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成梅?張曄
奮斗精神一直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面對和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武器和法寶。然而,當前,高中生中間那種“間歇性地躊躇滿志,持續(xù)性地意志消沉”的大有人在。這種人群“時常立志干番大事業(yè),但沒有堅持”,這就是典型的奮斗精神不足的表現。究其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理解上的偏差。高中學生片面地把艱苦奮斗精神理解為勤儉節(jié)約和吃苦耐勞,他們普遍認為艱苦奮斗精神只有在十分艱苦的環(huán)境下才需要。第二,家庭教育的忽視。這一代的家長普遍更重視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幾乎包辦了孩子學習以外的一切事情。第三,社會因素的存在。隨著物質的富足,鋪張浪費、比排場、比闊氣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很多人丟掉了奮斗精神,形成了與之相反的不良風氣。如此這般,奮斗精神從何而來?近年來,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從學科實踐活動、學生志愿服務等方面,培育學生的奮斗精神。
一、注重學科實踐,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學科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對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至關重要。學校在積極開展“教研組學科建設”的進程中,注重學科教育內涵的挖掘,開發(fā)社會教育資源,走出教室、走入社會親身體驗,尋找學科知識與學生發(fā)展的契合點,力求將學生置身于社會情境中,體驗、感悟社會發(fā)展與自身的關系。例如,思想政治學科開展的走進社區(qū)活動,參與社區(qū)的調研與服務工作、模擬招聘活動使學生懂得自我分析與定位,走進企業(yè)活動讓學生對企業(yè)的管理運行更加了解;物理學科開展的走進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活動,讓學生探究物理的奧秘;通用技術學科舉辦的動手動腦比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心理學科開展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得到快樂、健康的體驗。這一系列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
通過學科活動,讓學生們從中學會了合作與交流、比較與辨析、總結與反思、自信與分享,做到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進而培育具有新時代內涵的奮斗精神。
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承擔社會責任
學校團委為學生走進社會、服務社會搭建了廣闊平臺,從學校志愿服務到社會志愿服務,使得學生的學習生活處處可勞動、時時有體驗。
第一,從學校志愿服務來說,我們組織學生維護好校園秩序,比如,通過校園食堂“小紅帽”讓學生參與食堂的管理與服務,通過勞動維護良好的就餐環(huán)境以及通過校園值周讓同學們保持校園環(huán)境清潔。同時,學校把各公共區(qū)域、公共教室、教師辦公室劃分為32個校內志愿服務基地,各班負責一至兩處基地,由各班愛心社與基地負責老師簽訂服務協(xié)議,一周固定時間服務一到兩次,各志愿服務基地負責老師對班級志愿活動質量和效果進行評價。學校志愿者聯(lián)合會每年堅持開展“地球日宣傳”“志愿者日宣傳”“文明交通”“學雷鋒活動月”“關注弱勢群體”“關愛農民工子女”“倡導低碳環(huán)保”“慈善募捐”“愛心義賣”“愛心助老助殘”以及優(yōu)秀志愿者表彰等一系列校內特色活動。
第二,從社會志愿服務來說,我們組織學生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東大橋路口愛心粥活動,學生通過勞動溫暖了匆匆路人;橙房子志愿服務,學生通過勞動為路人排憂解難;愛心義賣活動,學生通過勞動為希望小學的建設添磚加瓦;敬老院志愿服務,學生通過勞動為孤寡老人送溫暖,明確了社會責任與擔當;學生自發(fā)組織撿拾白色垃圾活動,學生通過實際行動保護綠水青山;鯊魚保護志愿服務,學生通過勞動呼吁保護動物;團結湖公益晨讀活動,學生們帶領老人誦讀傳統(tǒng)美文名著;農民工子女慰問活動,讓農民工子女感受到社會關懷;新困境兒童關懷活動,學生通過推廣宣傳向社會發(fā)放資料,呼吁關注留守兒童;圖書館志愿服務,學生通過整理圖書為閱讀者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閱讀環(huán)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怎樣培養(yǎng)人”的道路問題提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六個方面下功夫,并且強調:“要在培養(yǎng)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tài)、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迸囵B(yǎng)奮斗精神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題中應有之義。
【牟成梅,北京市陳經綸中學高中校區(qū)校長;張曄,北京市陳經綸中學高中校區(qū)德育校長助理】
責任編輯︱孫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