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敏
圖1 禪韻
香茶因為紫砂壺變得更加鮮嫩清香,紫砂壺也因香茶而變得光潔明亮,二者相互融合促進,得以在長久的發(fā)展中不斷煥發(fā)生機。紫砂壺的造型、性能固然十分吸引人,但人們在欣賞一件紫砂壺時,文化也是不可忽視的重點。手工藝人在制壺時會賦予紫砂壺一個主題,人們在賞析時便會在此基礎上萌發(fā)許多新鮮的想法,由此使紫砂壺的內(nèi)涵不斷擴大,形成靈活廣闊的藝術空間。
茶道是人們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文化活動。在茶道活動中人們不僅能放松身心,通常也能進行文化交流,進而使自身得到提升。茶道文化在中國也分多種,儒有儒的茶道,道有道的茶道,佛有佛的茶道,不一而足。人們根據(jù)審美觀的不同,在茶道活動中的感悟也就有所不同了,這也決定了我們可以從一件紫砂壺當中找出最為獨特的文化特征。
圖1“禪韻”即是一件將茶文化與佛教文化融合而成的紫砂壺藝術品,其造型與經(jīng)典的石瓢壺有著相似之處,壺的整體沖淡平和,自然優(yōu)雅,結構清晰,手工藝人意在通過這樣的造型設計來表現(xiàn)佛教文化中的核心內(nèi)涵:禪意。
石瓢壺是一種經(jīng)典壺型,相傳由宋朝大學士蘇軾所開創(chuàng),后由楊彭年、陳曼生等人改良而成。石瓢壺的特點是上部小而下部較為寬大,重心沉穩(wěn),呈“金字塔”狀。那么此壺從造型上看是符合石瓢壺的特點的,但手工藝人又對這種造型有著自己的看法。因此我們能看到此件“禪韻”壺的壺身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可以稱為壺的主體,與石瓢壺相同,特點在于線條更加圓潤。壺的下半部分猶如上半部分的倒影,也形成了壺的底座,結構之巧妙令人稱奇。簡單的線條將佛教文化中的淡泊沉靜體現(xiàn)出來,小巧的壺身中似包含著廣闊的天地,禪意也就在人們的品味之中生成了。
壺嘴短促,線條清爽銳利,壺把手為耳狀環(huán)形,角度適宜,便于人使用。這二者所展現(xiàn)的是紫砂壺線條運用的特點,直線是干凈利落,曲線則柔和委婉,更顯佛教文化的包容氣度。壺蓋造型呈寶塔頂狀,渾圓立體的蓋沿稍稍突出壺身,使壺更加生動,寶塔頂上的圓珠即為壺鈕,圓珠頂端稍尖,像極了仙桃,象征著佛教文化中對于生命的看法和認識。整件紫砂壺干凈整潔,給人以平和之感,砂質清晰的肌理提醒人們要經(jīng)過修行方可完成脫胎換骨。手工藝人將佛教文化的種種內(nèi)涵融入至壺中各處,使整件紫砂壺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著禪意,完成了紫砂壺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完美融合。
“禪意”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術語,指一種清凈寂定的心境。關于禪意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參禪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由此產(chǎn)生的諸多觀點都使“禪意”的內(nèi)涵得以擴充。我們初見此壺,或許只是覺得它素凈,仔細觀看便會覺得其線條運用大有講究,若能得到此壺,在與之長年累月的交往過程中,便會賦予其諸多的情感和文化見解,此時這件“禪韻”也就完成了自己的藝術主題表達,即為人留下思考的天地,以謙虛的態(tài)度提升自己的內(nèi)涵。
紫砂壺文化、茶道文化與佛教文化都有著共同的生命底色,那就是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紫砂壺藝術為茶道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個平臺,自身也在這種融合之中獲得了新的藝術性格??梢哉f每件紫砂壺都有著自己的藝術個性,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每件紫砂壺也在手工藝人的培育之中綻放著各自不同的光芒。
通過對“禪韻”紫砂壺進行分析,我們對于石瓢壺這種經(jīng)典紫砂壺造型有所了解,同時也感受到手工藝人對于紫砂壺技藝的掌控。從文化融合的視角來解析此件紫砂壺中所包含的禪意,了解了“禪韻”紫砂壺藝術主題。紫砂壺藝術的發(fā)展不僅要注重外形的革新,更要注重運用造型表達出豐富的文化意味,這才是紫砂壺的生命力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