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蕓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江蘇 揚州 225101)
時差定位,又稱為雙曲線定位,是一種重要的無源定位方法,它通過采集3個(或3個以上)接收站所接收到的目標脈沖的到達時間數據,根據具體的定位偵察系統(tǒng)布站和特點選用合適的算法,實現對輻射源目標的準確定位[1]。由于其本身不發(fā)射信號,隱蔽性好,具備先天性抗干擾、抗反輻射導彈、抗低空突防和反隱身的“四抗”能力,所以在現代電子戰(zhàn)中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隨著研究的深入,有多個接收機的無源時差定位系統(tǒng)由于其定位精度高、布站機動性強、對接收機要求低等優(yōu)點,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在三維空間中,輻射源信號到達2個觀測站的時間差可以確定以2個觀測站為焦點的雙曲面。一般情況下,三維定位需要4個觀測站同時接收輻射源信號,得到3組互不相關的時差,從而規(guī)定目標所在的3個雙曲面,其交點就是目標位置。
本文以“四站協(xié)同定位”的偵察定位系統(tǒng)為平臺,在定位系統(tǒng)偵察主站的信號處理前端設計一種實用的解算方法,計算出所有脈沖的方位和俯仰角作為脈沖描述字(PDW)的補充參數送給信號處理模塊。
典型的四站協(xié)同定位系統(tǒng)由3個偵察子站和1個偵察控制主站組成,在空間中以預定的最佳編隊方式布陣工作,分別對輻射源目標信號進行偵收,以實現對地面或海面目標的四站時差定位。其應用場景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四站差定位示意圖
圖1中,O0(x0,y0,z0)為偵察控制主站,O1(x1,y1,z1)、O2(x2,y2,z2)和O3(x3,y3,z3)分別為3個偵察子站構成,T(x,y,z)為輻射源,ri(i=0,1,2,3)為各站到輻射源的距離。
本系統(tǒng)工作過程為:由主站控制整個系統(tǒng)各設備時鐘校準,經時間同步后,進入偵收工作。3個偵察子站各自將本站接收機輸出的PDW及本站導航模塊輸出的位置信息送主站。主站接收來自3個子站的PDW及導航信息,連同本站接收機輸出的PDW、本站導航模塊輸出的位置信息一起送到信號處理模塊,進行脈沖配對、時差提取、定位解算、信號分選。
脈沖配對是將各站PDW流中同一信號脈沖分別到達不同平臺的到達時間(TOA)關聯(lián)起來以提取到達時間差(TDOA),是時差定位的基礎。脈沖配對的依據是:基于同一輻射源發(fā)射的脈沖串在兩站間的時間差保持不變,而且同一時刻在兩站測量所得的重頻、脈寬參數相同?;诖?,本文介紹一種綜合運用多參數關聯(lián)、時間窗匹配、直方圖統(tǒng)計等多種算法的脈沖配對方法。
脈沖配對步驟如下:
(1) 計算時差窗
時差窗是按先驗信息確定的,在本系統(tǒng)中,由觀測站布陣方式確定,根據主、副兩站偵察接收機的位置坐標,計算兩站距離差,進而計算出時差窗。如圖1,根據三角不等式,可以得到:
(1)
于是得到不等式:
-O0O1 (2) 用ΔTOA表示輻射源信號到達O0、O1兩站間的時間差,c表示光速,可以得到: -O0O1/c (3) 區(qū)間[-O0O1/c,O0O1/c]即為O0,O1兩站同一脈沖的時差窗。同理求各子站到主站的時差窗。 (2) 建立時差矩陣 以同一時刻為時間起點,從各站截取一時間片進行處理。設主站A脈沖序列到達時間為A1,A2,….An…,子站B脈沖序列到達時間為B1,B2,….Bn…,計算兩站的時間差,得到B-A矩陣: (4) 同理分別求各子站到主站的時差矩陣。 (3) 過濾時差矩陣 先利用時差窗原則對上述各矩陣進行過濾,即分別剔除各矩陣中超出各自時差窗的元素。以B-A矩陣為例,得矩陣C,其中0為過濾掉的元素: (5) 再以主站脈沖PDW為基準,利用脈沖載頻、脈寬兩參數相關原則進行匹配,剔除以上矩陣C中載頻、脈寬超差的元素,剩余為有效序列,個數為N,記為向量D,并有: D(i)=ΔTOA,1≤i≤N (6) (4) 直方圖統(tǒng)計 利用直方圖法統(tǒng)計以上向量D中個數最多的ΔTOA,作為近似TDOA。以主站脈沖PDW為基準,將各子站脈沖TOA落入時間窗中且該脈沖RF、PW參數與主站RF、PW相同的各TOA與主站的TOA相減,選取差值最接近TDOA的脈沖作為最終與主站配對成功的脈沖。 通過以上脈沖配對,得到3個子站與主站的每一相對應脈沖,即可得到3個時差TDOA: TDOAi=TOAi-TOA0=Δti,i=1,2,3 (7) 根據圖1,定義距離: i=0,1,2,3 (8) 則上述式(7)的時差實質為距離差: (9) 式中:c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 將距離公式(8)代入式(9)進行移項并平方后,整理可得: (x0-xi)x+(y0-yi)y+(z0-zi)z= ki+r0·Δri,i=1,2,3 (10) AX=F (11) 當3個子站在x、y、z這3個方向均不等值時,A可逆,并且有: X=A-1F (12) 令A-1=[aij]x×3,由式(12)可計算得到輻射源坐標: (13) 其中: (14) 將式(13)代入式(8)中r0的表達式,得到: (15) 其中: (16) 圖2 PDW方位、俯仰解算流程圖 通過式(15)求解r0,代入式(13),即得到輻射源位置。 定義方位角為α,俯仰角為φ,根據地面坐標系中直角坐標變極坐標公式,有: (17) (18) 將以上得到的輻射源位置(x,y,z)代入式(17)、(18),即解算出方位、俯仰角。 以上定義都是基于偵察主站和各子站位置是已知的,實際上因為各偵察站的導航模塊是定時傳送導航信息的,所以對各PDW而言,接收站的位置信息是需要解算的。本實現中,首先綜合運用折半查找和插值算法,將每一脈沖的TOA與本站導航信息中的TOA進行匹配和解算,得到每一PDW到來時偵察站的位置信息(x,y,z)。然后按上述方法逐一解算每一脈沖的方位、俯仰角。軟件流程如圖2所示。 基于以上多站布陣設計,設計輻射源目標真實位置在地面,經度、緯度、高度分別為:104.125 971°、24.431 162°、0 m,根據參考橢球體與大地水準面的位置關系,解算其坐標位置(x,y,z)為(-1 418 044.933 490,5 634 662.539 798,2 621 837.278 013)。 模擬產生某彈道飛行數據,抽取5個時刻各站的數據如表1所示。 根據以上位置解算算法,代入表1數據,得到各時刻目標位置分別如表2所示。 表2 用定位算法解出來的目標位置 本文的設計通過截取5組模擬的彈道切片數據進行驗證,驗證結果表明:該算法正確,而且誤差小、精度高。因為模擬數據均基于理想狀態(tài),轉入實際工程應用時,還有待進一步的誤差分析和算法改進。3 時差提取
4 輻射源位置解算
5 方位、俯仰角解算
6 軟件設計實現
7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