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昱
摘 要:文章旨在研究“中國”一詞的最早出處,總結(jié)匯總迄今出土的青銅器的銘文和流傳至今重要文獻中的所有“中國”詞組使用。通過對其含義的分類歸納,系統(tǒng)分析周朝時“中國”一詞用法含義的演變。
關(guān)鍵詞:中國;周朝;涵義
戊戌仲夏,走進位于陜西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看到聞名于世的鎮(zhèn)院之“國寶”——“何尊”,其銘文中“中國”兩個大篆字體雋美,使筆者對周文化驚詫不已,激發(fā)起研究探尋“中國”兩字最早出處、含義和用法的強烈興趣。
一、“何尊”銘文“中國”兩個大篆字體之美
1963年在陜西寶雞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何尊”(圖1),在一定程度上因為其銘文中最早出現(xiàn)“中國”一詞,而在所有那個時期的青銅器中脫穎而出,呈現(xiàn)出極為重要的文化歷史內(nèi)涵,也成為中國文明之瑰寶、“國寶”。
西周是青銅器發(fā)展最興盛時期,書法成就最高者首推《何尊銘》(圖2)。銘文原句是:“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復(fù)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于公氏,有勛于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xùn)我不敏。王咸誥。雍州何賜貝卅朋,用作口(周)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在《何尊銘》之中出現(xiàn)的“中國”一詞,也是這一詞組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出處,這兩個大篆字體是象形文字,故可從其寫法、構(gòu)成上窺見其含義。
“中”字形狀如同飄揚的旗幟(圖3),從商代開始,便有樹立旗幟以召集士眾,使士眾圍繞聽命的習慣和傳統(tǒng),因此“中”的含義引申為“中央”,并存尊貴和重要的意味。
“國”字,在西周早期寫法見圖4,沒有外框,表示由士兵和護城河守衛(wèi)的城。到了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弱不斷,分裂成一眾諸侯國,各國開始有了疆域劃分、城墻守衛(wèi),因而字中加了外框(圖5)?!皣弊质穷I(lǐng)土、疆域的代稱。
二、“中國”一詞在周朝青銅器銘文中的含義與用法
“中國”,現(xiàn)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集合了地域、政治、文化等多重含義,固定的國家名稱。這一詞的使用在周朝時并非像現(xiàn)在這般莊嚴,但“何尊”青銅器上簡約銘文,記載了成王對宗族小子何的訓(xùn)誥,也隱隱體現(xiàn)了當時年輕氣盛的周成王對自己的國都和國家的驕傲?!坝嗥湔澲袊云潄V民”,翻譯成:我入住到天下的中心,由此統(tǒng)治民眾。這是迄今發(fā)掘和發(fā)現(xiàn)的所有文字記載中,“中國”作為詞組的首次登場使用,在這里是“天下中心”的意思。
為什么周成王說他居住在天下的中心?有關(guān)此,有一個小傳說:相傳約3000年前,周公(即周成王的叔叔)在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于周圍景物均無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而成王五年時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即今洛陽),洛邑與陽城緊鄰,便稱為“中國”。這里“中國”指當時的都城——天下的中心,同時也泛指周朝整片疆土。
三、“中國”一詞在周朝重要
文獻中的使用和含義系統(tǒng)分析
經(jīng)查找、匯總和系統(tǒng)分析,在周朝重要典籍中,“中國”作為詞組使用超過98次,包括西周的《周易》、《周禮》、《詩經(jīng)》(部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論語》、《孟子》、《孝經(jīng)》、《禮記》、《詩經(jīng)》(部分)、《尚書》、《儀禮》、《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國語》、《戰(zhàn)國策》、《荀子》、《老子》、《墨子》、《莊子》、《韓非子》、《尹文子》、《慎子》、《商君書》、《司馬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六韜》、《晏子春秋》、《管子》、《呂氏春秋》、《楚辭》(屈原、宋玉創(chuàng)作部分)等。
(一)西周時期
西周時,“中國”一詞在《周禮》中出現(xiàn)一次,《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七次,《荀子》中出現(xiàn)一次。《詩經(jīng)》中收錄的是先秦時期的詩歌,而其中出現(xiàn)“中國”一詞的大雅部分,應(yīng)當是作于西周初年?!盾髯印肥菓?zhàn)國時期的作品,但因其中出現(xiàn)“中國”一詞的句子是引用自《詩經(jīng)》,因而也算作西周時期部分。
此時期,“中國”一詞主要是指當時王朝的京畿或者直接統(tǒng)治的國度,翻譯為:全國、天下、故里。例如《詩經(jīng)·大雅·蕩之什·蕩》中的一句詩,“女炰烋于中國,斂怨以為德”,便是寫周文王感嘆商末的王善惡不辨,殘暴治國,此處“中國”是指商王朝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譯為“天下”。
同時,這一詞又指當時王朝中的人民?!对娊?jīng)·大雅·蕩之什·桑柔》:“哀恫中國,具贅卒荒?!贝笠馐牵喊次覀儑腥?,災(zāi)禍不斷田盡荒。
(二)東周時期
東周時,“中國”一詞主要有五種意思。
1.指中原地區(qū)
例如《谷梁傳·哀公四年》中出現(xiàn)“中國”一詞的句子,“《春秋》有三盜:微殺大夫謂之盜,非所取而取之謂之盜,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譯為:春秋經(jīng)記有三種盜,小民殺大夫叫盜,不該取得的硬要取得叫盜,用夷狄人的手段不遵從中原正道偷得名利的叫盜。此處“中國”指中原地區(qū)。
2.指中原諸侯國
這是“中國”的一個很常見的意思。例如《公羊傳·哀公十三年》中“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
3.指中原諸侯
《谷梁傳》中有兩句話是這個意思,分別是:《谷梁傳·宣公十一年》“不使夷狄為中國也”;《谷梁傳·襄公七年》“鄭伯將會中國,其臣欲從楚,不勝,其臣弒而死”。
4.指中原各國的習慣(事情)
《公羊傳》中有兩句中的“中國”是這個意思。一是《春秋公羊傳·昭公元年》中“地物從中國,邑人名從主人”,譯為中原各國的習慣;二是《公羊傳·定公四年》中“夷狄也,而憂中國。其憂中國奈何?”譯為“中原各國的事情”。
5.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中原聚居區(qū)
如《孟子·萬章上》中:“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弊g為:這樣,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爸袊痹诖颂幾g為“帝都”,指舜時期時的都城。
6.當時一些國家的自指
(1)齊國?!睹献印す珜O丑下》:“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yǎng)弟子以萬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此處“中國”譯為“在都城中”,聯(lián)系上下文中看,自然指的是齊國。
(2)魯國?!豆攘簜鳌ふ压辍分?,“中國不存公”?!爸袊弊g為“國中”,指魯國。
(3)蔡國?!豆攘簜鳌ざü哪辍罚骸皡切胖袊烈牡?,吳進矣”“其信中國而攘夷狄奈何?”。 這兩處“中國”均譯為“蔡國”。
(4)越國?!秶Z·吳語》中,“夫吳之邊鄙遠者,罷而未至,吳王將恥不戰(zhàn),必不須至之會也,而以中國之師與我戰(zhàn)”。 此處“中國”譯為“國都”,指越國。
(5)特指韓國和魏國?!稇?zhàn)國策·秦策三》第九章中“王若欲霸,必親中國而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稇?zhàn)國策·秦策四》第九章中“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獨攻,王破楚于以肥韓、魏于中國而勁齊”。這兩處“中國”均譯為“韓國和魏國”。
(6)特指趙國、魏國、韓國?!秴亲印分小叭龝x者,中國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戰(zhàn),習于兵,輕其將,薄其祿,士無死志,故治而不用”?!爸袊币辉~指“趙國、魏國、韓國”,在此處與“三晉”同意。
(三)統(tǒng)計分析時發(fā)現(xiàn)的特殊現(xiàn)象
第一,中原與夷狄相對。統(tǒng)計句子時,發(fā)現(xiàn)“中國”一詞常與“夷狄”“蠻夷”等同時出現(xiàn),并且基本上是相互對立的。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周時中原地區(qū)的人民大約都是古時華夏族的后裔,而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區(qū)的華夏兒女為了區(qū)別外族人,便分出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由此可見“中國”一詞中蘊含了傳統(tǒng)、正統(tǒng)的含義。
第二,越國包含或是不包含在“中國”之中。
第三,《谷梁傳》中,“中國”一詞,出現(xiàn)將近40次,在《公羊傳》和《戰(zhàn)國策》中出現(xiàn)10次以上,而在其他典籍中均出現(xiàn)不到10次,甚至不到5次。
總之,“中國”一詞最早出自周朝,當時的用法、含義多種多樣,主要是指軍事、疆域含義,也有一定的尊貴、傳統(tǒng)的含義包含其中,但沒有政治、主權(quán)等含義,并非一個具有特定意味的重要詞匯,與當前特指基本不同。世界只有一個“中國”,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