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咪
摘要:我國目錄學素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折衷六藝,宣明大道”的社會功用,目錄學促進了中國學術的繁榮和進步。目錄學發(fā)展到今天離不開目錄學精神的指引。中國目錄學在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貫穿著自己的基本精神,目錄學所衍生出的目錄學精神對學術研究者有很好的借鑒和啟發(fā)意義。本文將在研究目錄學發(fā)展的基礎上,從目錄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和“折衷六藝,宣明大道”這兩個特點出發(fā),闡明目錄學精神是什么以及其對學術研究者的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目錄學;致用精神;社會教化;啟發(fā)意義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9)01-163-03
目錄學是研究目錄工作形成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即研究書目情報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是目錄工作實踐經(jīng)驗的理論概括和總結?!澳俊弊肿铋_始的含義是指篇目,即一書的篇或卷的名稱?!颁洝敝傅氖菙?,即對一書的內容、作家生平、書的得失、??背霭娼?jīng)過等寫成簡明扼要的文字。二者合起來謂之目錄。中國目錄學萌芽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目錄之學,由來尚矣,詩、書之序,即其萌芽?!薄澳夸洝币辉~則始于西漢,西漢時,劉向、劉歆父子編纂《別錄》《七略》等書,標志著古典目錄學正式誕生。以后歷代均有專著,南宋鄭樵有《通志·校讎略》,至清代,章學誠著成《校讎通義》,總結了目錄學的豐富經(jīng)驗。清乾隆時期是古典目錄學的鼎盛時期,目錄學被稱為顯學。反映我國古代著述的規(guī)模最大、最全的目錄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目錄學將博大的學術文化文獻化,使浩瀚的學術文獻系統(tǒng)化,并利用系統(tǒng)化文獻總結出文化的某些規(guī)律,引導歷代讀書人循流探源,進行各種學術研究和探討,從而有力地推動著古代學術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
目錄學促進了中國學術的繁榮和進步,目錄學精神指引著目錄學不斷向前發(fā)展,同時目錄學所衍生出的寶貴的目錄學精神對學術研究者有很好的借鑒和啟發(fā)意義。那么,目錄學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對學術研究者有何啟發(fā)意義呢?
一、學術致用精神——辨章學術??肩R源流
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校讎通義》中多次提到:“校讎之學,自劉氏父子,淵源流別,最為推見古人大體。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于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與此”。“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作為目錄學的重要職能,自清代章學誠第一次提出后,引起了廣泛贊同,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章”,古同“彰”,彰明的意思,同時,“章”還有條目的意思,“辨章學術”就是將千頭萬緒的各種學術條分縷析,辨別清楚:“鏡”即鑒照比較,“考鏡源流”就是撮取古今學術發(fā)展的史料,通過比較鑒別,溯其源流?!氨嬲聦W術,考鏡源流”的目錄學思想是章學誠在總結古典書目工作實踐和目錄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章學誠認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即分清學術源流,考究學術淵源。章學成運用學術分類和學術史的方法和知識,改進書目工作,提高目錄質量,以求使目錄學發(fā)揮“即類求書,因書就學”的作用,為學術研究者提供方便?!氨嬲聦W術,考鏡源流”理論確立了目錄學的文史性乃至哲學性。同時,傳統(tǒng)目錄學擔負了表述和組織文獻的職能,是人們整序各種現(xiàn)象和關系的手段之一,目錄學的致用性使得傳統(tǒng)目錄學獲得了類似哲學、科學、藝術和宗教的聲望。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是中國目錄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學術史的根本任務,也是讀書治學的必然要求。目錄學通過部次條別,推闡大義,使學者即類求書,因書究學。正如鄭樵所說“有專門之書,則有專門之學;有專門之學,則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學,學守其書,書守其類。人有存沒,而學不息;世有變故,而書不亡”??赸目錄學是指導讀書治學、輔助典籍利用的有力工具,早期目錄雖然在指導推薦利用圖書文獻方面并不突出,但隨著學術文化的發(fā)展,指導讀書治學成為書目的一項重要職能。清代王鳴盛說:“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彼磸蛷娬{了目錄學是讀書入門之學,目錄學對讀書治學的輔助功能,也是目錄學致用精神的體現(xiàn)。
“目錄學是致用之學,致用是目錄學的本質和生命線。不管是傳統(tǒng)目錄學的深厚積淀,還是現(xiàn)代目錄學的繼承應用,目錄學無處不在。傳統(tǒng)目錄學從“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到指導讀者治學,再到文獻的揭示、組織與利用,都與時代相融合”。傳統(tǒng)目錄學的基本功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從整理文獻到揭示文獻,從內容整序到治學門徑,其致用精神直到現(xiàn)在都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成為目錄學的精髓。
二、社會教化意識——折衷六藝。宣明大道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目錄學承載著社會教化與倫理道德?lián)敼δ埽糯鷷吭诮M織文獻、形成編排系統(tǒng)的同時,還努力揭示圖書的社會功能和現(xiàn)實意義,致力于完成對普遍性價值知識的總體勾勒,并提供一個基于文獻整理的文化秩序和人倫理想。
章學成認為,目錄學之要義在于“著錄部次,辨章流別,將以折衷六藝,宣明大道。”《隋書·經(jīng)籍志》認為“古者史官,既司典籍,蓋有目錄,以為綱紀?!辈⑦M一步指出“其舊錄所取,文義淺俗,無益教理者,并刪去之。其舊錄所遺,辭義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挹其風流體制,削其浮雜鄙俚,離其疏遠,合其近密,約文緒義,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條之下,以備《經(jīng)籍志》。雖未能研幾探頤,窮極幽隱,庶乎弘道設教,可以無遺闕焉。夫仁義禮智,所以治國也:方技數(shù)術,所以治身也:諸子為經(jīng)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為治之具也,故列之于此志云?!憋@然,在古人看來,目錄不僅是文獻之“綱紀”,更是人倫道德、政治教化之綱紀。清《文淵閣記》引用宋儒張載的話認為《四庫總目》應努力達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價值論高度。對此《四庫全書總目》說得更加明白:今所采錄,惟離經(jīng)畔道,顛倒是非者,掊擊必嚴。懷詐挾私,熒惑視聽者,屏斥必力。文獻著錄被當作打擊“離經(jīng)畔道顛倒是非”、“懷詐挾私熒感視聽”者的工具,其政治目的及功用不言而喻。
所以,傳統(tǒng)目錄學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文獻整序活動,更是一種“為治之具”。它力求通過文獻的部次與排列關系,來“寓褒貶,多甄別”,營造出特定的倫理氛圍。例如,傳統(tǒng)目錄學一貫將儒經(jīng)列為目錄的首位:諸子類中又以儒家為首,這就充分肯定了儒家文化在政治教化和人倫彝常中的特殊作用,從而對社會政教人倫起到一種凈化和升華的作用。再如傳統(tǒng)目錄學中的“經(jīng)、史、子、集”四分法,這種“尊經(jīng)、重史、輕子、鄙集”的分類態(tài)度與其說是一種文化學術策略,不如說是一種社會政治策略。這樣,目錄也成了“為治之具”,有利于統(tǒng)一思想,維護社會穩(wěn)定。
三、傳統(tǒng)目錄學精神對學術研究者的啟發(fā)意義
首先,學術研究者應有“學以致用,知行并行”精神?!澳夸泴W是致用之學,并不是說它沒有或不需要進行理論研究。恰恰相反,要堅持理論來源于實踐的觀點,善于從文獻整理、文獻檢索與目錄編纂的業(yè)務實踐中,總結出真知灼見,以便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敝焯炜≌J為目錄學作為致用之學,更要親身實踐、深入文獻,得出的結論和完成的著作才有效用與深度,目錄學才能成為人們熟悉與利用文獻的必備知識與有用之學。這也很好的啟示了我們學術研究者在學術研究中要“學以致用”。梁啟超曾給學術下這樣的定義“學也者,觀察事物而發(fā)明其真理者也:術也者,取所發(fā)明之真理而致諸用者也”?!氨嬲聦W術,考鏡源流”是觀察事物發(fā)明真理的過程,同時也是達到致用目的結果,學術研究者在做研究的時候應該秉持著“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嚴謹工作態(tài)度,以達到學術的致用性目的。
同時,讀書治學宜得法,得門而人事半功倍,否則,事倍功半。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說“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余嘉錫強調“目錄之學為讀書導引之資,凡承學之士,皆不可不涉其藩籬”。今天,讀書治學應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目錄學方法是讀書治學的必備方法之一,只有掌握目錄學的方法,才能從本質上揭示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掌握準確的數(shù)據(jù)和事例,使讀書治學建立在科學方法論的基礎上。
其次,學術研究者應有辨?zhèn)文芰ΑV夸泴W家余嘉錫在《目錄學發(fā)微》中,總結了目錄學在考辨古籍上的六種作用:一日以目錄著錄之有無,斷書之真?zhèn)?二日用目錄書考古書篇目之分合:三日以目錄書著錄之部次定古書之性質:四日因目錄訪求闕疑:五日以目錄考亡佚之書;六日以目錄書所載姓名卷數(shù)考古書之真?zhèn)巍F渲袃蓷l都提到了“斷書之真?zhèn)巍?,辨?zhèn)问菤v代目錄學工作的重中之重,目錄學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剔除“偽書”,避免學術研究者“誤入歧途”。康有為也曾說:人人皆當學經(jīng)學,而經(jīng)學之書汗牛充棟,有窮老涉學而不得其門者,則經(jīng)說亂之,偽文雜之。如泛海無舟,邈然望洋而嘆;如遇沙漠而無向導,悵悵然迷道而返,固也??涤袨樘岢隽藢W習經(jīng)學的重要性的同時,也在提醒學術工作者警惕“經(jīng)說亂之,偽文雜之”,避免“悵悵然迷道而返”。梁啟超也意識到了辨別偽書的重要性,曾編纂了《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教我們判斷偽書的方法。如今,文化紛繁復雜,各類文學作品、學術思想層出不窮,尤其是網(wǎng)絡的高速發(fā)展,信息非常繁雜,這就要求學術研究者擁有一雙“火眼金睛”,了解偽書相關知識。
最后,學術研究者做學術研究應有經(jīng)世致用思想。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內涵:《辭源》中對“經(jīng)世”的解釋為:治理世事;另外,對“經(jīng)濟”的解釋為:經(jīng)國濟民;“致用”為:盡其所用?!掇o?!返慕忉尀椋好髑逯H主張學問有益于國家的學術思潮。由此可以給經(jīng)世致用下一個定義:經(jīng)世致用就是關注社會現(xiàn)實,面對社會矛盾,并用所學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而傳統(tǒng)目錄學體系的建構正是以不同時期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權力權威及由此形成的約束力(如政治制度、法律政令等)為基礎,從而保證傳統(tǒng)目錄學體系能夠及時反映不同時期的政教意圖,為彼時的政權統(tǒng)治服務。而政治權力中的責任規(guī)范與道德要求,就決定了該時期的學術要予以表現(xiàn)。也就是說,以傳統(tǒng)目錄學為代表的學術思想,必然是某一特定時期政教思想的典型反映與有利補充。所以就要求知識分子和學術研究者思想要有經(jīng)世致用思想,講求功利、求實、務實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總之,傳統(tǒng)目錄學并沒有故步自封地局限在“術”的形而下層面,而是在書目工作的具體過程中,達成書目與社會人倫的有機融合。在這一意義上,學術研究者的工作如何與人文教化相聯(lián)系,以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參與推動社會和諧與進步,追求在職業(yè)之外擔當更多的社會道義,應成為學術研究者深刻反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