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谷
〔百綠國際草業(yè)(北京)有限公司〕
一說到品種,人們很自然的想到了雜交玉米品種。但苜蓿品種從遺傳基因構架上,與玉米完全不同,它不是一個單一個體,而是一個個基因個體多樣的群體。每一個個體的植物都是育種家在遺傳性狀上進行的改良。把這些性狀各異的個體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復合的品種,而非單一品種。如果站在地邊,一眼望去,同一個紫花苜蓿品種整齊一致,但是當走進扒開仔細看時,每個植株都不盡相同,這是育種家有意繼承原有材料的遺傳特性所致,即所謂的遺傳背景多樣性。與玉米不同的是,紫花苜蓿的基因型是多類型的,染色體也是多倍體的。它的雜交后代也比一般的農作物更為多樣和豐富多變。這其實是紫花苜蓿的優(yōu)勢,這種遺傳背景的多樣性,使得它能夠適應更寬泛和惡劣的環(huán)境。
在改進這些性狀時,育種家常常采用的是常規(guī)的雜交、篩選、個體植株的克隆等技術。性狀是指植株的產量、抗病害抗蟲、質量、持久性、秋眠級等。品種培育出來后往往會申請品種的登記和種子生產的認證。美國僅在過去的50 年里就有500 多個品種登記和認證生產。全世界則估計會超過2 000 個品種,這些品種都在本國被列入國家和地方的推薦單。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品種推薦單因為“立地條件”不同,而推薦或評比的方法各異。因而,一個品種在一個地區(qū)被推薦,而在另一個地區(qū)并不一定能被推薦。
一個新品種的誕生,從選育材料、雜交組合等推向市場需要經過長達15 年的時間,這個時間似乎無法縮短,因為每一個重復試驗要與植物的生育期相匹配。紫花苜蓿的生育期一般在115~120 天。在我國北方的多數地區(qū),就等于要一年的時間。這一過程不像工業(yè)品可以在實驗室無限次的進行重復。圖1為草種選育的過程圖。
圖1 草品種的選育過程
只要種苜蓿,人們最早考慮的就是品種。認為找一個高產品種,豐厚的利潤就在后面。因此,在品種問題上,多數人愿意花大價錢買進口的“高產品種”。筆者也認為,對于苜蓿的干草生產者來說,這是苜蓿種植成功與否的第一步。因為品種的選擇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苜蓿的產量、植株的持久、質量、病蟲害的防治等事宜。不同的品種即使是在種植條件完全相同的條件下,產量的差異最大也可以達到30%。不難理解,如果做一個錯誤的選擇,就可能導致每畝地年減收600 元的效益(如果按產量1 噸/畝,2 000 元/噸計算)。與此同時,還要伴隨30%的減產,以及土地租金、水電費、田間管理、機耕、化肥等費用的付之東流。由于多數人,并沒有花精力或者是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品種間的比較。其結果是“砸了錢”卻不知道是何種原因所致。多數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不能怪種植戶,而是由于缺乏一種“公認”的品種間差異比較的科學方法。紫花苜蓿是一種多年生的作物,對品種評價要經過至少3 年以上的觀測才能確定。對于多數人來說,這并不方便。
品種的選擇與病蟲害,特別是蟲害防治管理關聯度最高。相對于其他作物來講,紫花苜蓿的育種家們把抗病、抗蟲做為育種的核心目標。這是因為,對于病蟲害防治來說,品種是唯一一個“投入-產出”最高的措施。由此推斷,種植苜蓿的人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甄選品種。數十年來,育種家們已經培育出了很多抗病蟲害的品種,但是大家也同時注意到,由于育種技術的突飛猛進,每年都會有新的品種推向市場,使人目不暇接,人們也往往愿意追求新品種。但是真的需要最新的品種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想要種植成功,需要根據實際的生產目標,結合所在的種植條件,在產量、持久性、抗病蟲害和質量四個層面權衡,不可跟風。
而人們常說的紫花苜蓿種植的“立地條件”包括:光(日照長短、光照強度)、熱(植物生長熱量單位)、水(降雨或者灌溉)、氣(節(jié)氣及風蝕)、土(陰土與陽土、熟土與生土、肥土與瘦土、薄土與厚土、死土與活土)、肥(肥力與肥效)等若干的自然氣候和土壤狀況。拋開立地條件來獨立的說品種好與不好,是站不住腳的。每個品種都會在“產量-持久-抗逆-質量”上表現不盡一致,各有千秋。這就是為什么苜蓿也需要進行種植區(qū)劃分的原因所致。
一些種植苜蓿多年的老人常說:“現在的新品種不如以前的老品種”,新的品種第一年種上,效果特別明顯,再生性要好,但是過一個冬天,就不行了。
現代的新品種與其說是均一的遺傳材料,倒不如說是一個穩(wěn)定的群體。這個群體,在產量、秋眠級等性狀上與老的品種有很多差異。這是因為新的品種中某些個體材料的性狀表現突出。但需要注意的是,產量高的品種群體中也有產量低的個體,而產量低的品種群體也有產量高的個體。高與不高,其實是取決于個體所占頻度的高低。
當理解紫花苜蓿品種的本質后,就會在確定生產目標時,在“產量-持久-質量-抗病蟲害”四個方面做抉擇。
選擇苜蓿品種時,人們往往沒有做深入的研究,而 只是僅僅考慮價格、采購習慣或與銷售商的關系。而科學的選種應該考慮七大因素:產量潛能、秋眠級、持久性、質量潛力、抗蟲性、避免轉基因污染及經銷商的供貨能力和服務、價格。這七大因素均會受到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而變化。有些因素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重疊的。例如,抗蟲害的因素就直接影響到產量和植株的持久性。雖然如此,每一個因素也是可以獨立地進行評估的,種植戶應該綜合考量,在確定生產的核心目標后,察看附近農場的試驗數據,最后確定品種的生產性能和價值所在。
一般而言,對于一個特定的地區(qū)或者農場,產量指標最為重要,是種植戶最為關注的經濟指標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適應性指標,應該作為首要考察的項目。然而,如果沒有在農場進行過連續(xù)種植3 年以上的品種觀測比較,幾乎不大可能確定哪個品種高產哪個低產。而且種植的觀測結果需要滿足5 個條件:一是時間要連續(xù);二是試驗的設計要合理、有重復;三是土地要均一,具有代表性;四是觀測方法得當,仔細認真;五是分析結果時采用了好的統(tǒng)計分析工具。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種子銷售商往往會拿國外某一國家的某一數據表,用于宣傳他的種子。他會選擇排序靠前的種子進行展示,但殊不知,美國每個州都有相應的田間測試數據,品種A在A地里表現好,并不一定在B地里表現上乘,這是品種的適應性所致。但品種的比較試驗數據在全世界很多。此外,試驗的土地條件和氣候條件與中國相比,相差甚遠。這類數據雖然很科學、很嚴謹,但是并不適應中國的情況。尤其要重視以下幾點。
2.1.1 品種的季節(jié)性變化
有的品種在春季第一茬產量很高,但是到夏季產量下降或減少。一般而言,休眠性的品種在春季的產量高于非休眠性的品種,反之亦然。從圖2可以看出,有的品種在第一茬產量排序靠前,但是在秋季產量下降;有些品種春季產量低,但在秋季產量提高。這種季節(jié)性的變化對于想要在春季獲得高產和高質量的種植戶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對于大多數的種植戶來說,更需要的是平均的長季高產品種,這要比季節(jié)性產量變化大的品種更為重要。
2.1.2 多年試驗數據才叫數據
圖2 不同苜蓿品種的季節(jié)性變化圖
苜蓿是多年生牧草,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用多年數據來評價產量潛能,萬不可只拿當年新種植的數據來評判品種。有些品種在播種當年產量表現一般,但是在后來的年份表現出色。而有些品種在播種當年產量很高,但到第3年豐產期時卻直線減產,以失敗告終。因此,產量的表現一定要考察一個完整的生產周期。一般來講,3年的數據可以代表此品種的潛力。
2.1.3 產量潛能不等于產量,立地條件很重要
產量潛能是苜蓿群體植物,通過育種家之手開發(fā)出來的潛能,即在特定的條件下,該品種可以發(fā)揮的極限。并不意味著種子種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得高產。打一個比方,如果把品種比作汽車,把公路比作土壤氣候的立地條件,產量潛能是2 噸/畝的品種,在好的土壤條件下能發(fā)揮到1.8 噸/畝,就像好的汽車在高速上可以跑到200 km/h。而在立地條件惡劣的沙地、鹽堿地里,好的潛力品種并不一定能發(fā)揮其潛力,有時反而會失敗,這就像在山地開轎車,會散架一樣。中國種植苜蓿的立地條件大多都在沙荒地、鹽堿地,因此要更多的考慮“能在山地上跑”的品種。
秋眠級是苜蓿品種最為主要的性狀,影響到適應性、產量、持久性和質量。那么什么是秋眠級?顧名思義,就是植株在秋天來臨時要休眠,準備越冬的一個性狀,休眠早的品種叫秋眠型品種,其級別定為1~3 級,用FDR表示;休眠晚的品種定為非秋眠型品種,FDR為7~9;介于兩者之間的叫半秋眠型品種。9 個級別中的數字越大代表秋眠級別越高。目前也有更高級別的品種出現,如FDR為11、12等,主要種植在南方甚至赤道地區(qū)。簡單地講,秋眠級就是苜蓿品種在入冬之前“早睡”和“晚睡”的級差。
苜蓿品種的秋眠性同時也是苜蓿植株對低溫和日照長短的一個生理反應表現,受到基因的調控。秋眠型品種對溫度和光照長度比較敏感,當在10.4 ℃、光照長度11 h時,將明顯減慢或停止生長。而非秋眠型品種則在溫度是7.8 ℃、光照10 h時才開始減慢生長。簡單做個比喻,秋眠級就是植物入冬早睡和晚睡的級差,睡得早的是秋眠型品種,級別低,如FDR為1,2;睡眠晚的是非秋眠型品種,級別高,如FDR為11(圖3)。
那么秋眠級如何確定呢?確定秋眠級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在入秋時,一般在初霜來臨前的20 天進行刈割,再看再生的高度,用一個標準品種做對照,進行“比高”,高的秋眠級高,低的秋眠級低(圖4)。
那么秋眠性對生產的應用價值在哪里?很顯然,睡得早的品種,開春的時候“起床稍早一點”(返青),而睡得晚的品種“加夜班、干活多”,因此全年產量要高。有個規(guī)律叫作“一級一刀”,就是說秋眠級是5級,可以刈割5~6 茬,而1 級的只能刈割1~2 茬(圖5)。休眠級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夏末和秋天的生長。產量差就主要在這兩個季節(jié)體現,因此高產就看品種給不給力了。從另一個方面說,休眠級低的品種由于其“睡的早”,天冷之前早早就把能量儲備在根部和根冠上了,而且根冠向下方收縮安全過冬,為來年返青做準備。而“睡得晚”的高秋眠級品種,卻“不顧身體狀況”“加班趕夜車”耗盡“體力”,當寒冬來臨時,就面臨死亡的挑戰(zhàn),這就是常說的越冬性。秋眠級越高,越冬越差,而級別越低越冬性能越好。
圖3 苜蓿品種秋眠性分化的臨界日照長度與溫度條件
圖4 不同秋眠性苜蓿品種的再生高度
圖5 不同秋眠性苜蓿品種的產量差異圖
商人們?yōu)榱送其N品種,發(fā)明了一個新指標叫“耐寒指數”,而這個指標意義不大,苜蓿是否耐寒可以通過秋眠級判斷。秋眠級低的可以種在寒冷的北方地區(qū),而高的品種適宜種在南方地區(qū)。因此,在選擇苜蓿品種的時候,更重要的要看苜蓿的秋眠指數,而不是耐寒指數。目前美國的苜蓿秋眠區(qū)劃分與耐寒圖高度一致(圖6)。
對于中國的種植戶來說,苜蓿品種的持久性也顯得更為重要。這是由苜蓿多年生的特點所決定的。苜蓿品種的持久性,往往又與刈割的次數、碾壓程度、土壤緊實度等因素有直接的關系。一般而言,不論什么品種,苜蓿一生的刈割次數是一個相對恒定的值,即“16 刀定律”。秋眠級越高,持久性相對越低,秋眠級越低,持久性越高。此外,長期種植(種植期超過3 年以上的品種)和國內生產的品種要比新型品種的持久性高。但不能忽視的是,病害是縮短苜蓿生長期限的重要因素。
圖6 美國苜蓿秋眠區(qū)與耐寒區(qū)劃分
表1 中國、美國苜蓿品種病害對比
表2 美國苜??鼓嫘灾笜嗽u定標準
由于中國與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種植耕作制度不同,國外大多輪作,中國單一種植,這導致兩國在病蟲害方面所發(fā)生的種類和危害程度不同。根據賀春貴教授的研究,中美苜??瓜x育種主要差異是抗薊馬的特性。北美苜蓿協(xié)會每年發(fā)布的品種資料中都沒有這項描述,而其余抗病抗蟲的種類基本都有,而同種害蟲生物型(種內分類單位)中國和美國也不同,需研究和商榷。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薊馬,它是中國北方苜蓿品質和產量影響危害最大的害蟲,而美國沒有針對此病害進行抗性選育,因為美國的品種更多的是為美國農民選育的,并非針對中國市場選育品種。中國、美國苜蓿品種病害對比如表1。
在商業(yè)推廣中,商人們往往用國外的抗病一覽表來說服客戶選用他們的種子品種。其實從表1中不難看出,國外品種的抗性并不一定適合中國的國情。此外,即便是高抗某種病害品種,也并不意味著不得此病。因為美國的平均指標是按植株數量的抗病來設定的。一般可分為高抗(HR)、抗(R)、中抗(MR)、稍抗(LR)、易感(S)。其設定的標準如表2。
從表2也可以看出,即時選擇了某個高抗病害的品種,也只意味著一半的植株不得此病。因此選擇產地為國內的品種,至少能在常年的自然馴化中得以改良,更能表現突出的抗性。國家牧草產業(yè)技術體系科學家們經過多年、多點的試驗也證實了國產品種的抗病性及產量優(yōu)勢。此外,苜蓿的抗性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影響。比如抗蚜蟲的品種會在氣溫低于15 ℃的春秋季明顯下降,因此當選好了某個高抗蚜蟲的品種種植在我國北部地區(qū)時不要過于樂觀。
經常會有人說,某個品種的蛋白多少,葉莖比多少,相對飼喂價值(RFV)多少,以表明品種的質量優(yōu)勢。品種之間確實在牧草質量性狀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影響苜蓿干草品質因素更多的來自于農藝措施的應用,如刈割、雜草控制、施肥等其他因子。這種農藝措施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品種本身。此外,品種的質量潛能不能忽視牧草的產量。一般而言,質量高的品種,往往顯示出產量低的趨勢。這就是在選擇品種時要在產量與質量之間進行權衡。在收割時更要注意苜蓿的生育期以達到產量與質量的平衡。此外,秋眠級越高的品種,其質量越低。美國加利福尼大學的科學家經過3 年的多品種觀測表明,秋眠級每降低1 個級別,其ADF降低0.6 個百分點,蛋白增加0.6 個百分點(圖7)。
如何權衡苜蓿品種的質量與產量?高產與高質,永遠是一個“魚與熊掌”權衡術,具體可參考表3。從表3
表3 苜蓿質量與產量價格權衡表
可以看出,假如當期收割的產量估計是330 kg/畝,如果想要高的質量而提前收割或者選擇“高質量的品種”,并因此降低收獲99 kg/畝,表中對應的是42.9%。即意味著所收割的高質量苜蓿要比通常的價格高出42.9%,經濟賬是平衡的,否則優(yōu)質不優(yōu)價,盲目的追求質量是得不償失的。
在牧草類中,只有紫花苜蓿的品種選育中利用轉基因育成了品種并且推向了市場,即抗草甘膦的苜蓿品種。由于苜蓿品種是開放式的異花授粉作物,基因漂移和基因污染難以控制,將對環(huán)境造成極大的威脅。換句話說,苜蓿的花粉可隨風、隨蟲、隨蜂、甚至隨土(微生物)帶到大山、農田、草原、荒漠、森林等地方。同時,由于苜蓿收獲的目的物是莖稈和葉片,而當噴打大量草甘膦后,會大量地沉積在植物體內,不易分解和代謝,危害程度遠遠大于以收獲籽實體的棉花和玉米等的糧食型作物。過量的噴灑草甘膦也很有可能會衍生出抗草甘膦的超級雜草、超級病毒、超級蟲害。這樣一來,可能會導致使用更多的農藥來除草殺蟲,進而導致植物體內和土壤中的毒素殘留不斷增加,形成惡性循環(huán),要支付更大的代價來治理環(huán)境污染。對養(yǎng)殖戶來說,可能會因為毒素造成家畜的繁殖系統(tǒng)紊亂。目前我國農業(yè)農村部命令禁止進口轉基因苜蓿品種,轉基因的污染時刻受到官方關注。
圖7 苜蓿品種秋眠級與質量、產量關聯圖
圖8 苜蓿種子價格占生產成本中的比例
種子價格是選擇品種時最后要考慮的因素,這些價格伴隨著適合的服務。一般,種子公司的品種庫存并不是“堆貨如山”,庫存期是種子企業(yè)首要考慮的因素,因為種子的發(fā)芽率會受到庫房溫度和濕度的影響。因此供貨商的能力也代表了公司的實力;選擇經銷商不能僅考慮銷售人員的關系和所報的價格,更要對品種的特性、種植要求、種植技術等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為苜蓿種植的成功做好最關鍵的第一步。
國內的苜蓿種子價格差異很大,從最便宜的23 元/kg到最貴的80 元/kg。但是無論怎樣從全期的牧草生產而言,種子的費用相對而言是最少的。一般僅僅占到當年生產費用的13%左右,如果按照4 年計算,則只占到2%~3%(圖8)。如果不在這個范圍之內,可能苜蓿田就出現問題了。而且如果1 個品種能帶來10%的增產,那么一般講所有的種子費用也就全部收回了。
雖然很多因素影響苜蓿的產量,但是很明顯,苜蓿品種性能的經濟價值遠遠大于它本身每公斤的價格。因此,苜蓿品種的生產性能應該是選購苜蓿種子首選要考慮的問題,而價格應該放在最后考慮。因為它涉及到農場的盈利能力。這一點特別值得集團性采購部門考慮,多參考技術部門的意見更有利于整體農場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