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霞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4-0-01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今天我們主要從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價值認同與人類命運、共同儀式等對歷史教育中的家國情懷進行探索。
一、我們來看什么是家國情懷,從哪些角度認識家國情懷
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具有家國情懷,首先具有對祖國的認同感;第二,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具有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認同);第三,了解并認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文化認同);第四,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價值觀認同);第五,了解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理解并尊重世界眾多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國際理解);第六,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健全的人格)。前四點是從我國的歷史角度,第五點是從世界的角度,最后一點是從學生健全人格的角度認識。所以從目前歷史教學的課標來看,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有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廣義的,它還包括國際理解和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內(nèi)容,而我們的歷史教育的確有助于幫助學生培養(yǎng)"四個認同","健全人格"和國際理解。
二、我們從四個方面來認識加國情懷
1.國家認同
什么是國家認同?有學者認為,一個人確認自己屬于哪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而我們的歷史教育,有助于我們的學生確認自己屬于哪個國家以及這樣的國家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認識到對國家的理解,比如,清代的龔自珍認為,"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治國,必先滅其史",所以我們就理解了,日本在統(tǒng)治朝鮮、中國的臺灣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為什么會進行奴化教育。近代史學家錢穆先生講,如果想讓一個國家的人愛國,就必須先讓他們認同這個國家的歷史,所以歷史教育對國家認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表現(xiàn)為一個國家的歷史會幫助其國民對歷史的記憶,進而產(chǎn)生國家認同感,國家認同是一個合力的結(jié)果,像共同的祖先、共同儀式、代表性的景觀,而我們的歷史教育對國家認同有特殊的意義。對個體而言,記憶是塑造個體身分與發(fā)展的源泉,遺失記憶的人生,是難以想像的,不認識自己的國家的歷史,缺乏共同的記憶,國家認同無從談起。比如,韓國高考,所有的考生都要考韓國史,公務員考試則規(guī)定,韓國史是必考科目??梢娝麄儗v史教育的重視,因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只有重視歷史,才能加深國民對國家認同感。
2.民族認同
什么是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所形成的穩(wěn)定的人們的共同體。一般來講,有六要素,歷史淵源、生產(chǎn)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fā)展中,宗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我們的歷史課標中,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我們在講民族關系時,應注意我國的民族政策和學者們關于民族的理論。我們中華民族不是一個名稱,而是一個實體,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我們從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形成多元一體格局,有一個從分散的多元結(jié)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有一個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漢族就是基層中的一元,她發(fā)揮凝聚作用,把多元凝結(jié)成一體。
第二,高層的認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基層認同,它們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形成多語言多文化。
3.文化認同
我們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都離不開文化認同,因為文化習慣和群體只有一致時,這個共同體才能生存發(fā)展。例如,近幾年,我們恢復了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公眾假日,這其實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可見其意義的重要性。中國古代史中,我們講的不是血緣的種族論,而是文化的信仰論。儒家思想(仁、義、忠、信)就是一種文化認同,而不是血緣的認可。
4.價值觀認同
認同社會主義價值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涉及到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歷史史實。
三、培育學生家國情懷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活動中
從學科特征看,歷史學科具有真實的史料、綜合性的內(nèi)容和功能借鑒性的功能等特征,在學生情感的培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歷史學科可以說是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立足點。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教學活動應營造具有歷史學科意蘊的“場所”。想要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聯(lián)系和運用知識,掌握探究歷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學會全面、發(fā)展、辯證、客觀地看待和論證歷史問題,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提高學生的情感認識。
家國情懷是一種個體對國家、民族和文化高度認同的情感,也是我們學習歷史學科應該具有的追求,這是教學活動基本出發(fā)點和歸宿。但學生的家國情懷不能依靠空洞說教和強硬的灌輸形成,這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一點一點的滲透,即通過一系列歷史課堂教學活動“潤物細無聲”地達到教育功能。
在教學中我們應從學科特征以及學生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拉近教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有較強的體驗感,以激發(fā)學生的身心活力尤其是其學習的主動性,達到培養(yǎng)構建家國情懷的目的和作用。還可以突出課堂的探究性,引導學生對反思歷史,使學生汲取歷史智慧,能夠?qū)v史學習所得與家鄉(xiāng)、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和繁榮結(jié)合起來,立志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