花還是草,一直不明就里。自以為是地認為它類似于常見的蘭花,纖細而柔弱,遺世而獨立,只是尋常難見。實在想不到,從聽歌到見到實物中間竟隔了數(shù)十年的時光。而蘭花草就長在我日日經(jīng)過的路旁??粗嬗邢嘁姾尥碇?。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說的或許就是這樣。
我知道院子里還生長著薄荷、紫蘇,與蘭花草不同,它們種在花盆里,都是有主人的。對薄荷的最初認識是來自牙膏和口香糖中那股令人神清氣爽的味道。知道薄荷是一種美味則要等到認識小普后。小普是云南人,研究生畢業(yè)后來到桂西北的那座小縣城和我成為同事。作為一個云南人,她對許多植物都有獨特的看法。比如這種植物好吃,那種植物剛?cè)肟谟悬c苦、嚼嚼就甜了;還有這種涼拌就很好吃了,不用過火的。云南石屏的豆腐、八面煎魚,諾鄧的火腿,蒙自的米線都是經(jīng)她之口,讓我這個廣西人得以認識戓是垂涎三尺而未能得嘗其味的。也是小普從城北的菜市場買來薄荷,才讓我知道原來生活的這座城市也有人種植薄荷、售賣薄荷。
我自己種薄荷則是偶然。那次單身漢的鄰居小黃請吃餃子,煮好的餃子白咧咧,沒有一樣配料佐餐,于是就想到他屋后的野地里那些長得郁郁蔥蔥的綠色植物?;蛟S會找到可做調(diào)料的東西,比如魚腥草、野蔥花等。果然除了魚腥草,我還找到了薄荷。薄荷長在一個缺了半邊的塑料小花盆里,應(yīng)該是被人丟棄的。細小的幾枝薄荷,綠意盎然的,如果不是因為白色的塑料花盆,它應(yīng)該就會融進野草叢里,再難讓人發(fā)現(xiàn)。摘了魚腥草和薄荷,我用它們一塊做成了調(diào)料,吃了一餐味道上佳的餃子。順帶著,我把幾株薄荷移到家里的大花盆,放在了陽臺上。自己種了薄荷之后,我常常會拿薄荷弄些小菜,比如涼拌五花肉、水煮牛肉、油煎泥鰍、薄荷蛋湯。不用煎炒烹炸,將薄荷洗凈和菜肴一拌即可,翠綠的薄荷和任何一種菜肴在一起,都能讓你感覺到從口到胃的舒服。那年在云南大理生活了半個多月,偶爾會和朋友去吃街邊的燒烤,又喝到了傳說中的薄荷茶,得以體會那種由體內(nèi)慢慢滲出周身毛孔的清涼感覺。
希臘神話里冥王哈得斯愛上了美麗的精靈曼茜,冥王的妻子佩瑟芬妮十分嫉妒。為了使冥王忘記曼茜,佩瑟芬妮將曼茜變成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長在路邊任人踩踏??墒莾?nèi)心堅強善良的曼茜變成小草后,她身上卻擁有了一股令人舒服的清涼迷人的芬芳,越是被摧折踩踏就越濃烈。雖然變成了小草,她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人們把這種草叫薄荷。據(jù)說這就是薄荷得名的由來。
認識蘭花草后,我在大院的許多地方都見到它的身影,花圃中、墻根下的夾縫、瀝青鋪就的地坪,總是郁郁蔥蔥地長著,那種勃勃的生機讓人贊嘆。據(jù)說蘭花草的花語是希望、理想;薄荷的花語是美德、永不消逝的愛。
兩棵樹就長在辦公樓樓道口,一棵是荔枝樹,另一棵俗稱發(fā)財樹。一邊一棵,誰進出辦公樓都能看到。
樹長得都有些年頭了。發(fā)財樹高到了二樓的窗口,粗干壯枝綠葉,烈日驕陽下也能遮出了一片陰涼。故頗得單位里有車一族的喜愛,來得早的都先把樹下的那個停車位占了。荔枝樹比發(fā)財樹長得更高些,它挨著門衛(wèi)室,枝葉的大部分都長到了門衛(wèi)室的屋頂上。每年荔枝成熟,搭了梯子上到屋頂就能摘下很多荔枝。只是荔枝都愛擠在一塊成熟。什么雞嘴、妃子笑、桂味等不同品種的荔技都在同一個時間段上市。街上賣的荔枝堆滿筐塞滿籮,價錢也便宜,也就沒多少人惦記這樹上結(jié)的荔枝了。我吃過這樹上摘下的荔枝,果小肉甜,核大肉少,解解饞可以,真要費力去全摘了下來吃,不劃算。這或許是每年即使紅紅的荔枝掛滿一樹,也少有人摘的原因。一棵樹碩果滿枝頭卻無人采摘,感覺像一個人懷才不遇,少不了有人惋惜。
我以前見的發(fā)財樹都是種在大小不一的花盆里,小盆栽的半尺左右高,大的也不過兩米,種在大花盆里。發(fā)財樹寓意佳、彩頭好,生意人比較喜歡。鋪面開張、喬遷新居都愛拿它送人,擺在辦公室里、辦公桌上。像辦公樓前這么大的一棵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也第一次見它開絲條狀的花,結(jié)橢圓形墨綠色的果。
兩棵樹都種在花圃里,也有可能是先種了樹,然后圍著兩棵樹砌成了花圃。說是花圃,沒種花,種的卻是綠蘿、劍蘭等綠植。荔枝樹下更是放了很多盆綠蘿。綠蘿能凈化空氣、吸收甲醛,所以很多人都買來放在辦公室。奇怪的是放在辦公室里的綠蘿不出兩三個月就會變蔫,葉子發(fā)黃,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于是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把辦公室里的綠蘿搬出來放到荔技樹下。而放在荔枝樹下的綠蘿兩三周時間過后,又會變得生機盎然、蒼翠欲滴。有人分析原因,認為是辦公室缺少植物需要的陽光空氣。也有人說,辦公室門一關(guān),植物就孤獨了,它們也需要和其他植物交流。于是荔枝樹下成了綠蘿休生養(yǎng)息的角落。樹下的綠蘿過上一段時間就會和辦公室里的綠蘿互換下位置。荔枝樹下的綠蘿,發(fā)財樹下虎皮劍蘭等等總是一派勃勃生機,看著讓人心生歡喜。
綠蘿易生易養(yǎng),有點水就能活下來,生長開去。門衛(wèi)室的黃姐就常給荔枝樹下的綠蘿修剪,剪下的細枝她用廢棄的塑料瓶裝上水養(yǎng)著,一瓶瓶都放在荔技樹下。偶爾有人看上眼,她會熱情地讓人拿上回家養(yǎng)去。單位門衛(wèi)室值班的有三個人。三班倒,黃姐是下午班,值上午班的是農(nóng)師傅。夜班的師傅接觸少,挺多是夜里回來隔著門衛(wèi)室的窗口和他點個頭致下意,少有交往。農(nóng)師傅六十多歲了,笑稱自己是六〇后。門衛(wèi)除了負責(zé)大門電動闡門的開閉,還要負責(zé)大院車輛停放的管理,早晚還要各掃一次地。工作不算重。一來二去接觸的都是單位大院里上班、居住的人。黃姐和農(nóng)師傅待人熱誠,工作認真。有幾次我出差,有快遞送來他們都好好地存著,來往幾次漸成了熟人。我兒子如果找不到伴玩,也會和我說:“我去找姨媽玩?!彼焐辖械摹耙虌尅本褪屈S姐。兒子跟著黃姐,也多是在門衛(wèi)室閑坐,看她擇菜剪綠蘿。單位是個清水衙門,來辦事的人少,所以門衛(wèi)其實挺閑的。黃姐閑下來時就做兩件事:修剪綠蘿和擇各種野菜。她去哪里找到如此多的野菜我沒問,好幾次她要送我些野菜嘗嘗鮮,見她擇得辛苦,我都婉言拒絕了。不過,我那次送她一瓶我家鄉(xiāng)的什錦菜時,她說其實拿某某菜來做什錦菜也挺好吃的。我猜她也是一個很會操持家務(wù)、會弄菜的主婦。
據(jù)說農(nóng)師傅是石化系統(tǒng)的下崗職工。他是上午班,七點鐘就來接班,然后打掃大院衛(wèi)生。早上我送兒子上學(xué)時他通常已把院子打掃了一大半。他工作極上心,單位里有個別人不講衛(wèi)生亂扔雜物,他找文印室打印了幾張關(guān)于講文明講衛(wèi)生的溫馨提示,然后特意拿給那亂扔雜物的人看。幾次過后那人就不好意思再扔了。這是他親口和我講的事,我相信他會做。
前幾天單位找人把花圃拆了,種的綠植和發(fā)財樹也砍了,荔枝樹也被修剪砍掉了一枝。走過空落落的樓口,我一瞬間就想起黃姨和農(nóng)師傅。三個月前單位換了家保安公司,農(nóng)師傅和黃姐自然就離開了。剛巧那幾天我工休帶兒子回了老家,等轉(zhuǎn)回來看到門衛(wèi)室里年輕的保安低著頭專心地看著手機,才知道單位的門衛(wèi)換人了。新的門衛(wèi)是保安公司派來的三個年輕人,他們不負責(zé)大院的清掃,也不幫忙接收快遞,只負責(zé)大院的治安。三個月了,大院里的人慢慢適應(yīng)了新保安來后的生活。尤其是有快遞到時,會一個兩個從辦公樓里走出來領(lǐng)回,不像往日電話里一句“幫我放門衛(wèi)室吧”,然后等下班后再去拿。
兒子開學(xué)后從老家回來,知道黃姐走了,有些不高興地說:“以后沒人陪我玩了?!蔽也恢涝趺窗参績鹤?,就沒接他的話。但愿他不會惦記太久。我不知道農(nóng)師傅和黃姐去了哪里,他們其實早該退休在家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了。只是原來的單位沒了,人下崗了。做門衛(wèi)成了他們這群人最好的選擇。門衛(wèi)不做了,不知道他們會做些什么。
原來生長著發(fā)財樹的地方,現(xiàn)在畫上了兩個停車位,比原來能多停一輛車,只是陽光下的水泥地面灼熱而刺眼。如果沒事,新來的保安會靜靜地在門衛(wèi)室里坐著,偶爾望望單位大門外的車水馬龍。辦公樓門口只剩下一棵荔枝樹兀自綠著,一棵樹的孤獨也許只有一個孤獨的人才懂。
責(zé)任編輯 ? 寧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