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廣芹 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痧療罐療專業(yè)委員會 會長
有個大肚腩是一件讓人十分苦惱的事,不僅影響形體美觀,造成心理負擔,還會引發(fā)多種疾病,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很多減肥者拿它沒轍,用各種方法仍然減不下去。本文帶您了解大肚腩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如何用痧療的方法消除大肚腩。
緊張壓力。歸咎大肥肚的兇手,大多與工作緊張、壓力大、經(jīng)常加班有關,再加上缺乏運動、飲食不正常,影響器官活動與新陳代謝功能而提早老化。全身脂肪最容易囤積之處當屬腰部、腹部和臀部,一旦出現(xiàn)就難以消除,肚子從而日益“壯大”。
機體循環(huán)差。肥厚多余的脂肪阻礙了原本通暢的循環(huán),會讓人越來越大腹便便。
姿勢不良。肚子上的“游泳圈”老是減不下來,問題也許不在于飲食,還可能是坐姿不正確造成的。
懶惰不愛動。許多人經(jīng)常抱怨自己成天坐在椅子上辦公,沒時間運動而變成“大腹婆”。但事實上,往往是一想到要起身運動,就會嫌這里酸、那里痛,找借口逃避。
運動強度不夠。有人認為,只要運動就可以減肥,減掉大肚腩,但其實運動不一定會瘦,只有達到一定的強度才有效。要判斷自己的運動強度是否足夠,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運動后有沒有出現(xiàn)呼吸急促,感覺很“喘”。
素體肥胖也有不同的類型,比如雖肥胖,但上下勻稱、按之結實,伴消谷善饑、食欲亢進、口干欲飲、怕熱多汗、急躁易怒、腹脹便秘、小便短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有力,多半是胃腸積熱導致的;若肥胖以面、頸部為甚,按之松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嗜睡懶言、面唇少華、大便溏薄、小便正?;蚰蛏?、身重、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緩無力或沉遲,多為脾胃虛弱導致的肥胖;若肥胖以臀部、下肢為甚,肌膚松弛、神疲乏力、喜靜惡動、動則汗出、畏寒怕冷、頭暈腰酸、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陽痿早泄、面色白、舌質(zhì)淡嫩、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遲緩,則肥胖多為腎陽虧虛導致。
近年來,痧療在美體減肥方面應用廣泛,其操作簡便、療效顯著、價廉、無毒副作用,受到大眾喜愛。痧療起作用主要是因為刮痧可以平衡陰陽以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清熱涼血以排出邪毒、補養(yǎng)氣血、扶助正氣。
選穴:脾俞穴、胃俞穴、腎俞穴、中脘穴、天樞穴、滑肉門穴、大橫穴、氣海穴、關元穴、曲池穴、陰陵泉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豐隆穴、三陰交穴、太沖穴。
刮拭方法:采用補瀉兼施的方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痧療油。
第一步,刮背部雙側膀胱經(jīng),從脾俞穴,向下經(jīng)胃俞穴刮至腎俞穴,刮20~30次。
第二步,刮拭腹部任脈(前正中線上),從中脘穴向下,經(jīng)氣海穴刮至關元穴,自上而下20~30次,應一次到位,中間不宜停頓,腹部不宜重刮。
第三步,刮胃經(jīng),自滑肉門穴,經(jīng)天樞穴至大橫穴;然后自足三里穴,經(jīng)上巨虛穴刮至豐隆穴20~30次。
第四步,刮手陽明大腸經(jīng)之合穴曲池穴20~30次,再刮下肢足太陰脾經(jīng),自陰陵泉穴刮至三陰交穴20~30次。
第五步,刮足部太沖穴20~30次。
刮拭以局部皮膚發(fā)紅或皮下出現(xiàn)紫色痧斑、痧痕為度,肥胖和氣虛的人不容易出痧,所以刮痧過程不強求出痧。
灸罐法。脾胃虛弱或腎陽虧虛者,選取痧療綜合治療的腧穴4~5個,用艾條行溫和灸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之后閃火法拔罐,后留罐10分鐘。
走罐法。項厚背寬者,可取背部足太陽膀胱經(jīng)和督脈走罐,每條經(jīng)5~10次。
以上痧療罐療均應在專業(y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除此之外,肥胖人群還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堅持適度的體力勞動和運動,低強度有氧訓練和高強度間歇訓練相結合。跑步、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不僅可以消除大肚腩,還能提高身體素質(zhì)。如果有時間,可以再進行力量訓練,如舉啞鈴、做腹部訓練等。在飲食上,肥胖人群應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節(jié)制飲食,減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適量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肥甘厚味及煎炸之品。用餐需細嚼慢咽,限定食量,少吃零食,忌過度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