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周,彭太祥,郭振杰,石建設
(1.中國石化江蘇油田分公司,江蘇 揚州 225009;2.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江蘇油田具有“小、碎、貧、散”的特點,為典型的復雜小斷塊油田,屬陸相沉積油藏,非均質性強,層間矛盾突出,薄夾層、薄互層多,超過70%的油層層間距小于5.0 m。隨著開發(fā)的深入,層間矛盾日益嚴重,層間儲量動用狀況差異加大。為改善注水開發(fā)效果,油藏細分注水技術日益受到重視[1-4],同時也面臨“兩小一大”(小夾層、小卡距、大斜度)問題?,F有的偏心分注工藝或偏心測調一體化工藝要求配水器卡封間距大于7.0 m,井斜小于25.00 °,無法滿足連續(xù)薄夾層細分注水要求[5-6]。針對該問題,開展了連續(xù)薄夾層油藏細分注水技術研究,研制了雙導向封隔配水器及配套測調儀器,形成了連續(xù)薄夾層油藏細分注水工藝,為油田精細注水提供了技術保障。
連續(xù)薄夾層細分注水工藝采用以雙導向封隔配水器為主的分注管柱(圖1),屬于橋式偏心配水工藝[7-10]的延伸,兩者最大區(qū)別為:雙導向封隔配水器集成了2臺配水器和1臺封隔器的功能,雙導向封隔配水器的集成配水主體上設有上、下注水流道和橋式通道,注水流道出口分別位于封隔膠筒的兩端,配合雙流道可調堵塞器,1臺工具可實現對相鄰2個油層的注水,通過2臺封隔配水器與1臺封隔器的組合可實現8.0 m油層細分4層注水,最小卡封間距可達1.0 m,解決細分注水的“兩小”難題(小夾層、小卡距);雙導向封隔配水器采用小螺旋角雙導向結構設計,通過提高測調儀器下行動力,提高工藝對大斜度井的適應性,解決細分注水的“一大”難題(大斜度);配套測調系統(tǒng)采用雙流量測調儀,采用定位一次、測調2層的方法,解決連續(xù)薄夾層細分注水井流量無法在線測調的難題。
圖1 常規(guī)偏心分注與連續(xù)薄夾層細分注水管柱示意圖
(1) 適應性強。滿足井斜不大于45.00 °、卡封間距不小于1.0 m注水井,能實現8.0 m油層細分為4層注水。
(2) 測調效率高。測調儀器1次入井完成全井流量調配,測調儀器與堵塞器對接1次可同步調配2個油層的注水量。
(3) 兼容性好。與橋式偏心配水器可同井使用,工具最小內通徑為46 mm,注水井其他測試不受影響。
(4) 簡化管柱。相同分注級數下,所需下井工具少,簡化了管柱結構(表1)。
表1 相同分注級數下工具使用數量對比情況
2.1.1 結構
雙導向封隔配水器由配水總成、封隔總成、導向總成3部分組成(圖2),配水總成與封隔總成由連接套連接。
圖2 雙導向封隔配水器總體結構示意圖
(1) 配水總成由集成配水主體、連接套、定位套、內聯套、外環(huán)套、下導管和下接頭組成,集成配水主體呈中空管狀,下端連接封隔器部分,集成配水主體內設偏心孔,偏心孔內配合安裝雙流道可調堵塞器,從而提供分層配水流道(圖2、3)。
雙流道可調堵塞器結構如圖4所示,主要分為3個部分:①上下進出水口。上進水孔c、上出水孔d、下進水孔e、下出水孔f,利用密封圈實現上下流道分開。②上下可調水嘴。水嘴由嘴芯和嘴套構成,嘴芯在嘴套內可上下旋合位移,實現注入量控制。③同軸驅動部分。驅動軸上部與打撈頭下部插接,驅動軸順時轉動時,上、下嘴套固定,上嘴芯向下移動旋入上嘴套,下嘴芯向上移動旋出下嘴套,上嘴芯水道關小,下嘴芯水道開大,反之,上嘴芯水道開大,下嘴芯水道關小,實現2層注入量的調節(jié)。
集成配水主體(圖3a)中心孔的上層進水槽與雙流道可調堵塞器上進水孔c連通,下層進水槽與雙流道可調堵塞器下進水孔e連通;集成配水主體內部設有與其軸向相平行的下出水通道(圖3b),下出水通道上部與雙流道可調堵塞器下出水孔f連通,下部與定位套、中間套、內聯套之間的環(huán)形空間連通;集成配水主體側面設有上出水單流閥(圖3c),與雙流道可調堵塞器上出水孔d連通;集成配水主體上設有與中心線平行且貫穿主體的橋式通道,當集成配水主體的中心孔被堵時,注入水通過橋式通道,可正常向第3、4層注水。
正常注水時,向集成配水主體內投入雙流道可調堵塞器。上層水經集成配水主體上層進水槽、雙流道可調堵塞器上進水孔c和上出水孔d、上出水單流閥注入上層;下層水經集成配水主體下層進水槽、雙流道可調堵塞器下進水孔e和下出水孔f、下注水通道進入連接套與定位套環(huán)形空間,經外環(huán)套、中心管與下導管環(huán)形空間、下接頭出水閥注入下層。
(2) 封隔總成由導流套、膠筒上下護套、膠筒和中心管等組成(圖2、5),采用擴張式封隔器原理,實現相鄰注水層位分層。導流套內設有由閥球、彈簧、閥篩等組成的液控閥(圖5),停注后,液控閥迅速關閉膠筒內腔,實現停注不解封。注水時,通過油管壓力打開液控閥,注入水進入膠筒內腔,膠筒在油套壓差下實現坐封;解封時,向油套環(huán)空打壓,通過連接泄壓件進液并打開液控閥,膠筒泄壓,膠筒回縮,實現解封。
圖3 集成配水主體結構
圖4 雙流道可調堵塞器
(3) 導向總成由上導向軌和下導向軌等組成,實現雙流量測調儀機械臂雙導向,安裝在集成配水主體兩端。導向軌采用小螺旋角設計[11],測調儀器下行力增大15.9%,有助于提高大斜度井測調儀器調節(jié)機械臂與雙通道可調堵塞器的對接成功率,提高了大斜度井的適應性。
2.1.2 主要技術參數及特點
技術參數:總長為2 040 mm,最大外徑為115mm,最小內通徑為46 mm,膠筒外徑為113 mm,工作壓差為15 MPa,適用最大井斜為45.00 °,最高適應溫度為90 ℃,適用套管內徑為121~127 mm。配套雙流道可調堵塞器外徑為22 mm,堵塞器長度為248 mm。
圖5 導流套剖面圖
技術特點:①將2臺配水器和1臺封隔器的功能集為一體,1臺雙導向封隔配水器可滿足一級兩段分層注水要求;②封隔總成導流套內設計有液控閥,停注時膠筒內腔不泄壓,始終處于坐封狀態(tài),避免停注時解封導致的層間串流;③采用雙導向和小螺旋角導向軌設計,測試儀器入井下行力增加15.9%,提高大斜度井適應性;④具有橋式偏心測試功能,可與常規(guī)偏心配水器配套使用,滿足同位素測試的條件。
2.2.1 結構
雙流量測調儀是連續(xù)薄夾層細分注水工藝的配套測調工具,借鑒常規(guī)單層邊測邊調儀[12-18]研制而成。雙流量測調儀由馬籠頭、外磁式流量計、集流式流量計、調節(jié)機械臂、測試密封段等組成(圖6)。
外磁式和集流式流量計均采用電磁流量計原理,集流式流量計實現下層流量計量,外磁式流量計實現多注水層位總流量計量。調節(jié)機械臂由驅動電機和機械臂組成,測調時機械臂與雙流道可調堵塞器對接,由電機驅動機械臂控制雙流道可調堵塞器水嘴開度,實現注水量調節(jié)。測試密封段(圖7)由上下密封膠圈、上下短節(jié)、中間連接套、內中管等組成;內中管和中間連接套上開有中心孔,內中管與集流式流量入口相通;測調時,連接套中心孔與集成配水主體下層進水槽對應,上下密封膠圈位于下層進水槽兩側,實現下層的注入與計量。
2.2.2 工作原理
以一級兩段分注井為例,管柱結構為雙導向封隔配水器+單流閥+篩管+絲堵。
圖6 雙流量測調儀結構示意圖
圖7 測試密封段結構示意圖
雙流量測調儀與測試電纜連接入井,過雙導向封隔配水器,后上提至雙導向封隔配水器之上20 m,地面控制打開調節(jié)機械臂;下放并調節(jié)機械臂與雙流道可調堵塞器對接;此時,測試密封段密封膠圈在重力作用下撐開,下層注入水經集流式流量入口、集流式流量計、測試密封段中心孔至流道B進水口,集流式流量計直接測量下層注水量,即第2層注水量Q2,外磁式流量計測取注入第1層和第2層的總流量Q12,則第1層注水量Q1=Q12-Q2,流量等參數通過電纜實時上傳至地面控制系統(tǒng)。若Q1、Q2與配注量不符:①Q1﹥Q1配,Q2﹤Q2配(Q1配、Q2配分別為第1層和第2層的配注水量),地面控制系統(tǒng)發(fā)出負調指令,放大下層水嘴開度,同時縮小上層水嘴開度,直至注水量合格;②Q1﹤Q1配,Q2﹥Q2配,地面控制系統(tǒng)發(fā)出正調指令,放大上層水嘴開度,同時縮小下層水嘴開度,直至注水量合格。
2.2.3 主要技術參數及特點
技術參數:儀器總長為1 800 mm,流量測量范圍為1~200 m3/d,流量測量精度為2%,壓力測量范圍為0~50 MPa,壓力測量精度為0.2%,電機轉矩不大于8 N·m。
技術特點:雙流量計設計,井下一次對接可計量雙流量,且流量在同一狀態(tài)下計量,配合雙流道可調水嘴,實現一次對接測調相鄰2層的流量,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
連續(xù)薄夾層細分注水工藝在陳堡、沙埝、高集等區(qū)塊應用13口井,最小卡封間距為2.5 m,最大井斜為31.25 °,最大井深為2 587.0 m?,F場應用表明,連續(xù)薄夾層細分注水工藝可以實現8.0 m油層細分4層注水,且提高測調效率50%以上,對于油田精細注水、降本增效、增產穩(wěn)產具有重要意義。
以G6-6井為例。注水層厚度分別為1.2、3.6、3.0、18.3 m,隔層厚度分別為3.0、3.4、12.2 m,是一口典型的連續(xù)薄夾層注水井,采用常規(guī)偏心分注工藝,因卡距限制無法實現三級四段細分注水,因此,采用連續(xù)薄夾層細分注水工藝,注水管柱為液力錨+雙導向封隔配水器1+K344封隔器+雙導向封隔配水器2+單流閥+篩管+絲堵。
作業(yè)穩(wěn)注2周后進行流量測調。整個測調過程在4h內完成,相對常規(guī)偏心測調工藝,測調效率提高50%;雙流量測調儀與井下雙流道可調堵塞器累計進行11次對接,一次成功率達到91.0%;注水量調配結果見表2,4個注水層的配注量滿足地質和工藝要求;對應油井受效率達到50%,井組6口油井日產油由實施前5.2 t/d升至6.4 t/d,增產1.2 t/d。
表2 G6-6井分注層段及測試調配結果
(1) 連續(xù)薄夾層細分注水工藝可實現8.0 m油層細分4層注水,最小卡封間距為1.0 m,滿足了連續(xù)薄夾層、小卡封間距油層細分注水的需求。
(2) 雙導向封隔配水器和配套雙流量測調儀集成了橋式偏心注水、防返吐配水、大斜度偏心分注和測調一體化優(yōu)點,測調精度、測調效率和井斜適應性都大幅提高。
(3) 現場應用表明,連續(xù)薄夾層細分注水工藝能夠提高薄夾層、小卡封間距油藏的水驅效果,對油田開發(fā)后期的穩(wěn)產、增產具有重要意義。工藝現場應用效果良好,具有推廣應用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