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外國哲學》由六個欄目組成,內(nèi)容較之以往略多一些。
第一個欄目是“紀念洪謙先生誕辰110 周年”,共九篇文章。分別為洪先生的家人、友人、學生等從不同的視角,緬懷先生的學問、生活、人生、品格。由于回憶出自不同的人,涉及不同的時代,故而有些內(nèi)容可能有出入。為尊重作者自己的記憶,本刊未對有出入的地方做任何修改。相信讀者閱讀這些文章之后,會對洪先生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二個欄目是“學術批評”,主撰者為魯汶大學的幾位教授,分別是戴卡琳教授的《歐洲大學中的“中國哲學”:三種面向的“無”托邦》、何狄穆教授的《哲學中的對話—與戴卡琳教授商榷》、戴卡琳教授的《在一場內(nèi)部“對話”中胡亂插嘴的局外女子:回復何狄穆》、高義德教授的《魯汶大學歷史系系主任高義德對戴卡琳的回復》以及戴卡琳教授的《魚肉與醯醢:關于魯汶大學歷史系,戴卡琳對高義德的回應》。從中國學界的角度看比利時人就中國文化展開的爭論,還是蠻有意思的。字里行間透出的直率和執(zhí)著,也讓人不勝感慨。學術批評本來就該是這樣的:理性、坦率、專注義理,至少符合《羅伯特議事規(guī)則》之四:表明對當前動議的立場是贊成還是反對,然后說明理由。
第三個欄目“近代哲學研究”由兩篇論文組成:尚新建教授的《霍布斯的人性論之自然法》和湯姆·洛克摩爾教授的《認知建構(gòu)主義、實在論與觀念論》。尚新建教授的論文探討霍布斯自然法及其性質(zhì),其中涉及兩個問題:第一,自然法是不是法;第二,自然法是否具有強制性。湯姆·洛克摩爾教授的論文以西方哲學傳統(tǒng)為背景,討論認知建構(gòu)主義,擬澄清三個問題:其一,認知實在的努力從未取得任何進步;其二,建構(gòu)主義是當下富有前景的認知方法;第三,所謂觀念論與實在論之間無法兼容的觀點,主要抑或完全基于一種誤解。
第四個欄目“分析哲學研究”由三篇論文組成,分別是鄭宇健教授的《路徑、必然性與第一人稱的本體論建構(gòu)》、封霖博士的《駁抽象對象理論對內(nèi)語句的字面真解讀》和邵世恒博士的《空名與同說問題》。三位年輕新銳的文章頗具功力。對分析哲學有興趣的同仁,也許會喜歡充滿青春氣息的文章。
第五個欄目“猶太教哲學研究”有一篇論文,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東亞研究系博士后劉一南先生的《亦隱亦顯,動靜等觀—試析早期猶太教卡巴拉的上帝觀》。作者詳盡探討卡巴拉如何通過由“埃恩索弗”和“賽菲洛特”融合而成的上帝觀,化解了“哲學的上帝”和“宗教的上帝”之間的張力,從而為流散于歐洲各國的猶太教信眾構(gòu)筑了一道堅固的精神屏障。
第六個欄目“青年之窗”有三篇論文,分別是王曦博士的《從精神現(xiàn)象學到法哲學—黑格爾正義、自由與國家學說的思維建構(gòu)》、施璇教授的《馬里翁的中國行與國內(nèi)笛卡爾哲學研究》、陳曉雋博士和吳光輝教授的《西田幾多郎與西方哲學的對話—從“純粹經(jīng)驗”到“自覺”》。王曦博士的論文研究黑格爾理性主義法哲學核心的自由概念、正義觀念與國家思想(王權(quán)思想)。施璇教授的文章簡潔地論述了2017年11月國際知名的笛卡爾哲學專家馬里翁應邀來華訪學巡講的主要內(nèi)容以及在學界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陳曉雋博士和吳光輝教授在文章中逐步考察威廉·詹姆斯的“pure experience”、馬赫的“現(xiàn)象要素”、柏格森的“綿延”與西田幾多郎的“純粹經(jīng)驗”之間的共同性與異質(zh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