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1研究背景與思路
DNA,即脫氧核糖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之一。大多數(shù)細胞都含有DNA,但是不同生物細胞中DNA含量有差異么?利用DNA與RNA、蛋白質等在物理和化學性質方面的差異,選取生活中常見的洋蔥、香蕉和馬鈴薯作為研究材料,利用DNA粗提取方法分別提取它們的DNA,比較這幾種研究材料中DNA的含量是否具有差異性?研究思路如下:
提出問題、確定研究課題一查閱資料、確定研究材料及方案一課題成員分組并進行預實驗一分為洋蔥組、香蕉組和馬鈴薯組,并同時展開研究一研究結果比較,得出結論一查閱資料,討論分析結果一確定下階段研究任務及研究思路。
2研究原理
DNA主要分布于細胞核,并與蛋白質相纏繞結合在一起。提取DNA時,在切碎的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洗滌劑進行充分的攪拌和研磨,之后再加入適量的物質量濃度為2 mol/L的NaCl溶液,過濾并收集濾液。其中洗滌劑可以破壞細胞膜,而DNA在2 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利用DNA和蛋白質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濃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選擇適當?shù)臐舛染涂梢允笵NA和其他物質分離開。最后,DNA不溶于酒精,而細胞中的某些蛋白質溶于酒精,在過濾液中加入適量酒精可以將DNA和蛋白質進一步分離,提取出含雜質較少的DNA。
3材料與方法
(1)研究材料:準備新鮮的洋蔥、馬鈴薯和香蕉3種材料。
(2)器材與試劑:不同容量燒杯若干;玻璃棒;研缽;鐵架臺;漏斗;紗布;天平;量筒;試管;洗滌劑;氯化鈉;無水乙醇;物質量濃度為2mol/L的NaCl溶液;蒸餾水。
4研究步驟
(1)分組制取研磨液。將小組成員分為洋蔥組、香蕉組和馬鈴薯組,每組約4人。各小組將研究材料洗凈擦干后分別稱量15g,切碎放入研缽中分別加入等量的洗滌劑進行充分研磨。
(2)過濾收集濾液。研磨充分后再分別加入15 mL2 mol/L的NaCl溶液。用四層紗布過濾研磨液,收集濾液于小燒杯中。洋蔥和馬鈴薯過濾較快,香蕉研磨后較黏,過濾時間較長。
(3)析出DNA。將3種研究材料的過濾液靜置幾分鐘,分別加入與濾液等體積的體積分數(shù)為95%的酒精,不久就會看到燒杯中有白色絲狀物析出。用玻璃棒沿著一個方向輕輕攪拌并挑起,這就是析出的DNA。
(4)溶解DNA。取2支干凈試管編號后各加入2mol/L的NaCl溶液5mL,將挑起的DNA緩慢放入溶液中并輕輕攪拌,溶解DNA。
5研究結果
香蕉中DNA含量最多,洋蔥中DNA含量較少,而馬鈴薯沒有DNA析出。再將洋蔥和香蕉中提取的DNA輕輕挑起放入2mol/L的NaCl溶液中緩慢攪拌,發(fā)現(xiàn)DNA溶解了。
6討論
各小組成員分析了實驗結果并提出問題:洋蔥提出的DNA含量為什么較少?學生討論后,認為導致以上研究結果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洋蔥切碎后研磨得不充分。將洋蔥切碎后進行研磨時,就發(fā)現(xiàn),相比于香蕉,洋蔥更難充分研磨,這樣就會導致洋蔥中提出的DNA含量較少。學生討論后,提出改進方案:進行更充分研磨。依照這種方案進行研磨后,發(fā)現(xiàn)洋蔥中提取的DNA依舊較少。
小組成員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不同植物細胞中染色體含量不同,洋蔥細胞中含有16條染色體,香蕉細胞中含有33條染色體,馬鈴薯細胞中含有48條染色體。最終,學生得出結論:由于洋蔥細胞中DNA含量本就較少,再加上研磨得不充分,所以提出的DNA含量較少。
馬鈴薯為什么沒有DNA析出呢?馬鈴薯細胞中含有48條染色體,理論上來說提取的DNA含量應該比香蕉更多,結果卻沒有DNA析出。學生討論后,認為很有可能是;小組成員實驗過程中操作不當造成的;馬鈴薯切碎后研磨的不充分。對于這兩種可能原因,各小組也提出了改進方法:由洋蔥組或香蕉組成員進行更充分研磨。按照改進方法進行實驗,結果馬鈴薯過濾液中仍然沒有DNA析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結果呢?有學生提出:導致馬鈴薯濾液中沒有DNA析出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小組成員操作不當或研磨的不充分引起的,或許是研究材料本身造成的。馬鈴薯中含有大量淀粉,那么這些大量淀粉會不會對DNA的析出有影響?各小組經過討論后,決定下階段研究任務:探究馬鈴薯中的淀粉對DNA析出是否有影響?并確定研究思路:①取適量馬鈴薯提取液加入香蕉提取液中,觀察對香蕉的DNA析出是否有影響?②用適量淀粉酶將馬鈴薯提取液中的淀粉水解,再加入酒精,觀察馬鈴薯的DNA是否析出?
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對DNA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研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的能力。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中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到研究活動中,并且每個成員都帶有極大的熱情,研究任務由大家共同分擔,集思廣益,人人都盡其所能。教師選用了生活中常見的3種研究材料,能使學生感受到生物的生活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而對這三種材料DNA含量的比較,學生提出了新的疑問,激發(fā)了其創(chuàng)造性,對提高學生生物學學科素養(yǎng)有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