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聊齋志異》中形態(tài)各異、性格不同的女性都是可親可愛的,蒲松齡在塑造她們時,不僅顛覆了小說傳統(tǒng)上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也表現出他對封建社會思想的思考。
關鍵詞:《聊齋志異》;女性形象
作者簡介:李丹陽(1994-),女,山東省成武縣人,渤海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小說。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1-0-02
《聊齋志異》俗稱《鬼狐傳》,是由我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短篇小說,取材自民間,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誕生伊始就深受人們的關注。全書中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數量最多,也塑造了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通過花妖狐魅與人的戀愛,既表達了作者的愛情理想又表現了強烈的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
一、《聊齋志異》女性群像
(一)謹守封建禮教的賢德女性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盛行,注重倫理道德,對女性要求三從四德,所以出現了大批的賢婦,許多正史、野史中都有記錄,這些“賢婦”、“烈女”也成為后世女性學習的榜樣。但是由于后人在這些記載中看到了封建倫理對女性身心的禁錮與殘害,束縛了她們的人身自由,所以許多古代小說中,文人士子塑造了一批批反抗封建禮教追求人身自由的女性形象。而《聊齋志異》卻與眾不同,書中塑造了大批的賢妻良母,體現了對傳統(tǒng)的回歸。在以男權為主導的封建社會中,男尊女卑、三從四德是社會常態(tài),而女性對這種社會常態(tài)的恪守就體現在“賢”上,就是要自覺克制欲望。既有黃英這樣憑著自己的一技之長,種菊花,使自己和馬家都過上了富裕生活的女性;也有像《羅剎海市》中的龍女那樣,雖然身份高貴,卻也不能免俗,也要像尋常女子一樣事夫恭謹,為了讓夫婿盡孝,忍痛與丈夫分離,在婆婆死后,也為婆婆盡孝守孝的女性。
其中無論是丈夫與妻子、婆婆與媳婦還是正妻與小妾,都有森嚴的等級制度。賢德的女性,首先就要接受這種等級制度的要求,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地位,無論是為人妻、為人媳還是為人妾,都要以家庭為中心,為了家庭的興盛和睦犧牲自我。所以說這些“賢婦”實際上是男權社會意識的產物。蒲松齡也在《聊齋志異》中對這類女性有所褒獎,比如夫榮妻貴,子女孝順有出息等,這也能看出《聊齋》對傳統(tǒng)的回歸。
(二)占據家庭地位的悍妻妒婦
《聊齋志異》中的悍、妒婦形象都很具有生活氣息,是平凡的人,她們有的還有現實原型。這群悍、妒婦德言行都不符合傳統(tǒng)禮教要求中的婦女形象,她們會忤逆自己的丈夫,甚至是自己的父母。由于她們大都是嫡妻的身份,所以她們的主要針對對象都是婢妾,其次才是自己最親近的親人,如丈夫、公婆、繼子女等,而又因為她們的丈夫大多為讀書人,礙于讀書人的臉面,面對嫡妻的悍妒行為束手無策,都會選擇默默忍受或者遠走他鄉(xiāng)。這些故事中,總是在結尾時因為非人為的力量而使她們改變自己,或是恍然大悟、痛改前非,或是固執(zhí)己見、走向毀滅,而對自己的行為真心悔過的悍、妒婦基本上都能獲得家人的原諒,并在之后的人生中轉化為人人稱道的賢德婦人?!读凝S志異》中出現了大量的悍婦、妒婦的女性形象,如《珊瑚》中的沈氏、《邵九娘》中的金氏、《邵臨淄》中的李生妻、《恒娘》中的寶帶、《馬介甫》中的尹氏等等,還有一些配角的女性角色,都是悍婦、妒婦的典型代表。蒲松齡曾發(fā)出感嘆:“天下賢婦十之一,悍婦十之九”足可見這些有血有肉的悍妒婦是有現實原型的。
《聊齋志異》中悍妒類作品都有固定的模式,所有作惡的悍妒婦女都會受到懲罰,她們的結局要么是惡有惡報,被神道懲罰,要么現世報,吃盡苦頭,最后不是在小妾以德報怨的感化下就是礙于神力不得不屈服變成賢妻良母。如果還有不知悔改的,就會像《馬介甫》中的尹氏那樣死于懲罰之下。這類作品對悍妒的來源解釋成因果報應,所以因果報應也成了解決悍妒婦的有效手段。從中可以看出,解決悍妒問題,借助的是想象中的所謂神力,而不是靠男性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來解決悍妒婦問題,越發(fā)襯出男權的倒塌和男性的恐懼心理。
(三)愛憎分明俠骨柔腸的女性
《聊齋志異》中還有一類女性,她們愛憎分明,俠骨柔情,扶弱抑強,對自己有恩的會想方設法報恩,與自己有仇的也絕不放過。如《西湖主》中的王妃為了報答陳生的恩情,不僅用厚禮來對待他,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锻醭伞分械暮?,因為王成的還釵之德,幫助他解決經濟困難作為報答。這些女性,在面臨強權壓迫時,毫不畏懼,敢于反抗,積極尋找復仇的機會,在面臨負心薄情之人時,也能夠當機立斷,毫不拖泥帶水。
例如《俠女》中的俠女高超的武功,為父報仇的壯舉,都與傳統(tǒng)的俠義精神息息相關。而后又因為顧生家貧母弱,娶妻艱難,于是以身相許為顧家誕下一子,延續(xù)香火,最后卻功成身退,不知所蹤。在人們遭遇到不公平的對待,生活上的困苦的時候,總是渴望得到幫助,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在苦難面前顯得渺小而無助,這時就寄希望于俠士,希望他們能從天而降,為自己解決難題,俠客是就這樣在弱勢群體的想象中產生的。而在《聊齋志異》中這些不同于以往除暴安良的俠士的女性,就是在那些因為家貧而無力娶妻生子延續(xù)香火的貧士的想象中產生的,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俠客相比,她們更具有母性的光輝。
(四)才智兼?zhèn)涞闹亲R女性
《聊齋志異》中不僅有許多持家有方的賢良女子,還有許多兼具才能與智慧的女子。有一些女子很有文學才華,不僅能吟詩作對,還多才多藝,能與男子一起談詩論道,為他們紅袖添香,成為佳話美談。如擅長詩詞的公孫九娘、林四娘、和連瑣,還有善于彈琴的宦娘、良工和仙女十娘等等。還有一些女子的才華高于男子,如《顏氏》中的顏氏,因為丈夫屢次不中,于是女扮男裝代替丈夫去考試,最后卻高中了,令天下的大丈夫都感到羞恥。還有《嘉平公子》中的鬼女溫姬,因為仰慕嘉平公子的儀容風姿,所以以身相許,卻沒想到嘉平公子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溫姬羞于嘉平公子為自己的丈夫,于是在發(fā)出“有婿如此,不如為娼”的感嘆后就離開了。
難能可貴的是,不管是人間女子,還是花妖狐魅,她們的思想中都會有一些先進的觀點。她們對待生活總是有自己的見解,能夠在平常中抓住深刻的事物,這也使她們的見識要高于一般的男性。如《惠芳》中的馬媼,因為長期生活困苦,所以不相信會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于是對于惠芳莫名其妙的到來感到疑慮。《田七郎》中田七郎的母親,對“義”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同時看到了“義”也是不平等的。如果說馬媼和田七郎母親的觀點都是生活積累的經驗之談,那么一些年輕女性的見解就足以見得她們的聰慧。
二、《聊齋志異》女性形象的生成原因
眾所周知,《聊齋志異》是記述神像鬼怪和花妖狐魅的志怪小說,蒲松齡喜歡談狐說鬼,所以《聊齋志異》中寫的都是神仙鬼怪的怪異事件,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形態(tài)各異、各具風情的女性形象?!读凝S志異》創(chuàng)作于鄉(xiāng)野間,蒲松齡仕途坎坷,使他作為一名私塾先生十分了解下層女性生活的苦難,能夠真實客觀地展現這些女性的生活與精神。也正是由于他仕途不順的經歷,使他更加欣賞贊揚那些有能力、有才智的女性。盡管在以男權為主的封建社會,仍然會遇到一些阻礙,但這些區(qū)別于傳統(tǒng)女性的具有現實性、生活化、抗爭性的擁有獨立人格的女性更加具有人性光輝。中國古代文言小說中有各種類型的女性形象,而這些女性形象我們都可以在《聊齋志異》中看到,可見歷史文化對《聊齋志異》的影響很深?!读凝S志異》的創(chuàng)作不僅受到清初啟蒙思潮的影響,而且還融入了蒲松齡自己的愛恨悲喜,是時代與蒲松齡共同作用的結果。正是由于這歷史、文化、個人的原因,甚至還有宗教的影響,才造成了《聊齋志異》女性形象本身及其情愛觀的復雜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聊齋志異》中各類形態(tài)各異、性格不同的女性都是可親可愛的,蒲松齡在塑造她們時,不僅顛覆了小說傳統(tǒng)上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他對封建社會思想的思考。作者對筆下的這些女性形象不吝贊美之辭,既是他身上女性覺醒意識的浮光一現,也是社會思想發(fā)展的必然產物,這些女性看似超越了時代,實際上恰是時代的必然產物。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馬瑞芳.《狐鬼與人間 解讀奇書<聊齋志異>》[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3]周先慎.《明清小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