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清
護照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稱謂。夏、商、西周時代的護照雛形稱為“牙璋”和“圭璋”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時代的護照稱為“封傳”和“符節(jié)”,唐代“過所”制度嚴格,宋代護照又演變?yōu)椤瓣P引”“符牌”,元代護照則以“公驗”“腰牌”為主,明代護照又出現了“文牒”“關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護照由石銅變竹木,由竹木變紙張,由手書變印刷,由文牒變本本。
在中國漢唐兩個鼎盛時代,產生過一種與現代護照更為相像的通行證——過所。所謂過所,“至關津以示之也”(漢劉熙《釋名》)。也就是在經過關卡的時候,展示給守關人看的文件。過所初為竹簡,后為錦帛或紙本,上面必須注明持證人的姓名、經過的地方,頒發(fā)機關要署名、鈐印、落日期,并把旅行目的寫得清清楚楚,跟現代護照的性質幾近相同。更巧合的是,在命名方面,東西方產生了一種默契——英語中稱護照為“passport”,直譯的話是“過港”,而“過所”據《說文解字注》解釋“過,為度,經過之謂;所,為處所”,恰與“passport”不謀而合。公元前60年,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安全,保證稅收,通行證的使用更加普遍。過所制度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過所制度發(fā)展到唐代更加完善。唐代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朝代,疆域北越貝加爾湖,南抵南海,東臨大海,西到咸海,驛道四通八達,驛站多達1639所,關津166道。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通達日本、朝鮮、東南亞、波斯、阿拉伯、非洲東岸和東羅馬帝國。唐代的過所制度非常嚴格,凡到各地進行貿易或其他活動的商人等都要持過所,否則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緝拿。申請人萬一丟失過所,就要被拘押扣留,查清身份后再酌情處理。無過所者將被視為“私度”,被查獲就要治罪。在護照研究專家范振水看來,中國唐代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接近1000多年后的現代出入境、邊檢和海關查驗制度。來自北非和西亞各國的商人,在唐境內外“安全、自由”地通行,與唐代國力的強盛和中外交通的活躍有關。
若不拘泥現代護照形式,中國第一本現代護照實為1689年由清朝政府發(fā)放的“信函式集體護照”。以文字及信函籠統內文,描述赴外中國人的該文件,一直延續(xù)至1839年。
1840年以后,清朝政府礙于與西方強權各國的不平等雙邊條約,開始授權駐在中國境外的領事館或海關為中國人(包含華僑)發(fā)放形式不一的護照,這是“單人單紙”中國護照的開始。種類則有“內地流歷護照”與“華工護照”。
1922年,中國出現了最早的本子護照,因軍閥割據的混戰(zhàn),一紙護照仍然繼續(xù)簽發(fā)。這些本子護照多為16頁,3年有效。因持照人途經國家多,譯文多達8種(法、英、西、葡、俄等),光譯文就占了護照8頁。
1925年,由東三省交涉總署批轉下發(fā)《發(fā)給入境簽證辦法》,廢止向外國人頒發(fā)“另紙護照”的做法,改為在外國人護照上頒發(fā)簽證。1930年,國民政府頒發(fā)《查驗外國人入境護照規(guī)則》,要求入境外國人所持護照必須經中國駐外使領館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