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煥棠
摘 要:行為治療是通過學習而獲得正常行為,并因強化而成為習慣。獎賞、消退、懲罰是行為治療的常用方法。多動癥兒童與其他正常兒童相比,需要更多的獎勵以激發(fā)其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但又不能一味地運用一些蒼白的話語或起不到激勵作用的獎勵來敷衍孩子。矯正童年期多動癥兒童的不良行為應當遵循獎罰原則,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筆者根據(jù)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總結(jié)了榜樣先行、先獎后罰、獎勵與懲罰平衡和及時反饋四個獎罰原則。希望可以為矯正童年期多動癥兒童的不良行為帶來幫助。
關(guān)鍵詞:童年期;多動癥;行為治療;獎罰原則
在多動癥兒童的管理中,行為治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干預措施,童年期是行為治療的最佳時機。行為治療是通過學習而獲得正常行為并因強化而成為習慣。根據(jù)強化與消退理論,當出現(xiàn)一個好的行為時,如果運用贊揚、獎勵等強化手段,可以增強這個好行為的發(fā)生頻率,這是正性強化。相反,當出現(xiàn)一個不良的行為時故意忽略,使這一個不良的行為逐漸消退,這是負性強化。獎賞、消退、懲罰是行為治療的常用方法。這些方法在運用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才能取得有效的治療效果。
當兒童出現(xiàn)不良的行為時,父母或教師一般會通過懲罰,讓兒童糾正錯誤,這是對正常孩子糾正錯誤的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因為很多不良行為只是偶然出現(xiàn)錯誤,兒童受到懲罰后就能提醒自己要改正錯誤。但是,對于多動癥兒童來說就不一定有效。因為他們的不良行為反復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只運用懲罰對糾正錯誤行為沒有很好的效果。他們屢教不改,甚至不清楚這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多動癥兒童與其他正常兒童相比,需要更多獎勵,以鼓勵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過于平凡或空泛的獎勵又會使孩子對獎勵的期盼值過高。只有遵循獎罰原則,行為治療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筆者根據(jù)實踐經(jīng)驗總結(jié)了四個獎罰原則。
一、榜樣先行原則
當希望孩子改正一個不良行為習慣時,要先讓孩子了解一個能取代不良行為的良好行為。當多動癥兒童進入幼兒園時,學習規(guī)矩、語言表達、禮貌交往是他們的主要任務;進入小學,學習知識和行為規(guī)范成為他們的主要任務。剛上學的多動癥兒童往往課堂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不理想、適應困難,他們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不受歡迎,但又很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好孩子。這時候要求多動癥兒童改正不良的行為,不能一次定下很多項目標,只能把目標分解成很多個小目標,逐一實現(xiàn)。然后,為兒童樹立一個正確行為的榜樣,充分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當他們能夠達到目標時,要及時獎勵強化正確的行為。
榜樣可以選擇兒童喜歡的角色。例如,他們崇拜的偶像,他們喜歡的動畫片角色。小賢是四年級的學生,他的多動表現(xiàn)為“過度活動,反應性增高”,大家對他的評價是“他一分鐘也無法安靜下來”“他上課經(jīng)常在教室爬來爬去”“他手腳不停,什么都要去摸一摸”等。面對小賢的這些不良行為,新接手的班主任只選擇一個急需改正的行為進行治療:要征得別人的同意才能一起玩游戲。班主任通過與家長溝通了解到,小賢喜歡動畫片《玩具總動員》中的樂迪。于是,班主任引導小賢向樂迪學習,尊重自己的伙伴。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后,班主任就與小賢一起挖掘樂迪與伙伴玩游戲時的語言、動作,學習如何恰到好處地遵守游戲規(guī)則、表達意見、聽取伙伴的意見等。當他成功地與伙伴完成一次游戲時,老師及時給予獎勵。經(jīng)過一個月的強化訓練,小賢的“過度活動,反應性增高”程度減輕了,與同學的沖突減少了。多動癥兒童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更需要獎勵。榜樣先行讓多動癥兒童獲得成功和獎勵的機會更大。
二、先獎后罰原則
為促使兒童更好地改正不良行為,家長和教師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先獎后罰。當兒童表現(xiàn)出良好行為時,教師應當馬上獎勵和表揚。在這個良好行為持續(xù)出現(xiàn)一個星期后,再懲罰先前出現(xiàn)的不良行為。這樣可以幫助多動癥兒童逐步內(nèi)化社會要求和規(guī)范,將之變成自己的內(nèi)部行為準則,用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這是行為治療的一個重要過程。小俊進入小學后經(jīng)常被教師和鄰居投訴,說他會把一個同學的東西拿到另一個同學的抽屜,看上了別人漂亮的文具也會拿走說是他自己的。小俊的爸爸帶他到醫(yī)院檢查,被診斷為多動癥,并建議通過藥物與行為治療相結(jié)合進行矯正。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小俊的爸爸與教師一起制定了獎罰分明的治療方案。第一個星期,當小俊在地上拾到筆并能歸還給同學時,教師及時摸摸他的頭,對他的行為表示肯定;當小俊兩天都沒有拿同學的東西,家長和教師要遵守獎勵制度,允許他參加無線電社團活動。在這一星期里,暫時忽略小俊其他方面的缺點,一星期之后再告訴他:從這個星期開始,如果你再違反紀律就會受到懲罰了。家長和教師要堅決執(zhí)行這種獎懲制度。
三、獎勵與懲罰平衡原則
學生的良好行為出現(xiàn)后可能會再次出現(xiàn)不良行為,而且情況會時好時壞。因此,要交替使用獎勵與懲罰這兩種方法,關(guān)注獎勵與懲罰之間的平衡關(guān)系,以獎勵為主,懲罰為輔。有選擇性地實施懲罰,并不是所有錯誤都要實施懲罰,非常不良的行為才實施懲罰。二年級的小麗在公眾場合總會給教師添麻煩,集會時會在地上躺著,上課時也躲在臺下玩。班主任與小麗制定了行為治療和獎罰方案,并認真執(zhí)行。小麗能排在隊伍中完成升旗儀式,班主任就給她加10分。其實在升旗的過程中,小麗與旁邊的同學說悄悄話,但班主任沒有因此而扣她的分。因為班主任提醒自己,當下急需糾正的是小麗不能排整齊、坐端正的問題,所以暫且忽略她在升旗時與其他同學說悄悄話的不良行為,避免因為懲罰她說悄悄話而打擊了她堅持排整齊、坐端正的信心和毅力。
四、及時反饋原則
多動癥兒童在行為治療期間要及時給予反饋,反饋的時間、方式都要提前做好計劃。當教師或家長試圖糾正兒童的一種不良行為時,應該為此設(shè)計周長的計劃,不能因為工作繁忙而忽視孩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為實現(xiàn)及時反饋的目標,我們可以借助以下的辦法提醒:
第一,使用手機鬧鐘設(shè)定時間。小文在吃飯時經(jīng)常和別人說話,吃到一半就情不自禁地捧著碗坐到桌底下吃,而且邊吃邊與旁邊的貓玩,吃一頓飯要一個小時。他媽媽為了讓他改正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設(shè)計了一系列的糾正計劃,包括制定家庭餐桌規(guī)范,制定獎勵和懲罰的協(xié)議等。但發(fā)現(xiàn),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進餐到一半了才記得要提醒孩子,這時已經(jīng)遲了。這時的提醒已經(jīng)變成了嘮叨,而不是小文自覺遵守規(guī)矩的行為。于是,小文媽媽就用手機設(shè)定了三個鬧鐘,以提醒小文用好三餐,督促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小文媽媽有時會給予小文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提醒的動作,讓小文認真用餐。
第二,利用行為記錄表反饋。在改變兒童的不良行為的過程中,利用記錄表來及時反饋,直觀性強,孩子能及時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或是需要改進的問題。例如,小宇的課堂注意力差,每節(jié)課過了10分鐘就開始低頭玩抽屜里的東西。小宇自己也很討厭這種不良行為,但很多時候定下了計劃又不能執(zhí)行。教師幫他設(shè)計了一個課堂表現(xiàn)記錄表。課堂上,教師每隔十分鐘就會在小宇的記錄表上作一個符號,代表“集中注意力”和“分散注意力”的獎勵與懲罰。在小宇準備要分散注意力的時候,記錄表就起到了重要的提醒作用。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上還要不斷地給予小宇鼓勵,激勵他努力避免懲罰。
參考文獻
[1]吳端文.解放聰明的笨小孩[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4.
[2]蘇林雁.多動癥兒童的科學教養(yǎng)——寫給多動癥兒童的父母[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