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教學中,其中最為基礎與重要的學科就是語文課程,并且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作文的教學。但是在大多數小學語文的開設之中,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的教學模式較為陳舊,缺少創(chuàng)新精神,而且教學模式并不能夠滿足學生們的知識,也難以達到新課改所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新課改工作的不斷深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并且也對于語文作文制定了較高水平的教學目標。本文主要對于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教學的創(chuàng)新展開論述與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教學;創(chuàng)新思考
一、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開展創(chuàng)新教學的意義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大多以老師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材中有關的問題展開講解。在作文的教學中盲目鼓勵學生增強情感的加入,然而作為小學生,對于情感的應用水平較低,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小學生書寫的作文大多出現強制煽情以及僵硬敘事等套路化的作文出現。如果學生在作文的學習與書寫中長期如此開展,那么學生就會形成套路化的寫作習慣,不利于未來的語文作文學習。并且這樣的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只為滿足教師所布置的作業(yè),所以作文也無法起到提升學生語言組織能力的作用。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分類指導教學的創(chuàng)新是促進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更好進步,以及學生在小學階段建立堅實的基礎最為重要的一點。創(chuàng)新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能夠有效地改變在現今的語文作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完善不足。
二、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分類指導教學中存在的缺點
(一) 教師對于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的認識不足
大多數的語文教師對于語文作文教學的認識不夠充足,在教學過程中過度關注學生的成績,從而忽視了學生在作文學習中的興趣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作文的寫作手法不注重引導啟發(fā)反而過度地傳授給學生在作文寫作的技巧以及套路化的寫作方法。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無法接受好的引導與啟發(fā),所以在作文寫作過程中缺少對于語言組織與思維能力的更好運用,所寫出的作文就較為死板缺少活力。由于學生在小學階段思維較為活泛,對于大多數的知識學習還保持新奇的態(tài)度,當遇到趣味性較大的知識教學時,可以較快地提高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就能夠更認真地開展語文作文的學習。
(二) 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對于學生的重視
在小學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來為學生傳播知識。但是在現今大多數的小學教學中,教學主體依然是圍繞教師所開展的,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學,這樣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而缺少對于知識的自主理解與討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缺少對于學生的重視程度,例如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較低,并且教師在對于作文講解的過程中只對于怎樣寫才能夠得分展開論述,對于如何提高語言組織如何促進作文的情感的論述較少。這樣的做法只能夠讓學生在此階段的學習中取得較高的成績,但是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完全沒有幫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認清學生在教學中的重要程度,教學模式依然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開展。這樣的教學方式較難促進學生的作文思維能力有效提升,甚至導致學生過度地依賴教師,從而忽視自身的思考,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在小學語文作文學習階段培養(yǎng)出好的習慣,不利于未來語文作文的學習。
(三) 作文選材偏離實際
另外在作文寫作題材的選材方面完全與現實脫離,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布置作文題目時,只考慮題材能否應用寫作套路卻忽視了寫作題材是否貼合現實,是否適合小學生寫作。學生在小學階段對于大多數復雜的事物認知并不明確,所以在面對較為復雜的素材時較難更好地產生相對應的思想,只能夠死板地應用套路,對于自身的情感完全沒有表達。
三、 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教學的創(chuàng)新策略
(一) 提高教師對于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的認識,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應該提高自身低于小學語文分類指導的認識,更好地促進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較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對于學生的寫作思維以及語言應用能力及情感表述能力的提高展開教學,不僅僅局限于現實的教學成績,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都能夠有所提高,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教師在語文作文課堂教學中播放敘事型的情感短片,讓學生在觀看后表達觀后感,并針對學生的回答來分析學生在組織語言能力上的不足。也可以在課堂中組織相關的快問快答游戲或者成語接龍游戲,提高學生在思維邏輯方面的能力以及詞語應用能力。在課下可以布置有關記錄生活的作文作業(yè),在之后的課程中展開講解。
(二) 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教學主體地位
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與學生為中心,主要針對學生相關知識問題展開解答,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自主地理解學習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能夠有效防止學生出現思維定式的現象。在教學中促進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可以開展分組教學,學生可以在課堂中自主討論有關作文寫作的問題,對于作文中情感運用以及語言組織等問題在小組中展開討論,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可以讓老師來幫助解答。
(三) 作文選材貼合實際
在作文的選材中,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保證選材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擴展。并且作文的選材可以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可以以學校中發(fā)生的小事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為題讓學生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這樣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不僅增強寫作水平還可以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觀察生活。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基礎正在初步的發(fā)展過程中,作文教學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語文基礎有效提高。面對現今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不足,教師應該有所針對的一一處理,查缺補漏,保證語文作文教學能夠更好地開展,促進學生在語文作文方面的學習進步。
參考文獻:
[1]蘭海燕.注重個性,讓作文教學充滿活力[J].中華少年,2017(13):59-60.
[2]董長征.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教學的創(chuàng)新探討[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7(5):62.
作者簡介:李敏,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qū)旋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