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佳 彭邦本
2018年10月19日至22日,由四川大學、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國古文字研究會聯合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的“紀念徐中舒先生誕辰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隆重舉行,國內外200余位專家蒞臨盛會。大會開幕式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教授主持,原吉林大學副校長、原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長林沄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zhèn)豪研究員,四川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甘霖同志,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同志,先后致辭,深切緬懷了徐中舒先生的道德文章。研討會計收論文145篇,集中探討了徐中舒先生生平及治學、先秦史、古文字、巴蜀史四個方面的問題,成果豐碩。
一、徐中舒先生生平及治學方法
原青海師范大學校長張廣志教授追憶了徐中舒先生曾經的教誨、支持。四川大學胡昭曦教授分析了徐中舒先生對“古史二重證據法”的創(chuàng)新。四川大學張勛燎教授評價了徐中舒先生的治學方法與家國情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譚繼和研究員認為徐中舒先生“兩論”(《巴蜀文化初論》《巴蜀文化續(xù)論》)大大推進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巴蜀文化研究進程。四川大學李映發(fā)教授認為徐中舒先生有乾嘉學派根底、歷史唯物主義史學素養(yǎng)。四川大學陳力教授介紹了容庚先生舊藏徐中舒先生遺札十三通復制件。
西華大學潘殊閑教授揭示了徐中舒先生對《易經·井卦》“井”意象的學術創(chuàng)新。澳門大學楊兆貴副教授以徐中舒先生的考論為基礎,指出《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等篇章是離亂之世士人精神苦悶的表現。暨南大學朱燦鵬教授指出徐中舒、方壯猷二位先生合纂的《尚書講義》,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二、先秦史專題研究
1.運用多重證據法探討歷史問題 原陜西師范大學校長趙世超教授對商周服制演變做了系統(tǒng)考察。武漢大學徐少華教授就傳世曾伯漆簠的年代、國族及器主等做了細致考證。武漢大學羅運環(huán)教授系統(tǒng)論證了“湯德”的特點。四川大學彭邦本教授探討了蜀道與河流、族群、文化乃至文明起源的關系。隴東學院李仲立教授探討了中國傳說歷史時期姓的起源、作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王輝研究員利用秦封泥對懷德縣地望做了考論。四川大學何崝教授重點考察了《易》理的形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劍華研究員分析了漢代畫像中騎象圖寓意的演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劉源研究員探究了西周王朝在內服區(qū)域管理基層土地與庶人的官僚機制。吉林大學吳良寶教授利用新莽封泥對莽郡界址做了探討。上海大學寧鎮(zhèn)疆教授指出清華簡《芮良夫毖》篇在“官人”之法上與《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等文獻記載有密切聯系,此發(fā)現有重要學術價值。西南大學鄒芙都教授指出西周中晚期冊命金文所見“五邑”是以軍事職官為核心的城邑,功用在于加強岐周、豐鎬的防御。重慶師范大學劉俊男教授探討了中國鑄銅技術出現時間、南北方不同諸問題。中國孔子研究院劉光勝教授推論清華簡《厚父》篇“時王為成王”說,概是周初“殷鑒”思潮下成王向厚父垂詢夏興亡教訓的產物。蘇州大學周書燦教授通過禹、啟、太康傳說,分析了“二重證據法”的應用問題,提出夏史重建途徑。陜西師范大學盧中陽副教授以西雙版納為研究個案,對指定服役制度做了系統(tǒng)剖析。河南大學黃錦前副教授通過曾國銅器銘文分析,揭示了曾國權力分配的一般原則——任人唯親。中國人民大學趙容俊先生探討了先秦巫者的生產巫術活動等。
2.傳世文獻的再審視 原青海師范大學校長張廣志教授考究了“貢助徹”的性質等數個具體問題。四川大學周九香教授探討了《漢書》等問題,并及治史態(tài)度、方法。南開大學朱彥民教授對“韋編”做了很好的探討,并對古籍稱經的問題進行了論說。天津師范大學杜勇教授指出,周始祖棄死后,后稷演變?yōu)椴环斠陨现苋硕啻裙鮿?chuàng)大業(yè)的時代符號。四川大學彭華教授分析了判別“民族”的標準,進而辨別“夷夏之辨”的要義所在。西南大學王化平教授指出《詩經》《周易》相互考察可為研究一途。陜西師范大學呂亞虎副教授指出鯀的被殺非因治水,而是其在部落間權力斗爭失敗所致。山西師范大學謝耀亭副教授比較了晉國郤、欒、趙三個宗族,說明德對宗族綿延的重要性。安陽師范學院張卉副教授對《左傳》襄公三一年“繕完、葺墻”處提出新的句讀法。
三、古文字專題研究
1.甲骨、金文、簡帛等文字釋讀 吉林大學林沄教授對徐中舒先生名文《耒耜考》作了補論,修正了“耜”字的字形。故宮博物院林小安研究員介紹了徐中舒先生“字之本義要從偏旁所從的字中求之”的重要原則。韓國世界文字研究所辛侑承教授闡釋了目前甲骨文釋讀方式的局限及困難。華南師范大學張玉金教授認為甲骨文中“往”從止王聲,本義為往來之往,無用作祭名的用法。山東大學王曉鵬教授將舊釋甲骨文“肩”之字改釋為“骨”,且梳理了“咼”“骨”二字的演變關系。浙江大學牛海茹先生借新綴合的一版甲骨文中有關帝的一則新材料,分析了卜問“爻”的卜辭。
浙江大學曹錦炎教授對新發(fā)現的槐簋銘文做了具體考釋。中國社會科學院馮時研究員對禹鼎銘做了新的釋讀,如“勿遺壽幼”新釋為“不可遺棄傷害老幼”。鄭州大學黃錫全教授論證了清華簡《系年》中的金文“蔑曆”當讀為“蔑廉”。中山大學朱其智教授認為毛公鼎銘中的“闬”為名詞活用為動詞,有進入義;推論從“隹”“寡”聲的字即“顧”字。北京印刷學院崔存明教授對大盂鼎銘中“域”等三個關鍵字做了考釋。中國社會科學院劉義峰副教授對它簋銘中“同義連用”現象做了闡述。陜西師范大學王偉副教授認為襄成環(huán)權銘文首字為“襄”字,即文獻所載“襄城”,進而指出該權為秦器。曲阜師范大學張俊成副教授認為金文“溓”從又從二倒矢,當從舊釋為“兼”字。
清華大學劉國忠教授初步探討了清華簡《治邦之道》簡文。復旦大學陳劍教授認為《岳麓簡(五)》簡文“辭所當止,皆腏之”中的“腏”字即《說文解字》“亅”字,意為“詞意停頓處,皆標上鉤識符號”,以此釋讀郭店簡《老子》相似字,得以互證。浙江大學吳毅強先生對《新出相家巷秦封泥》一書誤釋、缺釋的18件封泥做了補正。
2.相關歷史文化、語言、歷法、思想方面的研究 四川大學彭裕商教授指出高水平的古籍今注今譯作品需要譯注者廣泛閱讀各類古書,深厚積累,不能急于求成。江蘇師范大學葉正渤教授認為殷遺民所鑄銅銘既有商銘文的某些烙印,又有周初銘文的某些元素。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王小平研究員指出甲骨文是有意味的形式,即“審美的符號”“藝術的符號”。山西大學鄭繼娥副教授重點對比了上古漢語表方所介詞“在”字的賓語、謂語中心語及賓語中心語的異同問題。
貴州大學張聞玉教授認為“乘盨”銘文所載歷日“唯四年二月初吉己巳”當為周厲王四年(公元前875年)子正二月乙巳朔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楊博先生在系統(tǒng)考察清華竹書《系年》紀時基礎上,揭示了《系年》所據著史年表的諸侯國史記性質。青海師范大學李健勝教授指出郭店楚簡所見“子思之儒”的禪讓觀,是在慎行思想下所繼承的上古時代的一種為政思想。
四、巴蜀史專題研究
美國洛杉磯西來大學龍達瑞教授詳細介紹了美國學者麥克法默(Michael Farmer,中文名方博源)的著作《蜀才:譙周及早期蜀地思想文化》。四川大學林向教授利用考古新發(fā)現,對四川盆地文明化進程及其特點做了深入探討。四川大學劉復生教授分析了秦漢時期原西北部分羌民南遷的背景及對西南“蜀漢徼外”民族關系史格局變化的影響。西南交通大學汪啟明教授對中上古蜀人的來源、結構演變及層次做了系統(tǒng)考察。
四川大學粟品孝教授指出“蘇學盛于北”的“學”在明清時期更多偏向文學藝術層面,試圖把“學”擴大到經學的做法,并不符合金朝時期蘇氏經學的傳播實況。四川大學黃博副教授從書法視野的獨特角度,對漢唐間巴蜀文化長達三百年的失落期做了深度剖析。中國社會科學院施勁松研究員復原了先秦時期成都平原房屋建筑的選址、結構、材料等基本問題。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張學君編審考察了巴蜀地區(qū)早期的商貿活動。四川師范大學秦彥士教授結合近年來的出土材料考察了秦與巴蜀的文化互動。西華大學李釗副教授就秦據蜀后遴選郡守統(tǒng)籌蜀地農業(yè)發(fā)展,以及農田水利、勞動力、生產技術等傳統(tǒng)農業(yè)發(fā)展要素的優(yōu)化組合情況做了詳細論述。
合之,本次研討會是一次高水平的學術盛會,與會專家濟濟一堂,總結和弘揚了徐中舒先生博大精深的治學方法與學術思想,在寬松、和諧的學術氛圍下作了學術觀點的交流與爭鳴,推出了諸多新的研究成果,促進了先秦史、古文字學與巴蜀史研究更深、更廣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