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文佳
榮寶齋是一個美術館、一個藝術博物館,更是一處文化圣地。這家歷經(jīng)三個世紀的老店對于國家來說,是一個榮辱興衰的歷史縮影,對于某些個人而言,是他們?nèi)松幸欢尾豢赡绲膶氋F回憶。鄭茂達先生,便是對榮寶齋深懷感情的其中一位學者。他認為:榮寶齋的資料如此豐富、如此珍貴,而現(xiàn)存關于榮寶齋歷史的文字記載太少了,應該有人及早地整理出來,呈現(xiàn)給世界,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瑰寶的光輝永放光芒。他在資料室里一扎就是30多年。他對榮寶齋的一筆一墨、一紙一硯都懷有深厚的感情。不管外面世界多么精彩,多么吸引人,他始終孜孜不倦地埋頭在浩瀚的資料庫中,把榮寶齋那些不被人知曉的崢嶸歷史和文化瑰寶一字一句地整理出來,成就了這部《百年榮寶齋記憶》。
至今記得鄭茂達提著幾十摞手寫書稿往返出版社的情景,每一次的行程都是步行、公交、地鐵輪番折騰的四個多小時,當鄭先生放下書稿,抽出眼鏡的一刻,手已經(jīng)不聽使喚地顫顫巍巍了。在這近20萬字厚厚的手寫書稿里,有些紙張甚至有些發(fā)黃、殘破了,但是都被整整齊齊裝訂好,并且每一篇都已逐字逐句更正修訂。這些文字記錄了鄭茂達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撰寫、發(fā)表的關于榮寶齋的點點滴滴,每張紙上都浸潤著一份學者的執(zhí)著,寄托著一份視榮寶齋為家的深情。內(nèi)容有對榮寶齋歷史的澄清,其中一個是榮寶齋與松竹齋之間的關系,以往資料說榮寶齋在松竹齋倒閉后才建立的。鄭茂達先生在此特別加以說明:過去相傳是松竹齋倒閉了,然后才有榮寶齋。事實上,不是這樣,而是榮寶齋與松竹齋是有段并立存在的時間。有對世紀之交榮寶齋經(jīng)營策略的梳理,比如榮寶齋為什么在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能夠生存、發(fā)展,其主要原因是,榮寶齋有自己一套經(jīng)營管理規(guī)章制度和辦法。還有更多的是珍藏于榮寶齋的軼事和趣聞,而圍繞這些奇聞趣事的則是無數(shù)和榮寶齋相關的人和他們的事跡。有肩負重任的榮寶齋管理者和領軍人物、有像鄭茂達一樣耕耘于此的專家、學者,還有與榮寶齋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政壇及文化名人,他們每一位都是有血有肉的形象,有努力和付出,有困惑和遺憾,但是他們都將伴隨榮寶齋成為這里永遠的佳話故事和經(jīng)典記憶。
手捧《百年榮寶齋記憶》,我感覺這份記憶的沉重和深邃。這無關于知識,無關乎風月,而關于為人、關乎做事。作為一名榮寶齋青年人,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我將留給榮寶齋怎樣的回憶呢?
責編/王可苡
提及“工筆”二字,很多人想到的是與“寫意”的洗練截然不同的精細妍麗。然而,優(yōu)秀的工筆花鳥既不是研究室里一絲不茍的標本圖樣,也不是年畫上鮮艷富貴的四季花卉。它是鮮活生動的,是以意趣為宗,表抒情達意之妙的。此次“‘意’態(tài)萬方—劉東瀛工筆花鳥畫研究展”,就是我們重新認識工筆花鳥畫的一個契機。此次展覽精選了劉東瀛各類題材的工筆花鳥畫七十余幅,并采用繪畫作品和技法講授文字相對應的展陳方式,呈現(xiàn)劉東瀛在創(chuàng)作和教學方面的雙重貢獻,以期為今天的中國工筆畫壇提供示范和借鑒,助力中國畫的傳承與教學。展覽于2019年3月6日至17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
一個隱居河南嵩山,一個獨處蘇州孤島;一個豪情萬丈,一個童真老辣;一了與虞村,他們野蠻生長在各自的世界里,遠離繁華喧鬧、紙醉金迷的都市人群,破除了集體統(tǒng)一的規(guī)訓模式,像兩顆松動的螺絲,掙脫了現(xiàn)代社會高速運轉(zhuǎn)的龐大機器。虞村與一了的繪畫既有諸多共通之處,又有各自的性格特質(zhì),二人的繪畫充滿天真浪漫的童趣,又具有通達醒世的澄明以及剛直不阿的態(tài)度。酣暢淋漓的畫面從不矯揉造作。他們基于中國傳統(tǒng)筆墨的扎實功底,卻能破除種種陳規(guī)戒律、程式章法,自由輾轉(zhuǎn)于各種媒材之間:水墨、丙烯、油畫一切皆可;人物、花鳥、山水不分題材,逍遙自得。在當代的語境中,他們運用東方語詞與意象進行試驗與突圍,敏感地觸及當下人的精神與境遇。展覽于2019年3月2日至11日在北京悅美術館舉辦。
松竹書院是由劉正成在《中國書法全集》編輯部創(chuàng)辦的民間公益性教育學術機構,特設“書院講壇”,進行藝術界與學術界的跨學科交流。值此《中國書法全集·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卷正式出版發(fā)行之際,當下討論齊白石、徐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四大畫家的書法,不僅是對書法史的研究,同時也是對當代書畫史的檢討。為此,松竹書院特別邀請陳傳席先生、邵大箴先生、何加林先生蒞臨松竹書院,開講“四大畫家之書法—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作為松竹書院2019年的首場學術活動,于2019年3月3日舉辦。
2019年1月30日,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舉辦的“中國近代繪畫巨匠·齊白石”正式開放。這是時隔32年后,齊白石作品最大規(guī)模在京都的展出。展覽匯集了北京畫院與京都國立博物館兩所機構的收藏,共展出山水、花卉、禽鳥、水族、草蟲、書法、篆刻等作品100余件。展覽期間,為了讓日本觀眾深入了解齊白石藝術,京都國立博物館特邀北京畫院理論研究部主任呂曉博士親赴日本,舉辦了“從木匠到巨匠—齊白石的人生與藝術”講座。講座結(jié)合豐富的圖像資料,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向日本聽眾講述了齊白石從雕花木匠成長為一代藝術巨匠的傳奇人生,并結(jié)合展覽的作品,分析齊白石的藝術特色和中國畫的獨特魅力。講座受到日本聽眾的高度評價。
隨著香料的發(fā)展,宗教思想、政治思想、社會思想的植入,各式各樣的香具也在不斷地變化,從豆式香爐到博山爐,從“爐瓶三事”到香筒、香插,林林總總的香具在香文化百花園中爭奇斗艷,共同構成了中國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以安徽省博物館聯(lián)盟為依托,從安徽博物院、安徽省考古文物研究所、阜陽市博物館、無為縣檔案局、金寨縣文物管理所、安徽省沉香博物館遴選出各類香具、沉香雕、書畫作品等95件與香文化相關的展品,通過對香具的展示,香文化在宗教信仰、世俗生活中發(fā)揮的作用的闡釋,打造出一個視覺、嗅覺、聽覺皆備的沉浸式展覽,使觀眾在展覽中感受古人的用香生活,增長知識、愉悅心情。展覽于2018年9月28日至2019年2月24日在安徽博物院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