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星
1、小麥栽培技術
1.1、選擇優(yōu)良的小麥品種
在小麥栽培中,小麥品種的優(yōu)選,直接關系著小麥的實際生產(chǎn)。在小麥品種選擇時,種植人員應了解當?shù)氐臍夂驐l件,水利資源條件,土壤條件等,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選擇,保障品種與當?shù)丨h(huán)境相適應,同時,選擇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抗病性強、生育期較短、適應能力強的小麥品種,并把種子中的病子、秕子挑選出來。
1.2、科學整地施肥
小麥由播種到成熟的周期較長,為保障小麥健康成長,在播種之前,合理的整地施肥能夠為小麥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保障小麥茁壯成長。具體來講,首先,應對土地翻耕,土地翻耕應選擇深翻,深度要保持在25cm左右,熟化土壤的同時,地層中的微生物暴露在外,利用太陽光殺死微生物,降低小麥病害的發(fā)生。其次,做好底肥的施入工作,每畝施入腐熟有機肥2000-3000kg,鉀肥10kg,磷肥15kg,復合肥30kg,通過土壤深翻,使肥料進入土層。最后,保障翻耕的土壤處于上實下虛、土粒細碎的狀態(tài),此時,方可播種小麥。
1.3、科學播種
在小麥播種之前,為保障小麥的發(fā)芽率與后續(xù)成長,應提前對小麥種進行處理。第一,可利用鹽水將干癟種子、機械損傷的種子剔除出來。第二,選擇粉銹寧、多菌靈等拌種劑為小麥種包衣,提高種子抗病蟲害的能力。第三,選擇適當?shù)穆裆睿?-5cm為宜,避免麥種埋深過淺影響小麥對養(yǎng)分的吸收,避免種子埋深過深影響麥種發(fā)芽。第四,合理選擇播種時間,若小麥種為弱春性小麥,應選擇在10月20日后播種,避免過早播種導致小麥凍害;若小麥種為半冬性小麥,應避免晚種,選擇在10月3日-20日播種為宜,避免種植過晚導致小麥減產(chǎn)。第五,小麥播種時,控制在每畝6-9kg種子為宜,若土壤地利較差,墑情不足,可適當增加播種量,保障小麥密集性適當。
1.4、加強田間管理
在小麥生長中,田間管理必不可少,是提高農(nóng)作物生長率、增加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與品質(zhì)的關鍵。在田間管理時,首先,在小麥出苗之后,應及時查苗、補苗,對缺苗斷壟嚴重區(qū)域,應及時補足,尤其是壟斷的區(qū)域,更要注重補苗。其次,對弱苗進行合理管理。在農(nóng)作物生長時,弱苗較為常見,大多是因土壤墑情不足、缺乏肥力導致,對此,對弱苗進行科學管理,保障土壤肥力,改善弱苗生長狀況。再次,有效控制小麥生長時期,尤其是拔節(jié)期與成熟期,更好合理控制與管理,保障小麥質(zhì)量與產(chǎn)量。在這一過程中,應做好早春中耕工作,保障土壤營養(yǎng);合理控制施肥,保障小麥肥力良好,保障小麥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
2、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
2.1、小麥條銹病的防治
小麥條銹病,是小麥銹病之一,具有傳播速度快、分布廣、危害面積較大的特點。通常,條銹病多在小麥苗期感染,幼苗葉片上生出多層鮮黃色夏孢子堆,呈輪狀排列。小麥條銹病多發(fā)生在葉片上,其次是莖稈、葉鞘、麥穗、穎殼、麥芒等上。一旦發(fā)生條銹病,小麥將大面積減產(chǎn)。對此,在小麥種植前,應開始病害防治,選擇抗病小麥種,對種子處理后,選擇適當?shù)陌璺N劑拌種,清除麥種上的真菌,提高小麥的抗病性。在小麥幼生階段,應選擇三唑類、烯唑類等的高效低毒殺菌劑通過適當配比噴灑,防治條銹病。在條銹病發(fā)生初期,應選擇濃度為15%的三唑酮或者濃度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進行噴灑,每畝用藥2-6g,以此有效防治小麥條銹病,保障小麥產(chǎn)量與質(zhì)量。
2.2、小麥白粉病的防治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小麥生長區(qū)域均有發(fā)生該病害。白粉病至幼苗到抽穗期均可發(fā)生,侵害小麥植株地上各個器官,主要危害葉片與葉鞘。對此,為防治小麥白粉病,應選擇中育4號、冬豐1號、百農(nóng)64號等抗病性麥種,降低白粉病發(fā)病幾率。同時,小麥收獲后,應及時翻耕,消滅自生的麥苗,減少發(fā)病菌,避免下一季小麥感染白粉病。同時,應通過合理密植、科學施肥、避免施氮過多等減少白粉病的發(fā)生。若小麥感染白粉病,應在發(fā)生初期以濃度為15%的粉銹寧與清水進行配比,噴灑在小麥病害處,每周噴灑以此,連續(xù)三次后,能夠有效解決白粉病,保障小麥健康成長。
2.3、小麥蚜蟲的防治
小麥蚜蟲是小麥主要害蟲之一,蚜蟲通過對小麥進行刺吸,影響小麥對營養(yǎng)的吸收與傳導,小麥光合作用受到影響,小麥抽穗后,蚜蟲危害主要集中在穗部,導致秕子,造成小麥質(zhì)量與品質(zhì)下降。為防治小麥蚜蟲,應合理布置農(nóng)作物,保障冬春麥混種區(qū)的單一化,秋季作物以玉米、谷子為主。小麥種植時,選擇抗蟲性品種,并對麥種進行包衣,驅(qū)避地下病蟲,提高種子發(fā)芽幾率。同時,小麥生長期間,應根據(jù)其需求施肥、給水,保障小麥健康成長。雨后及時排水,避免濕氣滯留,以此提高小麥植株的抗病性,降低蚜蟲的危害。同時,在小麥拔節(jié)后,每3-5日進麥田對麥株進行抽查,觀察小麥上的蚜蟲,若每100株小麥上的蚜蟲超過500只,應該及時進行蚜蟲防治,可采用2000倍液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油和濃度為10%的吡蟲啉千倍液進行混合噴施在小麥上,以此滅殺蚜蟲。
2.4、紅蜘蛛的防治
近幾年,小麥紅蜘蛛不斷增多,逐漸成為小麥主要害蟲之一。紅蜘蛛通過吸取葉片、嫩苗等上的汁液成長,為小麥健康成長帶來威脅。通常,麥田溫度在15-20℃,濕度在50%以下時,長腿蜘蛛進入生長與繁衍季節(jié);麥田溫度在8-15℃,濕度在80%以上時,麥圓蜘蛛進入生長與繁衍期。對此,在紅蜘蛛繁衍期間,應積極采用濃度為20%的滅掃利2000倍液、濃度為20%的滅掃利2000倍液等噴灑在麥田,有效防治小麥紅蜘蛛,保障小麥良好生長。
(作者單位:271600山東省泰安肥城市王瓜店鎮(zhèn)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