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榮
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yè)得到了快速發(fā)展,農作物栽培技術也相應得到了提升,在廣泛應用于研究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在這種情況下,應強化農作物的關鍵技術,提升農作物的經濟效益。文章首先闡述了作物選擇的方法,通過適期播種、合理栽培、田間管理等方式提升農作物栽培的整體效果,希望對提升農作物生產質量和效率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農作物;栽培技術;關鍵要素
前言
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農業(yè)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關系這國家安全和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對經濟的發(fā)展有積極作用。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常態(tài)化的發(fā)展階段,農業(yè)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加強農作物栽培技術關鍵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升農作物生產水平,進而對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有積極作用。鑒于此,要想促進我國農業(yè)水平的提高,增強我國農業(yè)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需要對農作物栽培技術中的關鍵要素進行充分地了解和掌握。筆者根據實際工作和學習經驗,對農作物栽培中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作物的選擇
1.1從光熱條件考慮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在溫度、光照、土壤、水平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區(qū)別,不同的區(qū)域在農作物選擇上差別較大。從光照影響來看,南方和北方在光照時間上差異較大,對農作物的成熟時間造成直接影響。一些對熱量要求較高的農作物適宜在南方生長,比如芒果、甘蔗、香蕉等,如果這些作物生長在北方,往往會產量低,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農作物栽培時品種的選擇要因地制宜,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地理條件的優(yōu)勢,實現(xiàn)農作物產量的最大化。
1.2從降水量考慮
從整體情況來看,我國東部和南方地區(qū)降水量較多,北方和西部地區(qū)降水量相對較少,在農作物的選擇時要充分考慮降水量的影響。比如水稻對水量要求較高,一般種植在東部和南方地區(qū);而哈密瓜、堅果類農作物對雨水要求較低,在西部地區(qū)種植更為適宜。而小麥、高粱、蘋果等耐旱作物往往在北方。在進行農作物栽培時要充分考慮降水量的特點,從而確保農作物栽培的合理性。
2 適期播種
每種農作物都有生長周期和最佳播種期,只有適時播種,才能確保農作物在適宜的養(yǎng)分、水分和溫度的條件下出苗,出苗后的農作物具有較強的抗寒、抗旱、抗蟲的能力,實現(xiàn)穩(wěn)產、高產的目標。我國農業(yè)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每種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最佳播種期已經被人們充分掌握。比如說,適宜冬季播種的農作物包括蕎麥、油菜、冬小麥等;適宜夏天播種的農作物有水稻、芹菜、黃瓜、西紅柿等。因此,農作物的播種要不違農時、適期播種,從而為農作物的豐收提供保障。
3 合理栽培
3.1 幼苗的培育
農作物幼苗栽培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播種前,栽培人員要根據自然條件和需求選擇適當?shù)钠贩N,確保農作物符合當?shù)胤N植的基本要求。同時,在種植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農作物對土壤類型的基本要求,根據農作物的實際需求進行施肥、澆水和管理等,為幼苗的正常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3.2 種植間隙的控制
為了使農作物對于養(yǎng)分的需求得到合理的保證,同時也為了使土地資源得到較好的利用,要對幼苗的種植間隙進行合理控制,使其緊密程度適中。要利用農作物對于養(yǎng)分的需求和生長差異,對其進行搭配種植。例如將玫瑰與葡萄進行搭配種植,由于玫瑰對疫病的抵抗力很低,所以,玫瑰對植物間的疫病傳播或對蟲害的敏感度高于葡萄,可以利用玫瑰這一特點,合理安排葡萄的種植。這樣不僅可以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還可以促進農作物較好地生長。
3.3 合理嫁接
在農作物栽培技術中,嫁接作為重要的人工營養(yǎng)繁殖方法,通過將一種作物的枝芽轉移到另一種作物上,兩者共同形成一個新的植株體,繼承兩種作物的優(yōu)勢,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提升有積極作用。在實際情況下,嫁接之后的農作物往往能提升口感,有利于農作物栽培技術的順利發(fā)展。
4 田間管理
在對農作物進行田間管理的過程中,包含著比較多的內容,例如,作物播種之后的鎮(zhèn)壓與耙地、中耕除草、培土施肥與防治病蟲害等。以下主要對中耕除草、施肥以及去除蟲害這三大方面對農作物田間管理中的關鍵要素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4.1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就是在農作物生長的過程中,按照種植作物的行列,對其進行的耕作作業(yè)。中耕除草對于農作物的生長意義重大,其不僅能夠疏松土壤,提高土壤溫度,使土壤具備更好的通氣性,而且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土壤內微生物的活動,對于土壤內養(yǎng)分的增加十分有利;同時,中耕除草還能夠對土壤中的水分進行一定的調節(jié),在比較干旱的情況下,能夠改善土壤板結的問題,使得毛管空隙得以切斷,這對于水分蒸發(fā)的減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水分過多的情況下,中耕除草能夠使土壤水分蒸發(fā)的速度得以加快。除此之外,中耕除草對于除掉田間的雜草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早鏟趟,多鏟趟,這也是廣大農民總結出的農田除草經驗。
4.2 施肥
對農作物進行培土施肥,能夠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yǎng)分,促使其產量與質量的提高。而肥料的效果不僅僅是與肥料的質量有關,而且施肥的方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其效果產生影響。因此,在對農作物進行施肥的過程中,要以不同的土壤為依據,并且結合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按照一定的比例對氮、磷、鉀、微量元素和細菌肥料進行合理的施用,從而使不同的農作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于養(yǎng)分的需求得以滿足,并且實現(xiàn)高產高質的農作物生產目標。除此之外,在施用肥料的過程中,還需要選擇合理的施肥方法,從而使農作物能夠有效且及時地對養(yǎng)料進行吸收,使肥料增產的效果得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4.3 消除蟲害
農作物在生長的各個階段都會有一定的蟲害現(xiàn)象出現(xiàn),而在對農作物的蟲害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必須要以農作物蟲害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去除蟲害,從而防止對農作物的質量及產量產生不良的影響,進而保證農作物的健康成長,這同樣也是農作物栽培技術中需要重點掌握的技術之一。
4.4 提高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
在現(xiàn)階段的工作當中,農作物栽培技術的確表現(xiàn)出多元化特點,針對各項工作的應對也在積極地采用合理手段來完成。可是,任何一項技術的操作,如果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表現(xiàn)不足,那么最終的技術應用成果并沒有辦法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為此,有必要在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日后應用上,充分提升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一方面,農作物栽培技術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yè)素質,可以滿足作物栽培和管理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技術人員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指導上,要強化實踐操作,深入到田間管理、移栽管理上,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為農作物的增產、提升品質提供保障。不僅如此,技術人員要注重農作物日常管理,比如應對病蟲害、惡劣天氣等,確保農作物正常生長需求,實現(xiàn)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雙重提高。
結語
總而言之,農作物栽培技術對于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有積極作用,要掌握農作物栽培種的關鍵因素,采用合理的栽培方法,為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避免農作物價格變化過大帶來一系列的民生問題,實現(xiàn)農作物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秀東,林玉娟,王海云.農作物高產及常見栽培技術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2012,(12).
[2]張立彬,王春香.玉米苗期主要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yè)與技術,2014(12):125
[3]李春梅,張建國.淺談農作物栽培技術中的關鍵要素[J].農業(yè)與技術,2014(1):108.
[4]馬艷紅.探析農作物栽培技術中的關鍵要素[J].種子科技,2016,(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