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婕
摘 ? ?要: 燕行錄現(xiàn)存五百余種,是高麗、朝鮮兩朝使臣到北京沿途所記,內容十分豐富,是中國清史當中重要的歷史見證。朝鮮文人李承輔對華夷思想和羈旅情懷的抒發(fā)和表達,增加了新的內容。濃厚的羈旅情懷夾雜韶華易逝的無奈,是晚清朝鮮使臣燕行詩具有代表性的燕行記錄,為中朝關系研究提供了可貴的域外文獻。
關鍵詞: 李承輔 ? ?燕行詩 ? ?行記 ? ?意蘊
一、作者生平
李承輔(1814—1881),全州人,字稚剛、致剛。1869年10月,以朝鮮冬至兼謝恩正使身份出使北京,著有《石山遺稿》。
《石山遺稿》家狀:“先府君姓李諱承輔,字致剛,號石山。我太宗恭定大王第一男讓寧大君贈謚剛靖諱禔之十六世祀孫也。……正廟召鄉(xiāng)吏問官政一公績最,命升敘曰:此讓寧孫也。三百州守令皆如此,予可馳心,選清白薦。”由此可見,李承輔是讓寧大君的十六世孫,有著朝鮮朝王氏血統(tǒng)。其年譜載:“五年己亥公二十六歲,公服闋來往隣塾,風雨不廢,年值歉荒,家甚貪窶,簞瓢屢空,至有劃粥之時,而不以幾微見于人。同硯士友無不嘆服?!荒暌宜裙q,二月中庭初試,三月講粗湯誥。四月中會試乙科第一。親授謝恩時。上起御龍榻,望見公之風范,教曰:奇哉!此人他日當為賢宰相矣。褒嘉甚隆?!崩畛休o年輕時正值荒年,家境貧寒,生活清苦,但從不荒廢學業(yè),刻苦學習,為當時的朋友所嘆服。在三十二歲大器晚成,終于以會試第一名登第。為官之后,兩袖清風,且政績十分突出,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朝鮮官員。
其1869年出使北京,將途中所見所聞以詩歌的形式記載下來,可以說其所寫的燕行詩既是行記又是詩歌。
二、詩歌的主要思想內容
行記本是旅行活動的特殊產(chǎn)物,而詩作為最凝練的語言,能夠形象表達作者豐富的情感。朝鮮學者李承輔在到北京沿途所寫燕行詩,就是兩者相結合的產(chǎn)物,生動展現(xiàn)了空間移動與文學書寫的關系,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文化意義有待深入挖掘。行跡記錄了旅行者跨越不同地理空間的過程。旅行者游移于不同的地理空間總會以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知識體系和認知方式注視空間中的景觀,景觀被投射上旅行者的文化模式,成為一個復合的想象空間。筆者考察李承輔共169首燕行詩,發(fā)現(xiàn)其詩歌主要內容容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強烈的歷史文化意蘊與愛國之情
朝鮮大臣李承輔在去往燕京的途中跨越不同的地理空間,欣賞空間中的不同景觀,空間與空間的景觀成為一個可供閱讀的文本,充滿著開放性和未定性。李承輔在朝貢途中賦予空間以確定的含義、填補的空間。挖掘空間的歷史含義成為填補空間空白的重要策略。在燕行途中往往會拈出與所經(jīng)空間中的景觀相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追敘和詠嘆,將眼前之景與所想之歷史緊密聯(lián)系起來。如:
過忠烈祠(申吉元以本倅壬辰)
賢侯祠下客來尋,落照蕭涼洞壑深。忠義當時爭白日,馨香每歲集青襟。亶由列祖培元氣,能使后人發(fā)感心。往事茫然何處問,惟看夕鳥下空林。
在朝鮮萬歷朝鮮戰(zhàn)爭(1592—1598)年間,也就是明朝萬歷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一場歷時彌久的戰(zhàn)爭。朝鮮稱壬辰倭亂。在朝鮮人民英勇的抵抗及明朝軍隊援助之下,日本豐臣秀吉以失敗告終。期間朝鮮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涌現(xiàn)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戰(zhàn)后,朝鮮朝野上下緬懷先烈,褒揚忠烈的精神,修建忠烈祠,定期祭奠。據(jù)《大明帝國抗日史》記載:公元1592年4月(明萬歷二十年),日本陸軍三路并進,渡過對馬海峽在釜山登陸,日本陸軍一登陸就兵分三路,東路為加藤清正,從釜山出發(fā)取道去聞慶。中路小西行長,從尚州出發(fā),一路馬不停蹄,北進到聞慶縣。朝鮮人一聞到日本人的氣味,就自行放了一把大火燒了縣城??h監(jiān)申吉元一人騎馬躲入深山,被日本人搜出來之后,手腳立即被砍斷,成了一個“海豹”人。申吉元臨死仍罵不絕口,后為其修建忠烈祠以表彰其誓死保衛(wèi)國家之決心。
當李承輔奉命出使燕京途徑忠烈祠時,將忠烈祠周圍之蕭涼幽深的景色與申吉元英勇抗日的事跡及其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聯(lián)系起來,以詩緬懷了申吉元的英勇事跡,以詩評述這個歷史事件的忠義與高尚給后世之人帶來的激勵。當事情塵埃落定,現(xiàn)世安穩(wěn)之下,發(fā)出歷史之感嘆。又如:
多愧多愧
光緒元年膺撿掄,進香陳慰上行人。知君此去多招悵,南麓桃花萬樹春。
這首詩的背景是光緒元年(1875)發(fā)生的江華島事件。日本軍艦入侵朝鮮領海,在江華島測量???。炮臺開炮示警,日本軍艦便攻占炮臺,日軍登陸,屠殺朝鮮軍民。此時的李承輔雖然未在朝中,但他依然時時關心著朝鮮政事,擔憂著朝鮮人民,擔憂著他的君主。因此借詩抒發(fā)自己的滿腔愁緒,表達出李承輔濃濃的愛國情懷。
(二)濃厚的羈旅情懷
朝鮮大臣李承輔在五十四歲時拜冬至正使,出使燕京。一路長途跋涉,領略沿途風光之時,內也始終縈繞著去國懷鄉(xiāng)的愁思。即便依然行駛在本國的王地上,卻是越行越遠。沿途各站官員的接待、摯友的餞別,不能消解心中的愁緒。途中與貶請地方的舊友敘別,同為異客的酸楚,以及舊友離親遠配,酸寒凄楚,悲慘境遏,為本就傷感的離別與遠行添上了極為濃重的一筆,根本難以抑制內心對君主和親人的思念。
如詩人還授職牒之后,歸家所見家中盛開爛漫的百合,賦詩一首。
《詠百合》(戊辰季夏有職牒還授之命始得歸家見花爛開以三絕詠懷)
其二
漂泊始歸郭外樓,花猶紅蕊我霜頭。叢中獨保芳菲態(tài),應笑不能早退休。
這首詩寫于李承輔結束了羈旅生活,回到家鄉(xiāng)之后。詩人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他回到家鄉(xiāng)的無限感慨,一花一木、村郭宅樓那樣親切又陌生,滄桑變遷,尤其花開依舊,蜂舞蝶飛,一派生機蓬勃、自由自在。李承輔在描寫景致時透露出重回闊別故土的欣喜,自己年高奔波人在仕途羈絆感喟,表達了對職場的厭倦對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向往。
“漂泊”一詞直接表現(xiàn)出李承輔在外生活的不易。第二句花的“紅蕊”和我的“霜頭”形成鮮明的對比,用花的勃勃生機反襯出他的年華垂暮。李承輔用“猶”字凸顯一種物是人非的無奈,從側面寫出他離家之久。“叢中獨保芳菲態(tài),應笑不能早退休”這兩句借花喻人,表達了李承輔渴望遠離職場,回歸自然。
(三)韶華易逝的無奈與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年過半百的李承輔在背井離鄉(xiāng)后變得更加多愁善感,面對逝去的時光,他褪去了身居高位的光環(huán),表現(xiàn)出了一個普通人面對自然規(guī)律的無奈。但李承輔并未因此自怨自艾,他展現(xiàn)出來的是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和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如漫游山水時的有感而發(fā):
與諸益訪新典寺
清游更卜道峰西,有酒何妨醉似泥。洞僻千年禪塔古,樓高百尺眾山低。余生雅會同香社,老去漫吟等浣溪。問甭題楣何處覓,霜頭共說舊提攜。
這首詩是李承輔與友人們游訪新典寺所寫。李承輔在游山玩水,觀賞美景之時不禁回想到過去的種種溫暖與美好。同時也感嘆年華易逝,對老年生活產(chǎn)生美好的向往。
第一句中“更卜”一詞體現(xiàn)出李承輔一行人出行前反復占卜,看出李承輔與友人對這次出游的重視。第二句“醉似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醉”的程度之深,前面“何妨”一詞體現(xiàn)出詩人的豁達,表現(xiàn)出詩人此次出游興致極高?!岸雌甓U塔古,樓高百尺眾山低”這兩句是景物描寫,介紹了此次游玩的地方?!岸雌А睂懗龅攸c比較隱蔽,與“千年”相對應,給古塔一種神秘感。后一句將樓與山作對比,“百尺”雖高,卻無法給讀者視覺上的沖擊,但“眾山低”用山襯托高樓,使塔樓的巍峨壯麗更加直觀。后四句是前四句寫景登山之后的人生感慨?!坝嗌艜闵?,老去漫吟等浣溪”兩句用了對仗的修辭手法,語言整齊,富有節(jié)奏感。“香社”和“浣溪”指代鄉(xiāng)村生活。表達出李承輔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向往,表達出他希望年老霜鬢的余生能夠重回鄉(xiāng)村,親朋發(fā)小在一起聚會吟詩作畫,回憶生活事業(yè)上的往事。最后兩句李承輔表達了對好心人關照幫助的感謝恩,心中不禁無限滿足和幸福。又如新春佳節(jié)時的美好期盼:
除夕韻
今宵新舊送而迎,憂樂悲歡各有晴。嗣歲(來年)只希家國泰,逢場相吐氣神清。占豐羊酒家家賀,待曉松燈處處明。諸君莫悵年光餞,春來萬品自生榮。
詩歌寫了除夕佳節(jié),辭舊迎新,一派喜氣洋洋的氛圍。一二兩句指出新年即將開始,前一年的“憂樂悲歡”都將成為過去。三四句表達了李承輔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把蚓萍壹屹R”和“松燈處處明”寫出除夕這一天,家家有酒有肉,處處燈火通明。表現(xiàn)出國家繁榮昌盛,這一年是個豐收之年,百姓們生活富足?!按龝浴币辉~寫出了除夕的一天守歲的習俗,表現(xiàn)出新春佳節(jié)的熱鬧與喜慶?!爸T君莫悵年光餞,春來萬品自生榮”兩句表現(xiàn)出李承輔積極樂觀的性格特點,沒有感嘆光陰似箭、時光易逝,反而看到了新年萬物的生機勃勃。這也是李承輔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再如感嘆美好時光的轉瞬即逝:
詠別
歲窮湖客故鄉(xiāng)尋,更敘余懷到夜深。三數(shù)朔間同旅榻,半千程外拂歸襟。行時難挽追先感,別后那堪失伴心。最是翩翩風雪鳥,飛鳴上下獨棲林。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從第二句“更敘余懷到夜深”寫出李承輔和友人離別前夕,徹夜長談??梢钥闯鏊陀讶酥g的依依惜別。“三數(shù)朔間”和“半千程外”一個表時間,一個表距離,本來兩個不相關的事物,在這里組合到一起,給讀者一種世間萬物變幻無常的感慨,也表現(xiàn)出詩人內心的無奈?!巴瞄健憋@示出李承輔這段時間和友人間的親密無間,為下文直接抒情做鋪墊。“行時難挽追先感,別后那堪失伴心”前后兩句形成鮮明對比,寫出李承輔和友人分離后的失落感,表現(xiàn)出他對友人的不舍之情。最后兩句借景抒情,“風雪鳥”這個物象給讀者一種凄美的感覺,“飛鳴”更從聽覺上營造了凄清的氛圍。一個“獨”字既指鳥又指人,表現(xiàn)了李承輔和友人分離后的孤獨之感。
三、結語
李承輔熟諳中國的歷史文化,在描寫沿途風景名勝、刻畫異國巧象的過程中,特別注重挖掘它們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意蘊,廣泛引用中國典故、文化、歷史等知識,為中朝兩國文學尤其是比較文學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動的文學形象資料。同時,李承輔對華夷思想和羈旅情懷的抒發(fā)和表達的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濃厚的羈旅情懷夾雜著韶華易逝的無奈,是晚清朝鮮使臣燕行詩具有代表性的燕行記錄,為中朝關系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域外文獻。
參考文獻:
[1]李承輔.燕行詩[A].燕行錄全集·第18冊[C].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社,2001.
[2]李承輔.石山遺稿[A].韓國文集叢刊續(xù)集·131冊[C].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