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宋〕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①好,綠水逶迤,
芳草長堤,隱隱笙歌②處處隨。
無風(fēng)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
微動漣漪③,驚起沙禽掠岸飛。
★【注釋】
①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是潁水和其他河流匯合處。②笙歌:指歌唱時有笙管伴奏。③漣漪:水的波紋。
★【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歐陽修移知潁州,并與梅堯臣相約,買田于潁,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歐陽修出知亳州,特意繞道潁州。數(shù)年后,終于以觀文殿學(xué)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愿歸居潁州。幾次游覽后,創(chuàng)作了《采桑子》十首。這是十首詞中的第一首。
★【賞析】
這首詞以輕松淡雅的筆調(diào),描寫泛舟穎州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全詞色調(diào)清麗,風(fēng)格娟秀,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清新可喜。
詞的上闋,輕舟短棹,一開頭就給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覺。以下數(shù)句展開了一幅美麗的西湖春景:不僅是“春草碧色,春水淥波”,跟綿長的堤影掩映著,看到的是一幅淡遠的畫面;而且在短棹輕縱的過程里,隨船所向,都會聽到柔和的笙簫,隱隱地在春風(fēng)中吹送。這些樂曲處處隨著詞人的船,仿佛是為著詞人而歌唱。寥寥數(shù)筆,就營造出一片安謐、恬靜的氣氛。下片著重描寫湖上行舟、波平如鏡的景色。前三句以靜寫動,寫風(fēng)平浪靜時水面晶瑩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鏡,游人不覺船移,只是看到船槳輕劃,水上形成細小的波紋時,方感船身滑動。結(jié)句以動襯靜,寫漣漪微動難免驚動沙灘上的水鳥,使之掠過湖岸飛去,而西湖卻愈顯其幽靜。此句與王維筆下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意境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的風(fēng)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流連忘返,從中足見歐公乃詞壇寫景高手。
那湖? 那水? 那春天——讀歐陽修《采桑子》
封義瓏
春天,我來了
周遭的世事滄桑變遷
多年未改的癡情依舊輪回
歲月讓人浮沉變幻
這里的民風(fēng)物景
卻清晰地憶起
那日的笑語婉轉(zhuǎn)回旋
春風(fēng)? 楊柳? 芳草
怎能抵住風(fēng)情萬種
多少無邊的風(fēng)月里
彳亍的腳步
尋找殷殷守望的渡口
一磚一瓦一橋一槳
槳聲攪動的不僅是河水
還有起起伏伏的人生
春雨? 桃花? 漣漪
裝點著小橋流水
也裝點心中的那份暢意
掠過湖岸的水鳥
消失在春天的枝丫
消失在青山白云深處
卻在一闋宋詞的韻腳里
此起彼伏地蕩漾……
輕舟短棹西湖好——《那湖? 那水? 那春天》創(chuàng)作手記
西湖風(fēng)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么逍遙。這種逍遙是多年的期盼,不管歲月風(fēng)塵的變更,但心中向往的那份悠閑從來沒有改變。于是便有了“周遭的世事滄桑變遷/多年未改的癡情依舊輪回/歲月讓人浮沉變幻/這里的民風(fēng)物景/卻清晰地憶起”這樣的詩句。詞人曾與好友相約買田置地于西湖養(yǎng)老,其中必有讓詞人動情之處,好山好水,肯定還有好故事。只有這樣才符合文人墨客的習(xí)慣情懷。此時,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澳侨盏男φZ婉轉(zhuǎn)回旋/春風(fēng)? 楊柳? 芳草/怎能抵住風(fēng)情萬種/多少無邊的風(fēng)月里/彳亍的腳步/尋找殷殷守望的渡口/一磚一瓦一橋一槳/槳聲攪動的不僅是河水/還有起起伏伏的人生”。在這春水碧綠,流轉(zhuǎn)綿延的美好西湖中,詞人思緒萬千。
無風(fēng)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蕩漾。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為使和“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意境吻合,寫下了“掠過湖岸的水鳥/消失在春天的枝丫/消失在青山白云深處/卻在一闋宋詞的韻腳里/此起彼伏的蕩漾……”我想,這也與詞人“西湖好”這一背景下淋漓盡致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