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雷 青辰
黑框眼鏡占去了半張臉,笑時大嘴一咧,瞇縫眼瞬間成了一線天,這個一臉呆萌的大男孩叫Eric,他和小伙伴一起將6噸廚房垃圾,化身成美麗的天然染料和飄香的漂亮衣服。當他站在公眾前將自己和食物的故事分享出來時,驚艷了整個香港。
Eric(左三)和朋友
Eric畢業(yè)于香港公開大學環(huán)境學理系,和大多90后一樣,自我、樂觀、對未來有期待,喜歡流行音樂,熱愛旅行。但他也是個另類的90后,他沒事就愛瞎琢磨,渴望在探索未知中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有趣人生。
Eric家的冰箱里時常有過期的蔬果,媽媽將它們清理出來丟棄時總是一臉可惜。它們很多只是爛了一個小眼,或者有些萎蔫。在香港,每天約有3600噸垃圾產生,其中絕大多數是食物。有沒有什么好方法,能將那些稍好的“廚余”利用起來避免浪費呢?Eric對“廚余”的關注,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的。
大四的一天,Eric參加了一個回收婚宴剩余食物的活動,不小心被咖喱弄臟了衣服。他突然想起在一本書上看到過一篇文章:食物之所以能變成染料,就是因為它們含有天然的色素。于是他萌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咖喱能弄臟衣服,說明是能上色的。假如我把廚余垃圾變成染料,不僅避免了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還能讓它們物盡其用,豈不是兩全其美?可如何把垃圾變成染料呢?絕不是碾碎榨汁這么簡單,在他所能接觸的環(huán)境里,從沒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他查了大量的相關資料,雖然在國外有過成功的先例,但值得借鑒的信息卻很少。沒有太多可參考的資料,Eric只好自個兒搗鼓,漸漸地,他對“廚余”的研究興趣越來越濃。
大學畢業(yè)后,Eric考上了公務員,但他仍然念念不忘“把廚余垃圾變成染料”的研究課題。他決定把車庫騰出來,做為工作室利用業(yè)余時間來研究。他像流浪漢那樣翻垃圾箱,把混在生活垃圾里的果皮、爛菜葉撿走。撿回去的“垃圾”會做基本的消毒,再按照顏色分類,用工具搗碎,上鍋熬煮。好看的顏色是Eric的終極目標,有時為了配出想要的顏色,他會一天都站在鍋子旁邊盯著“廚余”,并在一定的火候時,還要往鍋里加醋、糖、鹽。做染料的實驗室,就這樣生生變成了廚房。因為沒有經驗,失敗在所難免。因為溫度的影響、制作時間把握的不當、比例程序的一點點疏漏等,食物輕則串色,重則發(fā)臭,這都是常常發(fā)生的事情。
然而,千百次的失敗,并不能阻止Eric的腳步,反而讓他越戰(zhàn)越勇。半年后,他不顧家人反對,索性辭職全力以赴做這件事情。那段時間,他遭到了無數白眼,所有人都覺得他瘋了。
2012年,Eric借錢重新租了面積更大的工作室,創(chuàng)立了香港第一家天然剩菜染坊,取名“染樂工坊”。上新了設備,又雇了兩個志趣相同的同學,在反反復復的實驗中,Eric終于琢磨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想要藍色,先把紫椰菜切碎曬干,加入葡萄糖,用攪拌機打碎,真空保存180天,等“厭氧發(fā)酵”讓紫椰菜變成糊狀時,再兌上水,就變成了藍色染料。想要黃色,Eric從法國料理中獲得了靈感。法國有一道菜叫洋蔥湯,洋蔥做成湯會呈現(xiàn)暗黃,Eric便在洋蔥主料之外,加入咖喱、姜皮、金銀花。這些食材,都是從“垃圾”里淘來的。
垃圾撿回來后,鍋碗瓢盆齊上線,為了配出想要的顏色,有時Eric一天都會站在鍋旁
Eric家樓下有一家很大的茶餐廳,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廚余”。他就用一把長柄夾子在垃圾桶里翻啊找啊,有次竟撿出了一大袋蒜頭,足足有100來顆,且大部分都完好無損。還有臺風天被水淹的卷心菜,剝開外面幾片蔫了的菜葉,里面的菜心完全沒有損壞。除此之外,他還會到餐廳去收集多余的咖喱和豆渣,去咖啡廳找店員拿剩下的咖啡渣。它們被收集回來之后,通過消毒、風干、壓榨等一系列操作,食物的顏色就能被提煉出來。比如,金黃色是用姜和洋蔥調制的,灰色則來自菱角和大蒜頭,還有咖啡渣提煉出來的咖啡色等等。他把這些染料,分門別類放在不同的容器里密封好,貼上標簽。每種顏色根據浸染的時間不同,會產生有層次的色差,染布前只要在這個布藝色板上找到想要的顏色,就能知道需要用哪種食材,以及浸染多長時間和次數了。
Eric和同伴花了一年時間,試驗了近200種食材,終于成功地把純天然無污染的基礎色素配方研發(fā)出來。然而,染布卻是一門手藝活。為了讓染料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學到具有“匠人”精神的染布技術,他特意飛到日本奈良的染布坊,學藝取經。他在當地的染布坊里從最基礎的雜役做起,慢慢學習“扎染”和“板染”的技術。
“扎染”和“板染”都是古老的染布手法。扎染主要是用皮筋等一些工具扎出花式,然后晾曬就可以。而板染的工序更復雜更考驗手法。比如做一件需要板染的“白點紫色襯衣”,先要把白色衣服用水浸透晾半干后在桌子上放平,再在衣服上放幾枚如硬幣般大小的圓木板,用夾子夾好。有圓木板夾住的部分,染料時不會染到它覆蓋的地方,這樣就有了圓形花紋。接著把事先制成的紫色染液與溫水混和,用手輕輕搓揉讓布料均勻地沾上染液。最后用清水沖洗,拆下木夾、晾曬風干。一件白圓點的紫色襯衣就染制完畢。
“廚余”染色除了能為剩菜發(fā)揮新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比用化學染色少了好幾倍的耗能和污染。這些廢水流入海洋,會造成嚴重的污染。Eric說:“香港人的海產食用量特別大,如果這些魚蝦生活在融入了化工染料的海洋里,跟我們直接吃化工原料有什么區(qū)別?”
用“廚余”染料做的成衣
剩菜被提取出顏色后,總有些菜頭菜尾,它們的用處也都被發(fā)揮到了極致。Eric把菜頭菜尾涂抹上染料壓在需要染色的布料上,一朵鮮花便在他手中綻放。他用芹菜頭蘸上染料,在布上壓一壓,一片樹葉就出來了;圓蘿卜頭蘸上染料往布上一壓,就是一個獨特的印染印章。
Eric最初做這件事的時候,很多菜市場的小商販們都不理解,有的商販甚至諷刺他:“腦子進水了。年紀輕輕的不好好上班,撿什么垃圾?”直到他把用剩菜染成的衣服拿給他們看,他們才相信,并將垃圾分好類之后再給他。父母看到兒子在做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后,也慢慢地從反對變成了支持。
現(xiàn)在,Eric的染樂工坊又多了一個新的“歪果計劃”?!巴峁本褪琴u相丑陋畸形的蔬果,因生長過程中遇到了風沙或者被蟲子啃咬的情況,外表就發(fā)生了改變。雖然食物本身的營養(yǎng)物質無損,但人們在挑選過程中往往會跳過這些“有點丑”的瓜果蔬菜。Eric不同,他會專門讓菜農挑不好看的給他。為減少浪費,他們還組織活動,請專家、辦講座分析不同歪果的成因,消除人們對歪果的誤解。
創(chuàng)業(yè)以來,Eric和他的伙伴們將6噸廚房垃圾,化身成美麗的天然染料和飄香的漂亮衣服。Eric說,不管是“廚余染料”還是“歪果計劃”,都是避免浪費或是減少浪費的一種方式。他希望透過染之工藝,把食物的故事、染藝的樂趣帶給每一個與之有緣的人,最重要的是想物盡其用,看似是垃圾的“廚余”,其實也能擁有美麗的靈魂。
如今不止香港,“廚余染料”已經去到了意大利、德國、英國、日本、新加坡……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了這個有意義的事業(yè)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