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繪錦
印度女性文學有著突出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女作家們由女性獨特的視角出發(fā),對印度社會中尚存的傳統(tǒng)觀念和性別偏見進行揭露和批判,她們的寫作必將促進印度社會文明的進步。
安妮塔·奈爾(Anita Nair,1966— )是印度當代著名的英語小說家、詩人,她廣受關(guān)注的小說是《女士車廂》和《更好的人》。安妮塔·奈爾作品被翻譯成了20多種語言,其詩集也獲得了印度文學獎(The Hindu Literary Prize )和縱橫字謎獎(The Crossword Book Award)。《切割狀的傷口》(A Cut-like Wound)是奈爾的第一部偵探小說,講述了警局探長高達沖破種種謎團,破獲一起連環(huán)殺人案的故事。與一般的偵探小說不同的是,這部作品關(guān)注的是印度獨特的邊緣人群體——“海吉拉斯”。小說雖然把兇手布瓦娜的身份設計為海吉拉斯,但作者并非要譴責這一群體的罪惡,相反,作者通過兇手被造就的過程,揭示出海吉拉斯在印度傳統(tǒng)觀念和現(xiàn)實社會重壓下的痛苦和絕望,從而讓整個社會關(guān)注這個特殊的群體。
印度的很多社會文化現(xiàn)象都有著悠久的起源,其悠久似乎都可以追溯到神話史詩時期,“海吉拉斯”(hijra)這一群體也不例外?,F(xiàn)實社會中,人們往往把“海吉拉斯”看作低賤的異類,但她們也有著神圣的起源。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羅摩遵從父親的要求,離開王宮14年,在森林中歷盡磨難。羅摩回宮之時,發(fā)現(xiàn)宮中只有一個被閹割的仆人在等待他的歸來,羅摩大為感動,便賦予他(她)詛咒他人的魔力。這個仆人被認為是“海吉拉斯”的始祖。
在歷史上,海吉拉斯曾經(jīng)有著很高的地位。有些地方,海吉拉斯被認為是神的新娘,她們承擔著特定的宗教使命。除了參加神廟中的重要儀式之外,海吉拉斯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王室、貴族等上流社會的祈福儀式上。因為有著特殊的社會地位,有些窮苦無助的家庭,也自愿將自己的孩子奉獻為海吉拉斯。一般情況下,男孩要成為海吉拉斯,必須要拜一位年長的海吉拉斯為師,而且要經(jīng)過正式的宗教儀式去除男性特征,在此之后“她”就要斷絕與原來家庭的聯(lián)系,稱這位師父為“母親”,并且要服從和忠誠于她。加入到海吉拉斯行列的人,認為自己就是女性,所以人們提到海吉拉斯時,都會用“她”或是“她們”來代指。海吉拉斯的社會地位比較特殊,她們彼此組成小團體,由“母親”和她的幾個“女兒”組成,她們稱自己的團體為“母系福利社會”,是一群獻身于神的群體。
隨著印度社會世俗化進程的加劇,海吉拉斯的神圣性日益弱化。為了謀生,她們不得不絞盡腦汁,甚至不擇手段。聽說哪家商鋪開張了,哪家買新房了,哪家生男孩了,或者是哪家要辦喪事,海吉拉斯就會以“小團體”的形式不請自來,在儀式上又是唱歌又是跳舞。主人不想遭到詛咒,一般多少會給她們一些錢。海吉拉斯經(jīng)常用這種很不光彩的方式來維持生存。
在傳統(tǒng)觀念中,海吉拉斯曾經(jīng)是服務于“神”、獻身于“神”的群體,但在當代社會,海吉拉斯的地位并不榮光,相反,她們已被人們排斥在社會邊緣。條件惡劣的貧民區(qū)是這一群體的住處,每個人的收入需要交公,再由“母親”進行分配。事實上,海吉拉斯屬于印度最底層的種姓,甚至比賤民還要低下,自然成為被孤立在主流社會之外的低賤群體。日常生活中,這一群體遵循著自己的習慣和規(guī)矩,不酗酒、不吸毒,跟普通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她們相互照顧、不能結(jié)婚、沒有孩子,生活在社會敵意之中。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海吉拉斯也日益注意到自己作為人的權(quán)利。近年來,海吉拉斯不斷為自身的權(quán)益而努力,她們試圖沖出與世隔絕的生活,聯(lián)合起來發(fā)出聲音。她們的聲音也得到一些社會力量的關(guān)注,2014年孟買的一個時裝展上,組織者就邀請了一些海吉拉斯來做T臺模特,她們?nèi)菝裁利悾藨B(tài)優(yōu)美,改變了海吉拉斯在人們心里不男不女的傳統(tǒng)印象。除此之外,中央邦有三個鎮(zhèn)的市政委員中都有海吉拉斯。
安妮塔·奈爾在小說《切割狀的傷口》中,對海吉拉斯的命運和現(xiàn)實進行了深度關(guān)注。奈爾在小說中描寫了海吉拉斯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境遇,為我們展示了印度這一獨特社會群體的真實情況。
作者描寫了海吉拉斯沒有尊嚴的謀生途徑,以及人們對她們的看法,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無限的同情。小說中的拉維是一位海吉拉斯,在海吉拉斯團體的投票支持下,她當選為市政委員。雖說這能給追隨她的“姐妹們”帶來些許物質(zhì)上的幫助,但卻微乎其微,并不能改善她們的生活。為了生存,仍然會有一些姐妹到偏僻陰暗的街角或是“母親”的家里為“雇主”提供性服務,滿足他們的一切需求。這些海吉拉斯為了迎合男人的喜好把自己打扮得美麗妖嬈、光鮮亮麗,事實上她們卻毫無尊嚴、任人擺布。公共生活中,人們對這一群體也是避之唯恐不及,她們出現(xiàn)的地方,人們都會指指點點、小聲唾棄、嗤之以鼻,這些場景都是對印度海吉拉斯現(xiàn)狀的真實再現(xiàn)。
奈爾不僅從外部展示了海吉拉斯的艱難處境,也從內(nèi)在的視角,以一個海吉拉斯的敘述,展示了她們內(nèi)心的痛苦。小說中,作者借一個名為安娜雅的海吉拉斯的獨白表現(xiàn)了這一邊緣群體內(nèi)心的委屈和無奈:
“我們別無選擇,也不覺得自己是荒謬的。我們成了性工作者,最終死于疾病或墮落。即使是最貧窮的印度人也有夢想,但我們卻無法從一個叫‘永遠幸福的口號中得到安慰。政府可以改變,戰(zhàn)爭可以進行,國家的GDP可以增長,科學家可以征服太空,只有我們的生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沒有人會考慮到我們。請向群眾傳達一個觀念:我們并不危險,我們也是人!”
政府給予群眾“永遠幸?!钡某兄Z,然而這一承諾的對象卻無形地排除了海吉拉斯,人們對她們的排擠和蔑視使她們感到這個社會的冷漠,致使她們發(fā)出“我們并不危險,我們也是人”的呼喊。奈爾通過描寫這些來自底層邊緣群體內(nèi)心的想法,試圖引起讀者深刻的思考。一直以來整個社會對海吉拉斯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卻忘了她們也是人,她們也需要為了生存而付出自己的努力,也和普通人一樣需要尊重。
奈爾對海吉拉斯這一群體在惡劣環(huán)境中似乎毫無道德感的生活進行了描寫,展示了印度社會存在的問題。她讓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海吉拉斯,讓人們看到她們在社會最底層的痛苦掙扎,以及她們的渴望和訴求。
《切割狀的傷口》中,警察局探長高達突破重重謎團,最終找到披著神秘面紗、作案手段極其殘忍的殺人兇手布瓦娜。作者描寫了以拉維為首領(lǐng)的海吉拉斯團體的日常生活狀況,也展示了拉維的弟弟奇卡如何在被虐待的生活中成長為殺人兇手布瓦娜。受虐者變?yōu)槭┡罢?,暴力的輪回發(fā)人深省。
奇卡是個早產(chǎn)兒,相貌丑陋,成年后只有五英尺高。奇怪的外表使奇卡從小就倍受哥哥拉維以及她周圍海吉拉斯的歧視,人們都認為他既不是真正的侏儒,也不是真正的成年人,他跟在拉維身邊,過著還不如海吉拉斯的更加屈辱的生活。奇卡童年時家境貧困,父母忙于工作,他感受不到絲毫親情的溫暖,唯獨富有的鄰居,七十二歲的老人蘭加納坦一直很照顧他。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這位表面慈祥善良的老人居然有戀童癖,對這個年僅八歲的小男孩起了不軌之心,把他帶到偏僻的工廠性侵,這給弱小的奇卡留下了難以驅(qū)散的心理陰影。但是單純的奇卡仍然對美好的感情充滿渴望和期待,在“女神”的指引下,每周五晚上,奇卡都會穿上繽紛絢爛的紗麗,化上精致的女人妝容,使自己變成一個漂亮婀娜的女人,姿態(tài)妖嬈地走出家門,去完成“女神”給她制定的計劃,以全新的形式去尋找自己的真愛,而此時,她的名字為布瓦娜。
毫無疑問,布瓦娜對真愛的渴望不會得到滿足。黑暗、異化的社會中幾乎所有男人都只是圖一時的肉體之樂,布瓦娜捧著一顆純潔的心去尋找真正美好的情感,卻在多次尋而不得之后,徹底看清男人骯臟的內(nèi)心,認識到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這些男人對自己僅有肉體和情欲的需求。布瓦娜失望至極,用沾滿碎玻璃渣的繩子作為兇器,走上了先引誘、再滅口的連環(huán)殺人之路,最終被高達警長逮捕。
奇卡扮作女人后的布瓦娜在尋找真情中經(jīng)歷了滿懷希望——遭受傷害——失望至極——瘋狂報復的過程。她本是可憐的受虐者,在社會無情的摧殘下,最終變成了一個兇狠的施虐者,這種角色的轉(zhuǎn)變令人心驚。小說把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人性的貪婪、欲望的放縱描繪得淋漓盡致。布瓦娜手中的繩子便是她用暴力反抗暴力的工具,暴力的輪回留在受害者身上那切割狀的傷口,是新鮮的罪惡,也是傳統(tǒng)之殤,醒目地暴露在人們面前。
奈爾的小說不僅僅要暴露印度傳統(tǒng)文化的矛盾和問題,她也希望破舊立新,啟示人們重新看待一些被歧視的邊緣群體,就這部作品來看,奈爾試圖打破人們對海吉拉斯的偏見,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fā),重塑海吉拉斯的形象。
在奈爾看來,這些“畸形的人”海吉拉斯只是在身體上與常人有所不同,從本質(zhì)上她們和大家一樣,甚至還有超越常人的美德。因此,她塑造了善良而溫暖的海吉拉斯形象,如拉維、“母親”等人。拉維被選為市政委員后,樂善好施,平易近人。每到9月,去印度班加羅爾圣瑪麗教堂的路上都擠滿了朝拜的人,而只有拉維的家門口會擺放免費的水和奶供人們飲用,朝圣的人對拉維這一行為贊不絕口,稱她是替民著想的市政委員。另外,拯救拉維于危難之中的海吉拉斯“母親”也是作者詳細描寫的一個形象。當拉維被打得遍體鱗傷,被棄火車站的時候,許多人從他身邊走過卻不聞不問,只有這個“大自然的怪胎”海吉拉斯“母親”把他帶回家,并請來醫(yī)生為他治療,一直照料他恢復健康。奈爾通過這些人物試圖說明,海吉拉斯雖然身體不夠健全,但她們擁有正常人本該有的善良和悲憫,甚至在道德上比很多健全的人還要完美。
除了從正面描述海吉拉斯的美好人性,奈爾還通過他人對海吉拉斯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來表達自己對他們的肯定。小說中的探長高達就是作者塑造的這樣一個人物。高達敏感、細心,在辦案的過程中,他慢慢了解了海吉拉斯的生活,對她們充滿了同情,并敢于在工作中表達這種同情,這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立場。在一次辦案中,高達的助手桑托什輕蔑地稱呼海吉拉斯為“怪胎”,高達當即反駁他:“怪物是發(fā)育不正常的生物,畸形人是有兩個頭或多出一條腿的人,但她們,只是性取向不同于別人,她們不是怪物也不是畸形人!”高達語重心長地告訴桑托什,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要給自己背上永遠擺脫不掉的包袱。高達這個人物是安妮塔·奈爾為整個社會樹立的榜樣,希望給人們帶來深刻的啟示和反省。
作為印度當代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安妮塔·奈爾關(guān)注到處于社會底層的海吉拉斯群體,使眾多讀者真正地意識到她們悲慘的生存境遇。奈爾在對海吉拉斯日常生活狀態(tài)的描摹中,也表達了對她們的理解和關(guān)懷,她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到海吉拉斯有著所有人都有的善良,她們渴望與人交流,被社會所接受。奈爾用傷口作比來警醒世人,所有個體身上的傷口都有群體的責任,只有消除社會暴力,消除傳統(tǒng)的偏見和不公,文明才能最終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