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鼎
摘? 要: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對《人生頌》進行對比賞析,希冀可以找出三種譯本各自的長處以及不足。本文中對原文以及譯文主要在節(jié)奏、結(jié)構(gòu)、意像三個角度進行賞析。除此以外,還運用了泰特勒翻譯三原則,分別對三種譯文在表達原詩內(nèi)涵、節(jié)奏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則對文學(xué)翻譯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希望通過運用泰特勒翻譯三原則對譯文進行分析,以期展示一種全新的詩歌翻譯賞析角度。
關(guān)鍵詞:對比賞析;《人生頌》;泰特勒三原則;詩歌翻譯賞析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1--02
1. 作者及原文寫作背景概述
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年生于美國緬因州,他是19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人生頌》作于1839年,當時詩人的第一任妻子因為流產(chǎn)而逝世,作者因此陷入無比的悲痛中。而后他開始追求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在追求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挫折?!度松灐吠瑫r也是第一首被翻譯成中文的英文詩歌。
2. 原文賞析
《人生頌》是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所著的一首非常著名的抒情詩。該詩的說話人主題是一位年輕人,闡述了以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樂觀態(tài)度對抗消極的虛無思想的人生哲理。全詩語言莊重、嚴肅而通俗,詩人從幾個角度,層層深入地揭示了人生的積極內(nèi)涵。本文將從詩歌結(jié)構(gòu)以及節(jié)奏韻律兩個方面對原詩進行賞析。
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全詩共9節(jié),結(jié)構(gòu)嚴謹,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說理和論述都非常有技巧。全詩共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包含了詩歌的第一到第三節(jié),闡述了詩人自己的人生觀,詩歌的第二層次包含了詩的第四到第六節(jié),承接前三節(jié)的內(nèi)容繼續(xù)闡述了人應(yīng)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這一層次包含了詩人積極的人身觀,他覺得人應(yīng)當珍惜生命,不斷進取,勇攀高峰,如“Be a hero in the strife”(做一個英勇善戰(zhàn)的英雄)和“Act, -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行動吧,就在活著的此刻行動?。?。第三層次包含了詩歌的第七到第八節(jié),闡述了詩人對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觀點,詩人將人生比作大海“Sailing o'er life solemn main,”(當他航行在生命莊嚴的海洋上)。通過將人生比喻成大海,詩人認為我們應(yīng)當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像大海一樣波瀾壯闊。詩歌的第四層次也就是詩歌最后一節(jié)。在這一節(jié)中,詩人發(fā)出了號召,倡議人們不要被眼前的挫折所阻礙,振作起來執(zhí)著追求自己的理想,如“Let us, then, be up and doing”(讓我們振作起來然后行動吧)和“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奮斗不止,收獲不停)
從節(jié)奏上來看,《人生頌》全文韻律優(yōu)美,非常有節(jié)奏感?!度松灐凡捎昧擞⒄Z詩歌中最常見的四行詩節(jié)的形式,押韻主要是抑揚格的四音部。詩歌的選詞也非常通俗易懂,采用了大量口語化的詞語使得全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押韻方面,本詩采用a,a-b,c-d-c-d,e-f-e-f這樣的隔行韻形式,而且腳韻還穿插了單韻和雙韻的變化,奇數(shù)行用雙韻,偶數(shù)行用單韻,如第一節(jié)中一、三行的“numbers”“slumbers”,二、四行的“dream”“seem”。雙韻幽婉明快,單韻則強勁有力,兩者的乏叉使用無疑進一步增強了該詩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除此以外,部分詩行還采用了頭韻的修辭形式。
3. 譯文對比賞析
此部分將對《人生頌》的三種譯本進行對比賞析,在分析的過程中主要運用了泰特勒翻譯三原則。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則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譯作應(yīng)完全復(fù)寫出原作的思想;(2)譯作的風(fēng)格和手法應(yīng)和原作屬于同一性質(zhì);(3)譯作應(yīng)具備原作所具有的通順?!碧┨乩罩赋觯@三項原則是好的翻譯所必備的條件,它們次序的排列是恰當?shù)?、自然的,是按重要順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要犧牲某一個原則就要注意到它們的次第和比較上的重要性,決不能顛倒主次,以犧牲思想內(nèi)容的忠實來求得譯文的優(yōu)美和流暢。
標題是詩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標題往往包含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信息。通過閱讀標題,讀者往往可以從標題中得到關(guān)于詩歌內(nèi)容的信息,標題還經(jīng)常會包含作者的感情。作為讀者閱讀詩歌第一個看到的部分,標題也是讀者鑒賞詩歌的鑰匙。從內(nèi)容上的翻譯來看,三位譯者對于這首詩歌的翻譯各有見解,在保持同原文在形式和內(nèi)涵上的表達上則各有長短。
例1. 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黃新渠譯:“萬物并非它們顯示的模樣”。此譯文基本在形式和內(nèi)涵上基本保持了與原文的一致,尤其是將原文的seem處理成顯示,譯文與原文處理成一樣的都使用了動詞。再結(jié)合本句翻譯在語序上也基本與原文保持一致,所以此句譯文基本上都滿足了泰特勒三原則的各項要求。本譯文的things譯為“肉體”,是屬于對原文狹義的,具體的理解。這種譯法也丟失了原文的部分含義,從這點來看,譯文不符合泰特勒翻譯三原則的第一條“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譯作應(yīng)完全復(fù)寫出原作的思想)
例2. Art is long, and Time is fleeting,
黃新渠譯:“藝術(shù)長久,韶光飛逝?!贝俗g文將art直接譯為“藝術(shù)”導(dǎo)致譯文讀起來非常使人困惑,似乎前后不搭邊。經(jīng)過查證,art不僅有“藝術(shù)”的含義,也包含了藝術(shù)作品,所以此處應(yīng)當指的是完成一件藝術(shù)作品需要很長時間,與后文的時光飛逝形成對比。此譯文雖然在形式上與原文基本對等,但未能完整傳達原文的內(nèi)涵,不符合泰特勒翻譯三原則的部分要求。
黃杲炘譯:“學(xué)藝費光陰,時日去匆忙?!贝俗g文將art譯為“學(xué)藝”,雖然表達出了原詩的內(nèi)涵,但是在用詞上做了從名詞到動詞的變化,所以與原文并不完全貼合。全句翻譯總體上沒有完全滿足泰特勒翻譯三原則的要求。由此來看,此譯文基本符合泰特勒翻譯三原則對于譯文在形式和內(nèi)涵上忠實于原文的要求。
例3. 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ing,
黃新渠譯:“永遠要有所作為,不斷追求?!贝俗g文表達出了原文的內(nèi)涵,但是在形式上與原文相差甚遠。原文的對仗非常工整,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但是譯文在翻譯時損失了原文對仗的形式,從此點來看,不符合泰特勒翻譯三原則的第二條以及第三條要求。
黃杲炘譯:“不斷去收獲,不斷去追求。”此譯文在形式上與原文基本保持了一致,對仗相對較為工整,但是將“achieving”譯為“收獲”似有不妥。原文的“achieving”是“去實現(xiàn),去努力以獲得成功”的意思,而直接譯為“收獲”似乎在邏輯上與原文不符合。此譯文很好的符合了泰特勒翻譯三原則對于譯文在形式和內(nèi)涵上忠于原文的要求。
參考文獻:
[1]Fraser Alexander; Alexander F. Tytler; Jeffrey F. Huntsman. 1978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何其莘,仲偉何等,《高級文學(xué)翻譯》,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