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王艷秀 肖依依 張桂弘 姜 梅 高 毅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含能材料》編輯部, 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qū)綿山路64號 621999
科技期刊編輯委員會(以下簡稱“編委會”)作為期刊的學術質量把控機構[1],是期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科學家辦刊的一種重要依托,編委會在期刊品牌建設、內容質量和學術影響力提升方面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編委個體在本學科內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或學術頭銜,可在一定范圍內支配學術資源分配,對于學科發(fā)展有較宏觀的認知。但是,傳統(tǒng)的編委會中存在掛名編委、行政主導編委的情況,導致編委會發(fā)揮的作用有悖于初意,且執(zhí)行力不夠。一部分編委往往身兼數(shù)職,事務繁多。因此,實際期刊運用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編委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支持期刊發(fā)展,甚至不能真正參與辦刊過程的現(xiàn)象[3]。此外,國內高校和研究所科技考評系統(tǒng)對進入國際權威檢索論文的過分重視,導致我國中文期刊學術號召力越來越弱,沒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強勁動力[4]。
為了盡量改善此種局面,同時給期刊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部分期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嘗試引進青年專家團隊進入編委架構。孟艷等[5]探討了在編委會的指導下《藥物不良反應雜志》組建青年編委會的方法,報道了青年編委會的建立、組織機構和工作開展情況等。蔡斐等[6]介紹了《航空學報》青年編委會成員的遴選情況,探討了青年編委會成員在提升科技期刊編委會的活力與執(zhí)行力方面發(fā)揮的作用,介紹青年編委初審的工作模式及其在期刊審稿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張學梅等[7]以《中國科學:化學》為例,研究了科技期刊青年工作委員會的組建方法,并使之發(fā)揮作用,以此創(chuàng)新編委會工作模式,提升期刊國際影響力,并著重分析了青年工作委員在期刊審稿、組稿、宣傳等方面的做法及作用。占莉娟等[8]系統(tǒng)地分析了青年編委會的特點,指明了青年編委會對期刊發(fā)展的特殊意義。以上研究均表明,通過組建青年編委會或青年工作委員會等,將學科內青年學者引入期刊發(fā)展生態(tài),這是激發(fā)編委會工作活力,提升期刊影響力,逐步實現(xiàn)期刊品牌升級的有效途徑之一。
研究表明,36~45歲是科研人才創(chuàng)新能力與科研意愿最強的年齡階段,也是科研成果產(chǎn)出的高峰時期[9]。同時,考慮到目前各類杰出青年的評選年齡上限一般都定在40周歲(個別放寬至45周歲)[10],為此,建議期刊組建青年編委會隊伍時,嚴格把控年齡關,以人盡其才。
從期刊對青年編委會的預期考慮,青年編委會應該由非?;钴S、年富力強、學術水平高且對期刊積極熱心的中青年專家組成。此外,為了更全面地覆蓋期刊報道范圍,在選拔聘用青年編委會委員(以下簡稱“青年編委”)時,需考慮青年編委的學科研究方向,盡量避免學術扎堆或某一學術方向沒有相應的青年編委。綜合考慮上述要素,《含能材料》編輯部制定了嚴格的青年編委會建設方案,對青年編委的任職條件,包括年齡限定、學歷、職稱、近兩年內文章發(fā)表情況等進行了規(guī)定。編輯部切實依據(jù)方案選拔學科內優(yōu)秀青年專家擔任青年編委。
主編是科技期刊編委會的領頭羊[11],是編輯、出版、發(fā)行系統(tǒng)的“驅動器”。青年編委會也需要這樣一位視野廣闊、謙虛謹慎、深謀遠慮的“領頭羊”,即青年編委會主任。在完成委員的選聘后,期刊應慎重考慮青年編委會主任人選。遴選極具學術號召力與人格魅力的學科專家作為青年編委會主任,通過他深厚的學術底蘊、高超的社會活動能力凝聚青年編委,發(fā)揮委員們對期刊的學術熱情。在實際工作中,青年編委會主任更需要勇于創(chuàng)新、勤于思考、統(tǒng)領全局,成為青年編委會的“軍中之帥”。
基于此思路,《含能材料》編輯部通過分析采編系統(tǒng)后臺審稿與投稿數(shù)據(jù),篩選出近兩年高貢獻用戶,同時邀請活躍編委推薦優(yōu)秀青年專家,兩種途徑結合,形成青年編委初擬名單。經(jīng)過嚴格的簡歷篩選后,請副主編、執(zhí)行主編、主編認定,《含能材料》成立了第一屆青年編委會。秉著寧缺毋濫、精益求精的指導思想,本屆青年編委會選聘青年編委會主任1名,委員共計17名。青年編委會主任由編委團隊中熱情、活躍、學術造詣深厚、領導力強的張慶華研究員擔任,青年編委年齡均不高于45歲,平均年齡為35歲,學科分布全面。所聘用的青年編委近兩年科研成果豐碩,均屬于行業(yè)佼佼者。
青年編委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與豐富的科研產(chǎn)出,既是作者,又是期刊的優(yōu)質審稿人。編輯部提供廣闊舞臺,充分調動青年編委的積極性,增強期刊對青年編委的向心力,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期刊發(fā)展的各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據(jù)統(tǒng)計,《含能材料》90%的稿源是自由投稿,且稿件質量參差不齊,這應該也是大部分中文期刊的現(xiàn)狀。也有部分編輯主動向專家約稿,但由于專家工作繁忙等,經(jīng)常出現(xiàn)約稿失敗或不了了之的情況。在“內容為王”的信息時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沒有較多優(yōu)秀稿件的情況下,提高期刊質量、擴大期刊影響寸步難行。為了切實增大約稿比例,基于青年編委會,以組織“青年編委”專輯的形式集中約稿,邀請青年編委會成員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身份撰寫稿件,同時,聘請青年編委會主任擔任專輯的客座編審,把控當期論文的學術質量。此舉既可凝聚學科領域內優(yōu)秀青年學者的強大創(chuàng)新力量,又可促進青年編委的優(yōu)秀成果展示,創(chuàng)造更多的科研合作機會,同時增強青年編委的“主人翁”意識,讓其感受到期刊是自家期刊。在此基礎上,編輯部可自行策劃,增加“青年編委會彩頁介紹”“團隊信息展示”等,豐富“青年編委”專輯的出版形式,賦予“青年編委”專輯更多附加價值。該專輯出版后,編輯部應制定完善的宣傳推廣計劃,廣泛利用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拓寬宣傳渠道,使青年編委的優(yōu)秀科研成果得到更多關注,并產(chǎn)生價值,進而增強青年編委的投稿信心,繼續(xù)從稿源上支持期刊長效發(fā)展與進步。目前,《含能材料》已通過青年編委會主任向青年編委定向約稿,青年編委均積極響應,預計于2019年9月出版高質量的“青年編委”專輯。
審稿工作(同行評議)是期刊工作中重要的一環(huán)[12],審稿人對稿件的分析和判斷,直接影響期刊的內容質量。然而在辦刊實踐中,專家審稿存在較多問題,如審稿時滯長,需多次催審;審稿意見不準確,模棱兩可,不利于編輯部形成良好操作建議;甚至會出現(xiàn)敷衍了事審稿或拒絕審稿的情況等。
實際上,為權威學術期刊審稿,是一種學術身份與學術地位的象征,而這對于青年編委更是一種學術榮譽。參與審稿可以讓其先睹為快的同時,感受到幫助他人提高論文質量的樂趣,因此,他們都愿意參與審稿,并會認真嚴謹?shù)貙Υ龑徃骞ぷ鳌4送?,參與期刊審稿也是一種自我挑戰(zhàn)和增值。通過審稿可考驗和培養(yǎng)自己的學術判斷能力,也可以與學術共同體成員(編輯、同行專家、作者)建立起良好關系,增加學術信息的獲取渠道,構建自己的學術圈。
編輯部應順應科學技術發(fā)展需要的必然趨勢,注重培養(yǎng)青年審稿人,搭建渠道,重視青年編委在審稿過程中的意愿,努力與青年編委保持緊密聯(lián)系,盡量將與青年編委個體研究方向吻合的稿件送其評審,長此以往,可培育期刊核心審稿力量。目前,《含能材料》已通過青年編委完成同期20%的稿件學術質量評審,所有審稿意見均詳實有據(jù),為編輯部處理稿件、把控期刊學術質量提供有力支撐。同時,青年編委在日常研究工作和交流中,可發(fā)現(xiàn)并結識許多同領域的優(yōu)秀青年學者。編輯部應建立科學、穩(wěn)定的青年編委推薦審稿專家機制,鼓勵青年編委向期刊推薦優(yōu)秀青年學者,調動青年編委的積極性,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更多青年學者,使他們逐步成為期刊的核心投稿作者與審稿人,以豐富期刊專家?guī)?,建設期刊更廣泛的青年“學術朋友圈”。
《含能材料》擁有微信公眾號、“含能快遞”欄目等平臺,可對紙媒進行有益補充。目前,微信公眾號的推文主要為每期雜志出版后精選出的優(yōu)秀文章?!昂芸爝f”在微信公眾號的推送以圖片格式為主,信息量大,不適合碎片化閱讀。為了豐富期刊衍生平臺的內容形式,增強衍生平臺的生命力,擴大讀者范圍,《含能材料》編輯部嘗試在期刊衍生平臺提高原創(chuàng)的、科普性更強的推文比例。青年編委作為學術活動密切的群體,在科研中將會產(chǎn)生很多有意義的經(jīng)驗心得,以此為契機,編輯部邀請青年編委將研究工作中的心得體會、逸聞趣事等撰寫成文,發(fā)表在期刊微信公眾號上。同時,考慮到青年編委在學術活動中進行大量文獻調研、熱點跟蹤活動,編輯部擬邀請青年編委將關注到的學科熱點和最新研究動向進行整理匯編,發(fā)表在期刊微信公眾號上,并按期匯總成“含能快遞”。通過期刊衍生平臺內容建設,可使更多領域內專家學者關注期刊,擴大期刊影響。同時,紙媒和衍生平臺的相輔相成也豐富了期刊內容生態(tài)圈。
期刊工作如組稿、審稿及期刊推廣等,可以為青年編委提供更多與同行交流的機會,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青年編委學術成長的迫切需求,有利于青年編委積累自身學術人脈。期刊應盡可能多地為青年編委搭建平臺,增進青年編委與同行的交流,以凝聚青年編委。《含能材料》的做法之一是召開青年編委學術沙龍,助力青年編委成長。
沙龍作為一種溝通交流的方式,起源于法國,并于20世紀初傳入中國。衍生而來的學術沙龍是學術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學術沙龍氛圍輕松、自由,有利于激發(fā)參與人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參與者的學術水平和綜合素質能力,備受青年編委的青睞,故編輯部將“沙龍”的活動形式引入期刊學術圈的構建工作中。通過每年度舉辦學術沙龍,邀請全體青年編委參加,并鼓勵大家積極思考、自由交流。青年編委在沙龍中發(fā)表自己的學術觀點,展示學術成果,并在交流中共同探討,促進學術進步。
由于本屆青年編委會尚屬于第一屆青年編委會,活動形式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后期,全體青年編委的學術沙龍交流形式可延伸到區(qū)域性質或學科性質,范圍可小,頻率可高,討論內容可更深入,以碰撞出更多火花。通過學術沙龍的組織,搭建青年編委學術交流的平臺,為期刊青年編委的學術圈搭建提供渠道,更好助力青年編委成長。
學術期刊薈萃科學發(fā)現(xiàn),引領學科發(fā)展,因此,學術期刊的青年編委會帶有一種獨特的“光圈”。所謂“光耀人,圈吸人”,考慮期刊長效發(fā)展,在組建青年編委會時,應制定建設方案,精心選聘合適的青年編委,務必保持青年編委隊伍的學術純潔性與學術榮耀感。組建后,通過組織學術活動,廣泛搭建平臺,讓青年編委充分參與辦刊環(huán)節(jié),并逐漸認識到,期刊是“自家”期刊,需努力作為,提升期刊影響力,進而提升期刊為自身帶來的學術榮譽。
后期,編輯部應與時俱進,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建立完整的青年編委會考核方案,明確青年編委的職責,并定期對青年編委的投稿、審稿、傳播等情況進行總結考核,定期向青年編委會主任及主編等反饋,從而正向引導青年編委發(fā)揮其學術力量,切實保證青年編委會作用的高效發(fā)揮。此外,期刊應重視青年編委人才的管理與培育,搭建更多有利于青年編委成長的平臺,并將其中優(yōu)秀的青年編委遴選到期刊編委會,培育期刊良性發(fā)展的核心競爭資源,促進科技期刊長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