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
陳亢問孔子的兒子孔鯉,你在父親那里聽到過什么特別的教訓嗎?孔鯉說,沒有啊。有一回,父親獨立堂前,我從中庭經過。父親問,學詩(即《詩經》)了嗎?答曰,還沒有。父親說,不學詩,便無以與人言語。我退而學詩。又一天,父親獨立堂前,我又在中庭趨過。問我,學禮了嗎?答曰,還沒有。父親說,不學禮,如何立身?我退而學禮。從父親那里,我得到了兩個教訓,學詩與學禮。陳亢退出后喜曰,我這次問一件事,其實是學到了三件事,其一學詩,其二學禮,其三是君子不私厚自己的兒子。
事見《論語·季氏篇第十六》。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郝劇对姟?,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p>
陳亢此問,可證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把核心技藝留給最親近的人,以使其比別人更高一等。影視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某某門派傳男不傳女,女兒遲早是外姓人。傳男則代代有飯吃,傳女則便宜了外姓人,砸自己飯碗。尤其是可以迅速換錢的技術,武術、廚藝、打鐵、耕作、唱戲等等,更是如此。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就業(yè)易,學藝便難,不但要交一大筆學費,還要白給師傅家干活,以誠心換取歡心。有時師傅藏藝,還要察言觀色,伺機偷藝。
學業(yè),有一個相對的虛實。務實的,較看重其變現,故藏藝事多;務虛的,要相對放松一些。比如,學“道”與“法”,需要冥想,交流。老師即使和盤托出,學生也不見得理解吃透。而老師在教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地“悟”,以求精進,并隨時把自己的心得傳授給學生,甚至需要和學生碰撞。老師和學生的學習與進步,是同步進行的。
這種情況下,徒弟只要有慧根,善于思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并不意外。如無慧根,教也無用;如慧根足,不教亦學,學便有為。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子曰,“有教無類”,教學者,不以親疏遠近、出身高低為憑,而以是否有慧根,能否傳承為憑。演藝界的教學者,自稱“替祖師爺傳道”,而不是替自己傳道。祖師爺者,乃是指這門技藝。
君子遠其子,皆因無私可厚,厚也無用。同時還要避免親情干擾具體的學習。相聲界有易子而教的傳統(tǒng)。如郭德綱的兒子拜于謙為老師,于謙的兒子拜郭德綱為老師,也是方法之一。
(孤山夜雨摘自《深圳特區(qū)報》2019年1月10日 圖/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