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標
茶賦是賦體作品和茶文化的融合,通過對茶賦中蘊含的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的探究,我們對茶賦中的文化內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內涵,以及文化內蘊中的審美取向的體現(xiàn)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茶賦中的行為文化體現(xiàn)出中國茶文化以禮為美,以及注重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審美取向。茶賦中的精神文化體現(xiàn)出中國茶道和諧自然、茶禪一味、天人合一的充滿智慧的審美精神意趣。在新時代,為了進一步提高文化自信,學習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深入挖掘文學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并將這些文化加以傳播,讓國人乃至世界友人更加體味到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源遠流長,同時也使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的深厚文化內涵能夠被廣泛理解、接受和研究。
中國為茶葉的故里,不僅因為茶葉發(fā)現(xiàn)于中國,而且茶用作飲品的風尚也發(fā)端于中國。陸羽的《茶經》中提到:“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周魯公?!睋耍璞挥米黠嬈酚谶h古神農時代就開始了。
我國是注重禮節(jié)的國家,用茶款待客人的禮節(jié)非常重要。以茶待客之禮至少在魏晉南北朝時已經出現(xiàn)。在何法盛的《晉中興書》中,謝安去陸納家做客,陸納“所設唯茶果而已”。三國時候,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特別喜歡喝酒。大多數(shù)宴會上,下臣必須陪皇帝大量飲酒。韋曜作為肱骨之臣,酒量較小?;实蹖λ远Y相待,暗地告訴他可以茶代酒。這兩個歷史事件可見于吳淑《茶賦》:“吳主之憂韋曜,初沐殊恩。陸納之待謝安,誠彰儉德?!?/p>
西晉杜育《賦》云:“酌之以匏,取式公劉”,說的是喝茶時仿照《詩經·大雅·公劉》中提到的喝酒方式,仿照先祖周部族公劉所飲酒的方式飲茶,這說明兩晉時期在飲茶方面已經形成了“以茶為禮”的風俗。
黃庭堅《煎茶賦》中寫到:“賓主欲眠而同味,水茗相投而不渾”,這是說賓客和主人昏昏欲睡,一起煎茶的情形。這個過程的原則是“少則美,多則惡”,這種做法既增添了香味,又厚待了客人,兩全其美?!百e至則煎,去則就榻”,即賓客到來就煎茶款待,賓客離開就回屋休息,這些都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客來敬茶的禮節(jié),同時也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以禮為美的審美取向。
茶俗是指與茶相關的民間風俗習慣,茶賦中蘊含的茶文化風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其中茶賦中最能體現(xiàn)的風俗習慣是以茶為祭的風俗。關于以茶為祭的風俗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以茶祭祀祖先的風俗。歷史上關于以茶為祭的風俗的最早記載,出自魏晉南北朝時期齊武帝蕭頤的遺詔。其在遺詔中提到不要用牲畜祭奠他,只置放茶和水果即可。顧況在《茶賦》中提到“夢里還錢,懷中贈袖”,以及吳淑《茶賦》中的“或言詩為報,或以錢見遺”提到的典故其實同屬一個,其出自《太平廣記》,大意是一母親喜喝茶,家中有個古冢,每次飲茶之前給古冢以茶祭祀,后母親收到古冢報答的巨額財產?!安枋ァ痹凇恫杞洝分幸蔡岬搅舜说涔?,普通百姓“無茶不祭”的風俗,是民眾懂禮會有好報的虔誠心愿的體現(xiàn)。
其次,以茶祭拜佛祖的風俗也因茶在祭祀中的實用性而變得越來越普遍。譬如顧況在《茶賦》中寫道:“杏樹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辈杓兰橙×朔鸺业囊蚬喕氐乃枷耄l(fā)展出一套祭奠佛祖的程式。唐代,以茶為祭被規(guī)定為“清規(guī)戒律”,在古剎禪林中奉行,并發(fā)展出一系列茶禮規(guī)矩。王敷的《茶酒論》:“名僧大德,幽隱禪林。飲之語話,能去昏沉”即是對此的真實反映。時至今日,許多地方的佛教信徒用茶去祭拜佛祖菩薩,祈盼庇護,避災祈福。
還有,民間的茶葉經銷商供奉“茶圣”陸羽的風俗也頗有特色。我國民間各行各業(yè)都供奉自己的祖師爺,茶葉經銷商也將陸羽之像放在茶灶之間祭拜。全望祖的《十二雷茶灶賦》中就提到了作者在制作茶灶之后,企盼茶圣庇護:“蓋飽饜而有余,乃有茶仙經營茶灶”。盛產茶葉的南方到了現(xiàn)代仍然有許多地方保持著用茶祭祀的傳統(tǒng)。這體現(xiàn)出中國茶文化注重實用性的審美取向。
茶藝是一種充滿藝術氣息和實用價值的文化。茶藝是制茶、烹茶、品茶過程中的藝術。茶藝體現(xiàn)了茶輕靈、雅致、純凈的品質以及茶的藝術魅力,具有濃厚的中華文化特色。
黃庭堅的《煎茶賦》在開篇以宏大的氣勢、爽朗清淡的筆觸對品茶的意境作了簡要勾勒:“洶洶乎如澗松之發(fā)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此句記敘出在烹茶過程中,茶水煮沸時翻滾的聲音猶如山澗中松林在風中涌動的聲音,由茶水升騰起來的熱氣就像春日晴空中漂浮的白云。而顧況的《茶賦》提到的“輕煙細沫靄然浮,爽氣淡云風雨秋”與此句頗異曲同工,將茶水細沫漂浮,輕煙飄散的情狀比作風輕云淡的秋日,意境十分美好。
其后,黃庭堅對煮茶過程中擇水的標準作了詳盡的描述:“建溪如割,雙井如撻”。紀昀的《荷露烹茶賦》中也提到:“則有活水初煎,瑞云初試”。這兩句話點明了煮茶最好使用活水。紀曉嵐還敘述了煮茶用水的講究:“夫井華朝汲,即有前聞。雪液冬前,亦傳往古。茲茗碗之閑供,獨蓮塘之是取?!闭f明煮茶用水較好的有:早晨的井水、冬初的雪水以及蓮葉上的露水。黃庭堅還將自己的養(yǎng)生之道寫入《煎茶賦》中:“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堊。去而用鹽,去橘而用姜。不奪茗味”這是說作者喜歡在茶中添加輔料,認為可以稍添入一點鹽、姜等。后文中又提到使用胡桃、鴨腳等八樣輔料,都對身體有益,擇其中的一兩種適量添加,可更加發(fā)揮茶的功效?!都宀栀x》從側面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飲茶有調飲的方式。反映了我國古代茶藝在注重實用性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的文化審美取向。
此外,茶湯晶瑩剔透,色澤清雅,深受古代文人墨客喜愛,自然也常被描寫到茶賦中。如杜育的《賦》:“煥如積雪,曄若春敷”。紀曉嵐《荷露烹茶賦》:“素濤乍瀉,宛然白乳之凝花。綠腳輕垂,猶似清錢之滴翠”。這里均提到茶色白猶落雪,亮若春光,可見對白色茶湯的喜愛之情。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也提到了茶色優(yōu)劣的鑒別標準是崇尚白色。又如吳淑《茶賦》:“云垂綠腳,香浮碧乳”這里提到的茶湯顏色是綠色,說明有些文人對綠色茶湯也是情有獨鐘。這同樣體現(xiàn)了茶文化中注重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審美取向。(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