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琴
圖1 漢扁壺
紫砂壺,中國傳統(tǒng)的茗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泡茶器具之一。紫砂壺是由紫砂泥制成的,這種泥料礦物質(zhì)含量高,在不同溫度的燒制下會呈現(xiàn)出多種顏色與質(zhì)感,因此也被稱為“五色泥”。制作紫砂壺最富盛名的地方就是中國的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宜興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制陶重鎮(zhèn),有“陶都”之稱,而紫砂泥也僅在丁蜀鎮(zhèn)可發(fā)現(xiàn),這都為紫砂壺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進而促使中國的紫砂壺文化形成。
在紫砂壺誕生之前,中國在傳統(tǒng)手工藝品制作方面已經(jīng)比較成熟了,因此紫砂壺在造型上常常參考其他藝術品的造型,比如提梁壺、青銅鼎、香爐鼎等都是紫砂壺融合的對象。圖1這件“漢扁壺”的造型也有著歷史淵源,手工藝人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發(fā)揮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個性?!皾h扁壺”是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出現(xiàn)的一種壺型,是從曼生壺衍生而來的。而扁壺這種壺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通常是作為酒器使用。在人們的代代傳承中,其造型與用處都發(fā)生了改變,從而形成了如今造型獨特的漢扁紫砂壺。
“漢扁壺”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一個“扁”字,與傳統(tǒng)紫砂壺圓潤或方正的造型相比,漢扁壺更有一種虛懷若谷,逍遙自在的美感。此件紫砂壺首先在顏色上就較為獨特,墨黑色的壺身細膩無瑕疵且肌理清晰,極好的光澤使壺身看上去猶如黑珍珠一般亮麗。這種黑紫砂是窯變形成的,十分珍貴,可以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現(xiàn)代人為了燒出黑紫砂而向泥料中添加化學物質(zhì),但很難使顏色均勻,可見黑紫砂的珍稀。
在造型上,此件紫砂壺似碗狀,較以往紫砂壺壺身要扁。壺腹處突出,一條流暢的線條在壺腹處將壺身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壺腹處立體感強,極具張力,壺的上部與下部對稱,分別向底部與壺頸部收緊,下部較為寬大敦厚,使重心平穩(wěn)踏實,盡顯宏大氣韻。
壺嘴線條柔和,壺腹處線條延伸至壺嘴上,由此形成強烈的立體感和幾何感。壺把手為環(huán)形倒把,連接壺的上下部分,骨骼勻稱。值得注意的是,壺嘴、壺把手與壺的連接部分都有意突出一種銜接,具有現(xiàn)代感。壺頸部端莊,襯托著平整圓滿的壺蓋,壺蓋中部是造型奇特的壺鈕,像是從大地生長出的樹木枝干,蒼勁有力,極富藝術感染力。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壺面靠近把手一側有小小的梅花裝飾,在黑色壺身的掩映下像是迎著風雪而開,體現(xiàn)出堅毅勇敢的精神。這種與壺身融為一體的裝飾更顯自然和工藝精湛。
“漢扁壺”會讓我們聯(lián)想到中國漢朝時的繁榮昌盛。漢朝是我國歷史上極為輝煌的歷史時期之一,這一時期無論經(jīng)濟還是文化、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如今出土的漢代文物來看,中國人在手工藝品創(chuàng)造方面的能力和水準足以令世界驚嘆。因此在此壺之中,我們能看到那個時代的風起云涌,感受到那恢弘的氣勢。此壺無論在顏色質(zhì)感還是造型上,都完美呈現(xiàn)出一種莊嚴的宏大氣韻,線與面之中充滿著力量,充滿著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民族精神。
紫砂壺就是有著這樣神奇的力量。如今的紫砂壺即使脫離了茶道文化也是能夠獨立存在的個體,它不單是作為香茶的載體而存在的,其本身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使其能夠成為一件收藏品或藝術品。此件漢扁壺造型簡約,但構思巧妙靈活,既彰顯傳統(tǒng)又包含個性特征,這種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特征正是此件漢扁壺宏大氣韻之所在。
“漢扁壺”不僅為我們展現(xiàn)了紫砂壺藝術的精湛,更向我們展示了千年之前一個朝代的興盛以及為我們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通過分析此件紫砂壺,我們了解了漢扁壺這一壺型的來源,進而針對此件紫砂壺分析出它的造型特征,感悟其宏大氣韻。如今的紫砂壺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tài)展示著中國茶文化的典雅,展示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