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基廷
我在新加坡僅僅待了幾個月時間就經(jīng)歷了第一次“怕輸主義”(Kiasuism)。那是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天氣炎熱,我在購物中心逛了幾個小時后,推著嬰兒車帶著兩個疲憊的孩子前往地鐵站回家。
車站人滿為患,我想上電梯到站臺,電梯門前已經(jīng)有十幾個人在排隊。當(dāng)電梯到達時,人們突然都奮勇上前擠進電梯,當(dāng)他們最后一個人擠進去后,門“?!钡囊宦曣P(guān)上了,只留下我和孩子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在此之前,我在新加坡還沒有遇到過這種完全不顧他人的現(xiàn)象。當(dāng)我推著嬰兒車路過建筑工地附近時,建筑工人會停止敲打工作擔(dān)心會吵醒熟睡的嬰兒;下雨時,在車站等車會有人幫我打傘。為什么在車站上電梯時,會出現(xiàn)這種爭先恐后,“適者生存”的現(xiàn)象呢?
我后來知道了,那就是所謂的怕輸心理。
Kiasu是閩南話里的一個詞,Kia的意思是“擔(dān)心、害怕”,su是“輸?shù)簟?,所以“Kiasu”就是“驚輸”,意思就是“怕輸”。2007年,這個詞被收進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將其解釋為“一種貪婪而自私的態(tài)度”。
新加坡國立大學(xué)(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政策學(xué)習(xí)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資深研究員梁振雄博士將“Kiasu”解釋為是一種幸存本能。他說,這個只有53年歷史的微小國家在東南亞地區(qū)地位十分脆弱,被一些文化傳統(tǒng)非常不同的鄰國所包圍。
“新加坡人永遠都牢記一定要自力更生,靠自己,要未雨綢繆,那種一定要爭先的心理已經(jīng)成為新加坡社會精神的一部分。”他說。
也就是說,新加坡人不愿錯過機會,被落下。他們會耐心地排長隊只為了購買最新款的手機,甚至不會錯過麥當(dāng)勞開心套餐提供的限量版Hello Kitty玩具。新加坡人自己也開玩笑地說,在自助餐上他們會把別人擠開,盤子里的食物總要堆得滿滿的。在美食街吃飯,他們會一邊買飯,一邊占位——用一包餐巾紙或一把雨傘占據(jù)餐桌,于是有了一個新加坡英語“chope”占位。
新加坡一位文學(xué)評論家魏俐瑞說:“這種所謂怕輸行為還是很有爭議的。雖然沒人喜歡遇到這種行為,但他們自己卻毫不猶豫地這樣做。當(dāng)我們看到這種行為,心里會感到有點畏懼、不高興,還有尷尬?!?/p>
2015年新加坡做的一項有關(guān)國民價值觀的調(diào)查顯示,“怕輸”位于他們對新加坡社會看法的前10名,名列前茅的還有競爭性和自我為中心。而被問及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時,前10名中包括家庭親情、友誼、關(guān)愛和誠實。
但在新加坡并不是所有人都把“怕輸”看得那么嚴(yán)肅。藝術(shù)家約翰尼·劉(Johnny Lau)通過喜劇形式讓新加坡人認(rèn)識到這個問題。他創(chuàng)作了一個很受歡迎的角色“怕輸先生”(Mr Kiasu),20世紀(jì)90年代初這個角色非常走紅,現(xiàn)在因“怕輸先生”的新劇目而再度流行起來。
80年代末,劉先生在美國留學(xué)之后返回新加坡。當(dāng)時美國電視動畫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正紅極一時,于是他想在新加坡創(chuàng)作一個同樣受歡迎的電視劇目。產(chǎn)生這個想法時他正在服兵役。
在軍營里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不管那些軍人們是什么文化背景,他們都能通過一些軍隊俚語找到共同語言?!拔野l(fā)現(xiàn)‘怕輸這個詞經(jīng)常在軍營里出現(xiàn),不管是華人、印度人或馬來人,他們都說,而在軍營外并不常用?!?/p>
梁女士的丈夫林先生也加入討論。他認(rèn)為,新加坡因為缺乏自然資源,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保持“怕輸”精神?!拔覀兊淖嫦韧ㄟ^自己的競爭力而幸存下來,所以我們做了父母之后,就要把這種精神傳給下一代,從小就要開始?!?/p>
他說,“我們沒有選擇,我們不能放棄,因為保持競爭力是我們唯一的資源。沒有水源,沒有食物,沒有土地 ——只有爭當(dāng)?shù)谝晃覀儾拍苄掖嫦氯?。?/p>
所以,“怕輸”看來并不是Instagram一代人的不愿錯過任何機會的“社交控”,而是深深植根于新加坡人心中的一個信念 ——只有成為最棒的,你和你的國家才能幸存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