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430070)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84年拍攝于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在此之前的黑白電影畫面色相單一,但是也會通過不同的黑白灰關系去表達電影主題,彩色電影誕生后,色彩元素對于電影畫面的表現(xiàn)就更為重要了。在中國,色彩往往被人們賦予不同的寓意,例如,黃色在人們的思想中就是權貴之象征;紅色則代表喜慶、平安、團圓,還有祈求辟邪的寓意;綠色象征生命;白色體現(xiàn)純潔等等。在電影藝術中色彩運用的恰當,會直接給觀者帶來很好的視覺感受,它同樣是為影片主題的表達而服務的,烘托氣氛,吸引觀眾。
張藝謀導演就十分注重電影作品中的畫面色彩,可以說是運用色彩的高手。在他的代表作《紅高粱》中,紅色就貫穿了整部影片,像嫁衣、轎子、肚兜、繡花鞋、高粱地、夕陽等等,這些道具和環(huán)境都運用了強烈的紅色,一方面它為“迎親”、“野合”、“踩高粱地”等劇情服務,烘托了氛圍,另一方面它也充分體現(xiàn)了地域和時代特征、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tǒng)的婚嫁儀式中,熾熱的紅色代表了吉祥和喜慶,在這部影片中更是展現(xiàn)了最樸實的勞動人民的活力與熱情。紅色也是辟邪和祈福的象征,例如影片中人們會用“紅高粱酒”去對抗邪惡,祈福平安。同時,《紅高粱》想要表達人對自由和愛的向往和對頑強生命力的贊頌,那么紅色便是最能表現(xiàn)這種“野性”的色彩。所以說,主觀色彩能充分且恰當?shù)倪\用到影片之中,使得畫面所達到的藝術效果能夠產生一種美感享受,一定能極大地調動觀眾的情緒,充分表達影片的主旨和思想。
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構圖被稱為“布局”或者“章法”,作者會根據(jù)作畫意圖在有限的空間或平面上對作畫對象進行帶有主觀意識的安排和組織,繪畫講究點、線、面的巧妙組合,電影畫面亦是如此,人、景、物的關系需要利用構圖來表現(xiàn),對畫面中心點的塑造能夠聚焦觀眾的目光,使畫面關系主次分明,更有層次,從而強化畫面形式感,電影的構圖方法有很多,例如黃金分割法、三角形法則、對角線法則、均衡穩(wěn)定法等等,每一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的題材、場景和風格,但無論使用什么方法進行畫面組織,都是以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主題思想為前提的。
自成一派風格的導演王家衛(wèi)的電影,不僅有詩一般的臺詞,更有浪漫生動的畫面,比如《花樣年華》中,很多畫面的構圖會有前景遮擋,而不是直接去拍攝人物,隔著門簾或者屋門,人物依舊占據(jù)視覺中心,使環(huán)境給觀者帶來一種神秘、似避非避的感覺,與故事情節(jié)完美地契合。除了遮擋構圖,他利用反光物體構圖,通過鏡子或者其他反光物體去拍攝人物,使虛實巧妙結合,同時又能夠渲染氣氛,更好地詮釋人物心理,給觀眾視覺和心理上的沖擊。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在構圖上也甚是講究,在表現(xiàn)場景時大多使用對稱式構圖,十分具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點,在較多顏色簡約的畫面中,又有大紅燈籠于此“跳脫”地點綴,既保證了畫面的形式美感,又使“大紅燈籠”這個線索貫穿始終,可謂恰到好處。
人物的形象造型設計以及場景道具的布置安排使電影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物的妝容、服裝等等可以直接體現(xiàn)其鮮明的人物特征,觀眾通過人物造型直接了然人物的年齡、職業(yè),從而更有利于滿足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需要,塑造角色的性格。人物形象的設計要考慮人物性格、所處環(huán)境與時代、劇情需要、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等多種因素。最具有東方女子服飾特點的旗袍也被許多電影導演所青睞,《花樣年華》中張曼玉一共換了23套旗袍,展現(xiàn)了一個端莊優(yōu)雅的上海淑女的形象,成文經(jīng)典的旗袍服飾文化影片代表,同樣還有《色戒》中的香港貴婦王佳芝,《金陵十三釵》中的風塵女子玉墨,《風聲》中灑脫驕縱的顧曉夢,《危險關系》中風情萬種的莫婕妤……這些影片通過旗袍這一服飾展現(xiàn)了角色所處的時代、地域背景,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明的中國女性,旗袍的穿搭具有中國一段時期內的服飾文化特點,充分顯現(xiàn)了女性的身材特點,優(yōu)雅而有韻味,同時又與影片整體基調、畫面風格相輔相成,是一種視覺享受。
對于景物道具的布置也是電影造型藝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隨處可見卻又潤物無聲,既要符合史實,輔助劇情開展,又要在影視畫面中起到能夠配合構圖、搭配色彩的作用,在一些情況下,它們甚至也能成為一種代表和象征,產生一定的意境,表達一定的情懷,帶動觀眾的情感。在一部影視作品中,道具能否被正確的運用會直接影響作品的精細度,中國電影作品中的道具使用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電影《霸王別姬》就對道具家具的設置十分精妙,小豆子拜師學藝時廳堂的陳設是晚清的經(jīng)典樣式,對稱擺放的一對太師椅明確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背景,同時太師椅厚重嚴謹?shù)脑煨鸵彩箽夥兆兊们f重而嚴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正如鐘偉所說:“道具師在制作道具前必須清楚認識影視劇所講述的年代背景,人物性格,多參考歷史資料,加上豐富的想象力,精良的制作團隊,才能做出配得上劇本場景的道具?!笨梢娋拔锊贾门c道具使用在一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意義。
光影在電影中雖不占有主導地位,但其作用也不可小覷。正如美術繪畫作品一樣,光影關系運用的好,可以使電影畫面更有詩意,更吸引觀者眼球,此外,光影元素的運用還可以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揭示人物心理活動、營造不同的環(huán)境、渲染和烘托氛圍。黃宗沾說過:“在一切攝影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線的運用,光線給畫面帶來質感,帶來氣氛,帶來意境。與光線的運用相比,景物的安排反而居于次要的地位。好的光線運用能給人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和親切感,光線具有一種特別美妙的性質。”以姜文導演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為例,他在光線的運用時就十分考究,整部影片處在較高明度中,大多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拍攝,映照片名和主題,同時運用昏黃的基調,增加整部影片的寫意感,充分表現(xiàn)當時那個年代的青春歲月,如夢如幻。而室內,該影片選擇聚光燈照射為主,使拍攝環(huán)境在光線陰影的交錯下,產生層次和空間感,尤其在表現(xiàn)主人公米蘭的時候,加之過度曝光手法,猶如畫中之人,虛實難分,讓觀眾更能體會到馬小軍對她的癡狂迷戀。光線的運用大多帶有導演的主觀操控性,光影元素運用使畫面更具形式感,使人物情感表達地更加飽滿。
中國電影藝術和科技技術快速發(fā)展,電影美術元素也以更多的形式和手法被運用,但萬變不離其宗,諸如色彩、構圖、造型設計、光影關系此類始終都是電影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也應當繼續(xù)挖掘和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美術中的表現(xiàn)方式和韻味,加以創(chuàng)新利用,使其更具時代性,創(chuàng)造更多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