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1976年5月出版的一部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品。本書講述了三毛與丈夫荷西在晝夜溫差巨大、物資匱乏、文明落后的撒哈拉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艱難卻又有趣的生活故事。在書中,撒哈拉沙漠除了“大漠孤煙直”的雄奇瑰麗,更多的是生活的貧乏和無奈:被我們看作平常的淡水、蔬菜、水果,在這里都是稀缺物品;生活在這里的撒哈拉威人貧窮、骯臟、迷信、愚昧、落后并且野蠻。三毛這個看似平凡、柔弱無依的女子,在這里卻如魚得水,既收獲了幸福美滿的愛情、溫暖如春的友情,又活出了生命的精彩!她把荒涼貧瘠的撒哈拉沙漠變成了心中的天堂。
本書不僅有三毛與荷西浪漫感人的愛情故事,有三毛與啞奴之間跨越階級人種的溫暖友情,還有三毛與巴西里、沙伊達之間心靈相通的摯交情誼。在很多人的眼中,三毛是叛逆的、喜歡流浪的。然而,三毛并不是天生的叛逆者,是扭曲的童年讓她缺乏安全感;三毛也不是真的喜歡流浪,尋找安定才是她流浪的真正目的!與荷西婚后的那段時間可以說是她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光,在撒哈拉沙漠定居的日子也是她人生中最安定的一段日子。
在《結婚記》一章中,一個倉促的充滿戲劇性的結婚儀式、一份慘白的駱駝頭骨的結婚禮物,使三毛忘記了自己灰暗的少女時期和多舛的青年時期,她在這異國他鄉(xiāng)的撒哈拉沙漠開啟了與荷西幸福美滿婚姻的大門。三毛在給父母的信里寫道:“荷西什么都沒有,但我信任他……”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當三毛執(zhí)意要前往心向往之的撒哈拉沙漠時,荷西不阻止、不拖累,只是在沙漠的磷礦公司找了工作,默默收拾行李比三毛先到了非洲,因為“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也許是瘋狂的事情,但在荷西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正是由于這種理所當然,他們的沙漠生活才充滿了浪漫與幸福。
在《沙漠中的飯店》一章中,三毛克服沙漠物資貧乏的困難,利用父母郵寄來的物品做出了各種美味的中國菜。她告訴荷西,中國的粉絲叫作“雨”;卷壽司的海苔是“藍色復寫紙”;她用“小黃瓜炒冬菇”瞞天過海地接待了要求吃“冬筍炒香菇”的荷西的上司。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成了他們沙漠生活中的快樂源泉。
在《白手成家》一章中,初到撒哈拉沙漠,面對物質生活的匱乏時,三毛不得不感慨:“撒哈拉沙漠是這么的美麗,而這兒的生活卻是要付出無比的毅力來使自己適應下去??!”他們用撿來的棺材板制作家具,用在垃圾場撿來的輪胎制作坐墊,古色古香的書架、色彩明艷的自制沙發(fā)、充滿野性的駱駝頭骨的擺件……靠著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通過兩個人不屑的努力,他們在落后的撒哈拉威人居住區(qū)裝飾出一座別致的充滿生活情趣的最美“沙漠家庭”,引來了無數人的羨慕。
在《啞奴》一章中,那個窮得連身體都不屬于自己的黑人奴隸卻是沙漠里唯一懂得回報三毛慷慨給予的人。這位啞奴有著驚人的智慧和對妻兒濃濃的愛意,然而他卻無法擺脫悲慘命運的束縛。當他因卓越的手藝被主人賣去他鄉(xiāng)而被迫與家人分離時,三毛也只能看著他的身影漸漸消失在夕陽里!如果說啞奴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無法放下的牽掛,那么《哭泣的駱駝》中的巴西里與沙伊達則應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認識的心靈相通的摯交好友。就如不能與啞奴的命運抗衡一樣,面對撒哈拉威人內部因民族獨立而導致的悲劇,三毛同樣束手無策。撒哈拉威人的靈魂——游擊隊領袖巴西里逃不脫被族人殺害的命運,手無寸鐵卻始終深愛著自己的祖國的美麗的沙伊達也未能幸免于難!三毛用悲愴的筆調為我們描述了奧菲魯阿與沙伊達慘遭同族殺戮時駱駝的悲鳴聲——撕心裂肺,在沙漠里回蕩,好似撒哈拉倔強的吶喊!
三毛說過:“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睂@個一心汲遠的倔強女子而言,荷西是她的今生與來世,是她所有的前因與后果,除了他,她不知道還能情歸何處;除了他,她不知道還能心系何人。他們的愛情在撒哈拉沙漠留下了永久的烙印,他們把撒哈拉沙漠的日子活出了天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