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闊
“速度”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去使用它,即使是古時的圣人賢者也沒有一致的看法。但總的來說,至剛則會折損己身,至柔則又容易失去本真,剛柔并濟、張弛有度才可作為人生之道!
孔子深諳儒法,“欲速則不達”是他悟出的哲理。誠然,為追求速度忽視基礎建設而操之過急導致前功盡棄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國華盛頓紀念碑在興建伊始,就因趕工期導致地基不穩(wěn)而嚴重傾斜。宋王朝多次北征蠻夷,卻只是“贏得倉皇北顧”。此理融合在了自然中,成為萬物得以運行的規(guī)律之一。
孫子精通兵法,提出的則是“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的看法。征服王——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十字軍東征,劍鋒與鐵蹄直指西伯利亞,依靠的是勇往直前的氣勢。紅軍萬里長征,也是凝聚了千萬人“救國家于水火之中”的氣勢才得以成功。溪流難以沖開阻礙道路的頑石,而江河則可以輕而易舉地沖破一切障礙,這是大勢的威力。
二位先賢所言,都是毋庸置疑的哲理,但這都是建立在了正確使用的基礎上?!八佟弊种薪K究是有一個“束”,少了約束的速度最終導致的后果唯有毀滅。就如同人類正在面對的環(huán)境問題,若人類再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經(jīng)濟的突飛猛進,繼續(xù)忽視對環(huán)境的惡劣影響,一定會吞下自己種出的惡果。同樣,如若一味地追求穩(wěn)妥而忽視了爭先的重要性,那也只會在生活中逆來順受、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被時間磨平了棱角的人最終都會被蝕為塵埃。
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應講究一個度,逾越即迎來毀滅,不及則淪為平庸。中國人歷來講究“和”,天和,地和,人和,這不僅代表了和諧共生的關系,更是認為天地人之間必須有一個平衡的度。人往往不會以一面活著,把握好自己的冷靜與豪邁、憤慨與沉著、張揚與低調,如太極中的陰陽魚,將自身截然不同的部分融合匯聚,以極致的協(xié)調去發(fā)揮最大化的作用。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因和諧而共存,因不同而進步。
于平穩(wěn)中尋找突破,于奮進中保持沉著冷靜,才能收獲有“高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