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玲
實驗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實驗的學習,能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并彌補自己學習中的不足,還能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所以,實驗器材、實驗過程都十分重要。平面鏡成像實驗是每個學生都應掌握的實驗,通過對該實驗的改進,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平面鏡成像實驗比較簡單,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樹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然后,沿著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著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與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的像的位置,在紙上將這兩個位置記錄下來。在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蠟燭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教材中要求學生在做這個實驗時,要重復做一次。用直線把兩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并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分析蠟燭及蠟燭的像在位置上有什么關系,它們之間的大小又存在怎樣的關系?通過實驗,結合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掌握平面鏡成虛像、平面鏡的應用等知識。
在課本中的平面鏡成像實驗中,采用的是玻璃板,由其充當平面鏡。玻璃板本身是有一定厚度的,其表面為反射面。在以上實驗中,通過這樣的操作,所測量出的物距與像距可能不等。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如果實驗操作過程中所測得的物距與像距不等,就會與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相違背,會讓學生對此結論產(chǎn)生懷疑。在對實驗進行實際操作時,如果操作者的眼睛正對著像的位置,那么物距與像距之間的誤差就是玻璃板的厚度。在關于平面鏡成像實驗的技能競賽中,點評人員指出,因為玻璃板厚度問題,實驗數(shù)據(jù)應存在誤差,在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中,物距與像距之間應該存在一定的差值。所以,要減小平面鏡成像實驗的誤差,就要盡可能選擇比較薄的玻璃板,玻璃板的折射率也盡量小。在實際操作時,操作者的眼睛應盡可能正對像的位置。
根據(jù)教材中平面鏡成像的實驗裝置,對實驗進行改進時,可將反射面設置在玻璃板的中間。在實際操作實驗時,對物距、像距進行測量,可從玻璃板兩側的表面出發(fā),這樣就可以得到一樣的數(shù)據(jù),說明物距和像距是相等的。通過這樣的方式測量距離,取數(shù)據(jù)時要從玻璃板兩側的表面算起,而不能從反射面開始計算。
教材中所采用的實驗器材為玻璃板,在玻璃板上有一層深色的涂層,因為有這層涂層的存在,所以其既會反光,也會透光,就像人們夏天戴的太陽鏡片一樣。鍍膜玻璃有兩種類型,一種為陽光控制鍍膜玻璃,一種為低輻射鍍膜玻璃。前者能夠對太陽光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其隔熱性能比較好,鍍膜層具有單向透視性。后者對于遠紅外線具有比較高的反射比,其無論對于太陽可見光,還是對于近紅外光,都具有比較高的透過率。如果在制作鍍膜玻璃時采用玻璃板,因為其硬度比較大而增加其加工難度。所以,可以將一些現(xiàn)成的材料利用起來,如實驗室中常用的櫥窗卡,這是一種有機玻璃,硬度不大,能夠降低加工難度。櫥窗卡是在兩層有機玻璃板之間夾上一張卡紙、一個底座,將底座鋸開,就能夠形成一個支架。然后,將家裝材料中用到的玻璃貼膜利用起來,就可以達到鍍膜玻璃的效果。這是因為家裝玻璃貼膜迎光的一面具有與鏡子一樣的功能,背面具有透視性,可以利用其貼玻璃膜。
在對平面鏡成像實驗進行改進時,可選用單向透視型的玻璃膜,能夠反射太陽輻射,也能夠反射可見光,能使實驗操作過程更加簡便。在粘貼玻璃膜時,需要一定的技術。所以,在對玻璃膜進行加工前,需要反復練習,掌握其中的技巧,這樣才能粘貼出比較好的玻璃膜。具體的粘貼方法如下:首先,要確定玻璃膜的尺寸,再利用美工刀將其裁剪好。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玻璃膜是由兩層組成的,其中一層為保護膜,是無色透明的,另一層為貼膜,具有黏性并帶有顏色。其次,貼膜,這一步是最關鍵的,在貼膜之前,應將有機玻璃板清洗干凈,在貼膜上噴水。噴水的時候要將保護膜分開,只對帶膠的一面噴水,然后將膜貼到適當?shù)奈恢?。貼完之后,用膜刮將里面的水刮出來,使貼膜保持平整。其中,噴水的目的在于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對膜的膠性起到一定的阻擋作用,以便對膜進行控制。在直接刮膜面時,只能用軟片,如果采用硬刮片或者采用塑料刮片,則應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貼膜后,利用保護膜將膜面蓋好再刮,否則會對膜造成破壞。在加工好玻璃膜以后,就可以按照教材中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加工好的器材如圖1所示。
圖1
教材中平面鏡成像實驗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實驗器材上,通過對實驗器材進行改進,就能避免因為玻璃板自身存在一定厚度造成的物距與像距不同,從而使實驗數(shù)據(jù)更加精準。利用改進后的器材進行平面鏡成像實驗,操作步驟一樣,但由于實驗器材更加適合,所以整個實驗也會變得更加合理,能夠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并且,通過對玻璃板這一實驗器材的改進,再重復實驗獲得相應數(shù)據(jù),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就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由于學生自己操作整個過程,所以學生能對實驗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也能強化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更好的物理實驗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物理綜合學習能力。
教材中關于平面鏡成像實驗,用的器材除玻璃板外,還有蠟燭,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蠟燭進行實驗演示,或者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不僅會消耗掉比較多的蠟燭,造成資源浪費,還會污染教室內(nèi)的環(huán)境。并且,燃燒的蠟燭帶有一定危險性,如果學生操作不當,就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所以,在對該實驗進行改進時,可從從實驗器材入手,用象棋子代替燃燒的蠟燭??梢赃x用3種型號的象棋子,分別為大號、中號、小號,象棋子可以反復利用,而且成本低,這樣能夠節(jié)約資源。
在對實驗進行操作時,可以兩名學生為一組,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完成實驗。將一張紙鋪在桌面上,通過對折的方式使紙平均分為兩個部分。然后,學生可在折線位置處豎直地放一塊玻璃板,折線就是放置平面鏡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的左邊正面朝上放置中號棋子。在完成這一步操作后,學生就會看到,有一個棋子的像出現(xiàn)在玻璃板的右邊。接下來,教師可讓學生對玻璃板與桌面之間的夾角做出一些調(diào)整,使棋子的像能夠出現(xiàn)在桌面上。將玻璃板穩(wěn)定下來,測量出棋子與桌面之間的夾角大小。下一步,將3種不同型號的棋子在右邊的桌面上進行移動,當棋子與桌面左邊的棋子完全重合時,就停止移動。制作一張數(shù)據(jù)表,重復以上實驗過程,將每次實驗中獲得的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中,通過對這些數(shù)據(jù)的分析,學生自然就能夠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如圖2所示)。
圖2
初中物理教學中的許多實驗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材中給出的實驗器材和實驗過程也并非不可改變。通過對平面鏡成像的實驗進行改進,能夠彌補教材中實驗設計的不足,也能夠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還能夠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實驗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所以,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新課標精神,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以教材內(nèi)容為中心,對教學方法、教學內(nèi)容等進行改革,將物理實驗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促進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進步,從而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水平。
在初中物理平面鏡成像的實驗教學中,通過對實驗進行改進,能夠提升實驗的可操作性,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在實驗中,引導學生如何去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等,使學生的物理綜合能力在實驗中得到有效鍛煉,促進學生在物理學習中進步。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平面鏡成像實驗存在著一些不足,通過對實驗器材、實驗步驟進行改進,能夠使整個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變得更加合理,從而獲得更加準確的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可幫助學生自己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