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藝
《木蘭詩》作為我國古代著名敘事詩,與《孔雀東南飛》一起被譽為我國詩歌史上的“樂府雙璧”,其語言質(zhì)樸,故事情節(jié)曲折動人,一直受到文人學者的關注。尤其是《木蘭詩》開頭四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逼渲械南舐曉~ “唧唧 ”二字, 對于它模擬的到底是什么聲音,多年來,眾多學者旁征博引,從文學史和語言學的角度對其加以解釋,但至今仍是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一是機杼聲,二是嘆息聲 ,三則認為是促織蟲叫的聲音。本文擬對此進行辨義一二,以圖正聽。
20世紀80年代以前,可以說,對于“唧唧”二字的理解幾乎一邊倒地全部默認為“機杼聲”。朱星先生在《注釋學芻議》[1]一文中歷數(shù)了9條理由力證“唧唧”在本詩中即是機杼扎扎之聲。黃岳生在《文言難句例解》中云:“‘唧唧’解為‘織布聲’切近實際?!?《辭?!?1979年版),依據(jù)古樂府《木蘭詩》中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同樣將“唧唧”釋為“織機聲”這一項。直至今天,在另兩種釋義開始廣泛被人們接受的同時,仍然有人堅持著“唧唧”乃機杼聲的說法。陳煥鈞先生(2002)認為,“唧唧”作為擬聲詞,主要用以摹擬物體間因撞擊、磨擦所發(fā)出的聲音。而織布聲本身也可以用類似“唧唧”這種摹擬物體間撞擊或磨擦所發(fā)出的擬聲疊詞來代表其工作的運作?!八鷦拥啬M出織機工作時產(chǎn)生的聲音, 起著塑造人物完美形象, 自然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作用?!盵2]所以,陳煥鈞先生認為把“唧唧”看作機杼聲更恰當一些。然而,筆者認為,細細考量起來,這一釋義卻頗為牽強。
首先,從文意上看,如果僅看“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一句, “唧唧 ”理解為織布機聲好像很合理,然而在下句“不聞機杼聲”中卻已對織布機聲作了否定,既然不聞機杼聲,那么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機杼“唧唧”之聲了。
其次,《玉篇·口部》中對“唧”有其專門的解釋,“唧,啾唧也?!庇米鳌班边蟆?,本義是用來形容各種細碎嘈雜的聲音。既然是細碎的聲音,其本來讀音也清亮和尖細,那么必然不會沉悶渾厚,而作為象聲詞的“唧唧”如果在此是指機杼之聲,單單從其摹擬聲音的角度而言,就不符合實際生活。畢竟古時候的織布機是木制的,其聲音應該類似“咣噠咣噠”的低沉渾厚之音。
其三,從音韻學的角度可知,“唧”如果構擬其中古音,以《廣韻》為證,“唧”是入聲字,精母,質(zhì)韻,開口三等韻,發(fā)音為[tsit],而本詩開頭就連續(xù)用四個相同的開口三等韻的入聲字,節(jié)奏上相對而言是比較急促的。如果此時仍將其當作機杼之聲去理解,首先給人營造出來的就應該是一種全身心忘我地投入到織布事業(yè)中,熱火朝天的勞動氛圍。那么,之后本詩中“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這幾句中女兒木蘭對父親的擔憂,其沉重的憂患意識又該如何解釋?可見,此時的“唧唧復唧唧”絕不是指機杼之聲,此時的木蘭當是無心織布,“不聞機杼聲”才對。
其四,回顧漢魏六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時期 40 余部總集類文獻,經(jīng)梳理發(fā)現(xiàn),所有文獻中幾乎沒有哪一篇將“唧唧”用作機杼聲,而記載機杼聲往往用“札札”“扎扎”“促促”“啞啞”等擬聲詞。例如:
1、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2、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唐·白居易《朱陳村》)
3、仙機札札(一作軋軋)織鳳凰,花開七十有二行。(唐·孟郊《和薔薇花歌》)
4、扎扎機聲曉復晡,眼穿力盡意何如。(南唐·李詢《織錦》)
5、札札草間鳴,促促機上聲。(宋·梅堯臣《促織》)
6、蘭閨織錦秦川女,大姬啞啞弄機杼。(元·薩都剌《織女圖》)
上述織機之機杼之聲無一用“唧唧”二字摹擬,顯然,對于象聲詞的選用仍然要遵循其擬音的根本,那《木蘭詩》中“唧唧”二字又為何一定要認其為機杼聲?且中古“唧唧”與“札札”“扎扎”“促促”“啞啞”在韻攝上都不屬于同攝,“唧唧”屬曾攝(或臻攝),而“札札”屬山攝黠韻,如均表示機杼聲,從音理上而言,毫無相通之處。
由此可見,將“唧唧”釋為機杼聲是不妥的 。
對于《木蘭詩》中“唧唧”作嘆息聲釋義,有許多學者大家都比較擁護此種說法。如郭在貽先生就曾言道:“《木蘭詩》其中的“唧唧”,有人一定說不能用它來表示嘆息聲, 這也是不符合語言事實的?!盵3]郭芹納先生《訓詁學》(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也認同這一說法。此外, 《辭源》修訂本、《漢語大詞典 》均在其“唧唧 ”辭條“嘆息聲”義項之下舉 《木蘭詩》作為例證,明確認定此“唧唧”乃嘆息之聲。現(xiàn)行中學教科書更是直接給出“【唧唧】織機聲。一說嘆息聲”[4]的解釋。然而,仔細研究其內(nèi)涵會發(fā)現(xiàn),“唧唧”釋義為嘆息聲仍然存在許多疑慮。
首先,據(jù)訓詁學研究方法所言論,當難以確定古文獻中某個詞的詞義時,可以在同一時代或相臨時代的文學作品中去尋找印證。
縱觀近幾十年來對《木蘭詩》年代的考證,學界關于《木蘭詩》的年代之爭比較主流的是“北朝說”和“隋唐說”兩種,近年來漸趨平靜,雖然沒有絕對有利的直接證據(jù),但采用學界普遍認可的三種主要研究方法(從詩中名物考證年代,從收錄文獻推論時代,從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來推斷),“北朝說”亦成為目前為止證據(jù)最為完善、邏輯最為清晰的說法[5]。因而,在諸多支持“唧唧”乃嘆息聲這一說法的研究文章中,以郭在貽先生為首,其《訓詁學》一書中引9例,之后李金昌[6]、王彤偉[7]、王家令[8]、蔣瑞蓮[9]、張文庫[10]等學者,均選用了類似的例子,如唐·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金·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二》:“夫笑而呵呵,嘆而唧唧,皆天籟也”;唐·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想見明膏煎, 中夜起唧唧”;唐·張祜《捉搦歌》:“門上關, 墻上棘, 窗中女子聲唧唧”等例中表嘆息之義的“唧唧”來佐證“唧唧復唧唧”也應是表嘆息聲。但仔細品讀,不難發(fā)現(xiàn), 這些詩均作于《木蘭詩》之后 ,我們無法肯定在北朝之前就將“唧唧”用作表抑郁的嘆息聲。再說,上述諸例中的“唧唧”,僅用了兩個重疊擬聲詞,表嘆息爾,而《木蘭詩》卻直接用了四個疊音連用,如若真將其作“嘆息”解,那就是“嘆了一聲又一聲”之義,那就應該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而“唧”本身是入聲字,入聲字的發(fā)音一般比較短促,一發(fā)即收。明·釋真空《篇韻貫珠集·玉鑰匙歌訣》中明確指出:“入聲短促急收藏”,如此看來,四個入聲“唧”的連用,又急又短,若作嘆息聲理解,怕是不能真實再現(xiàn)木蘭當下正處于憂慮感傷的心情。
那么,《木蘭詩》成詩之前的文學作品中究竟有無表嘆息聲的“唧唧”呢?雖不多,但也偶見有例,很多學者不辨其義,也直接拿來用作“強而有力”的例證。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四《法云寺》:“觀其廊廡綺麗,無不嘆息,以為蓬萊仙室,亦不是過。入其后園……咸皆唧唧。雖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中的“唧唧”二字,周祖謨也有校釋:“唧唧 ,嗟嘆聲?!卑?一本作“嘖嘖”??梢?,聯(lián)系上下文,此處的“唧唧”是在面對一系列美景的描寫后所發(fā)出的贊嘆之聲,《木蘭詩》中的開頭四句卻是沉浸在一種低沉抑郁的氛圍之中,若參此例來釋義“唧唧”是表贊嘆的嘆息聲這一說法是絕不可能成立的。
其次,從音韻學的角度可知,上述諸例中的“唧”在中古韻書《廣韻》中查證:“唧”,精母、質(zhì)韻、開口三等、入聲調(diào),發(fā)音為[tsit]。從發(fā)音來看,[tsittsit]二音無論如何都與機杼聲和嘆息聲找不出一絲半點的擬聲關系。這一點,呂叔湘先生早已在《唧唧與促織》(1990)中指出,“‘唧唧復唧唧’中的‘唧唧’究竟是機杼聲還是嘆息聲,是爭論不休,一直沒有結論的問題,因為無論是機杼聲還是嘆息聲都不會是‘ji ji’這樣的聲音?!盵11]且本詩開頭不僅用了“唧唧”,還連續(xù)用四個相同的開口三等韻的入聲字,節(jié)奏上相對而言比較急促,如果理解為嘆息聲,如此急促的嘆息聲如何能表現(xiàn)出木蘭憂慮的心情?
第三,張文庫(2014)在其文《〈木蘭詩〉“唧唧”注釋商榷》中,以鮑幼文(1957)以古音證古音的方法,將“唧”和“咨”作為同類嘆詞類比,意圖得出“唧”作嘆息聲的結論。鮑幼文認為“古漢語的嘆詞在聲理上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噫’、‘猗’、‘嘻’、‘嗚呼’、‘于乎’、‘吁’、‘唉’、‘嚇’諸詞,聲音都比較高;另一類是‘咨’、‘嗞’、‘赍咨’、‘嗟’、‘嗟嗟’、‘嘖嘖’、‘唧唧’諸詞,聲音都比較低。后一類的字都是一聲之轉(zhuǎn),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12]張文庫也認為“唧”“咨”聲近義通,為一聲之轉(zhuǎn),“唧”即為“咨”義。并借鑒黃金貴[13]用韻通押和方言音變等方面進行考證古詩詞的方法,力證“‘唧唧’本就是口語中的雙音狀聲詞,其塞音韻尾容易弱化,讀近‘咨咨’,后擴大用為表嘆息聲的入韻字……足見‘唧唧’是文言中表感嘆、傷感的常用嘆詞?!盵14]這些結論其實根本經(jīng)不起任何推敲,在中古音《廣韻》中可知,“咨”,精母,脂韻,止攝,開口三等,平聲調(diào);“唧”,精母,質(zhì)韻∕職韻,臻攝∕曾攝,開口三等,去聲調(diào)。《廣韻》唐釋處忠《元和韻譜》對四聲調(diào)型的描繪是:“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明·釋真空《篇韻貫珠集·玉鑰匙歌訣》對四聲調(diào)型的描繪是:“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因而,一個平聲調(diào)的“咨”和一個入聲調(diào)的“唧”從音理角度、發(fā)音方式上看,是如何對其列為同一類表示較低沉郁悶情緒下的嘆詞作理解?可見,將“咨”與“唧”相義拿來解釋其作嘆詞使用,實在牽強。
第四,從語境學來講,聯(lián)系上下文,如“唧唧”作機杼聲理解,會與下文“不聞機杼聲”發(fā)生異議一樣,若作嘆息聲理解,同樣會與下文“惟聞女嘆息”產(chǎn)生異議,有讓文章繁復拖沓之嫌??偛荒荛_頭四句,寫完四個疊聲連綿不斷地嘆息,停上一句寫木蘭織布,然后又開始嘆息,這樣周而復始地陷入深深的憂郁沉悶,非但不能襯托出木蘭此時憂思頗深的心理狀態(tài),而且也與后文中木蘭作為一位果敢、堅強的女戰(zhàn)士形象嚴重不符。所以,此處,將“唧唧”理解為嘆息聲也深感不妥。
除了從文字學的角度去考證,也可以從音韻學、訓詁學角度繼續(xù)為“唧唧”當作蟲鳴聲釋義找到其佐證?!斑蟆奔热皇菙M聲詞,應去找出其中古音的發(fā)音是否與蟋蟀叫聲相似或類似。
事實上,“唧”在《廣韻》中有兩個反切,其中作“資悉切,入,質(zhì)韻”時,是取似蟋蟀鳴叫之聲的擬音?!斑筮蟆钡摹爸泄彭嵅恐饕猧,帶舌尖韻尾t。i是一個細節(jié)音,發(fā)音清晰,又由于有舌小韻尾收束,能連續(xù)發(fā)音,利于摹擬細小清晰的聲音”[16]。然這種像小蟲低吟一樣的細小清晰的聲音,聽似蟋蟀振翅發(fā)出的聲音。用“唧唧”摹擬蟋蟀之聲,在古文獻中也有類似的例子 ,如:
“唧嘖蛩吟壁,連軒鶴舞楹?!?陸龜蒙《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
“木落蕭蕭 ,蛩鳴唧唧?!碧啤ど炐荨峨s曲歌辭·輕薄篇二首》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 ,如助余之嘆息?!?宋·歐陽修《秋聲賦》
以上都是直接將“唧唧”作擬聲詞描述蟲鳴的聲音。如是,“唧唧”確實可當蟲鳴之聲釋義,且在本文中就是專指促織(蟋蟀)的蟲鳴聲。
“唧唧”作蟲鳴聲理解的話,詩文用“唧唧復唧唧”開頭就賦予了新的含義:
一來,《木蘭詩》是一篇故事情節(jié)完整、人物形象生動的敘事詩。除了必要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之外,開篇僅用“唧唧”二字就把時間和故事背景予以了一定交待。中國北方地區(qū),蟋蟀鳴叫一般在夏末8月——秋初10月左右,古代的戰(zhàn)爭多發(fā)生在秋后農(nóng)閑之時。蟋蟀唧唧之時,恰是烽火將起之日,隨著秋后的來臨,征兵之時也就伴隨著蟋蟀的鳴叫展開了。同時,詩中“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也側(cè)面表明了此時正是雨水豐足、河水湍急的夏秋之交。這一時間的交待,也就自然引出了下文“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但聞女嘆息”,隨著秋季的到來,蟋蟀(促織)的叫聲也讓木蘭開始忙碌著冬衣的制作,但同時,深秋的即將到來,兵患的憂慮也讓木蘭停下了織布的步伐,陷入深深的憂慮之中。而且,“唧唧”二字不僅交待了是夏末秋初的時間,還把時間點也作了暗示。一般而言,“雞鳴喈喈喻指五更”,“喜鵲喳喳喻指拂曉”,自然“唧唧復唧唧”的促織叫聲暗喻夜已深,因為唯有夜闌人靜之時,“唧唧”之聲才愈加明顯。后文中由“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币痪淇赏茢喑觯蠹s“昨夜”子時(晚上 12 點鐘)之前有了“送軍貼”一事的發(fā)生,而家中的窘?jīng)r讓子時已過,本來日夜操勞織布的木蘭不僅無心織布,而且因憂慮家中的父親徹夜難眠。
故而,可以由“唧唧復唧唧”推論出故事發(fā)生的伊始是在夏末秋初一個深夜里,蟋蟀聲聲,伊人憔悴。
二則,每當蕭索孤冷的秋夜聽得秋蟲(蟋蟀)之吟時,是最能讓文人墨客感傷于各種孤獨、失意、思鄉(xiāng)、懷舊等情緒之中的。唐代詩人杜甫《促織》詩中云:“促織甚微細, 哀音何動人。草根吟不穩(wěn), 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 , 故妻難再晨 。悲絲與急管, 感激異天真?!睂懗鲈娙嗽谇锵x呢喃之時所生出的客居他人的愁思以及感懷故鄉(xiāng)親人的憂傷?!吧A寂靜無睹,幽蛩切切秋吟苦”(柳永),“夜酌滿容花色暖,秋吟切骨玉聲寒”(白居易)兩句更是將以蟋蟀為意象的悲愁感傷推向了極至?!段男牡颀垺の锷に氖分性裕骸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fā)。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p>
同樣的“秋蟲之吟”這樣一個意象在《木蘭詩》中,一句“唧唧復唧唧”,連續(xù)用四個疊聲擬聲詞生動地描摹了蟋蟀聲聲催促般的嘈雜鳴叫聲,以反襯的手法,加劇了本身就滿腹心事,憂慮重重的木蘭心中的憂愁和煩悶,加強了詩文的藝術表現(xiàn)力。
第三,早在1990年,呂叔湘就在《唧唧與促織》一文中提出過可否將“唧唧”看作傳統(tǒng)詩歌“興”的部分這一說法。眾所周知,《詩經(jīng)》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賦 、比 、 興 ”三種,其中“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同屬于民歌體式的北朝民歌《木蘭詩》,也和《詩經(jīng)》一樣運用了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來為詩歌起勢,以營造氣氛。因此,借鑒《詩經(jīng)·關雎》篇中以雎鳩鳥的叫聲起興, 引出所詠頌的男女之情, 以物寄情?!赌咎m詩》“唧唧”也以秋蟲鳴聲開始起興,烘托出夜深人靜凄清的氣氛 ,以襯托主人公木蘭煩悶憂慮的心理狀態(tài)。然后在詩文后面,再筆峰一轉(zhuǎn),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情節(jié)解決了詩文開頭木蘭的憂慮,顯得峰回路轉(zhuǎn),增加了詩文的可看性。以詩文開頭四句為例,雖看似內(nèi)容無太多關聯(lián),但細品之下,僅用“唧”“織”“息”三字押韻,回味綿長,卻仿佛給我們勾勒出一幅夜深人靜之時,蟋蟀秋吟,獨坐于機杼旁心事重重的女子憂思圖,畫面感極強。
綜上所述,《木蘭詩》“唧唧”一詞解為“機杼聲”,于文于音理不合,釋作嘆息聲,又不符邏輯,過于牽強,唯有當蟲鳴聲之用最為恰當,且更符合詩文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