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瓊
644000宜賓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四川 宜賓
咽部異物是耳鼻喉科常見的急癥之一,其中,以下咽部異物最為高發(fā)[1]。下咽部異物以魚刺最為常見,但在異物隱藏在舌根、會厭谷、咽側壁和梨狀窩等隱蔽部位,患者肥胖、舌大、張口困難的情況下,常規(guī)使用間接喉鏡下取出難度較大[2]。近年來,隨著電子喉鏡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其能夠直觀、可靠地檢查及診斷咽喉疾病的優(yōu)勢得以充分展現(xiàn)。而利用電子喉鏡診治咽部異物具有操作方便、視野廣、圖像清晰、安全、創(chuàng)傷小、能在直視下準確進行操作等優(yōu)點[3]。但行電子喉鏡診治咽部異物的患者往往存在焦慮、緊張、恐懼的情緒,在治療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配合醫(yī)護人員操作,導致治療時間延長,甚至影響手術成功率。因此,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進行心理干預,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降低患者的不適感,對操作能否順利進行至關重要。2017年1月-2018年1月對行電子喉鏡診治咽部異物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行電子喉鏡診治咽部異物患者180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90 例。所有患者均有明確異物嵌入史,并伴有咽喉部刺痛。①納入標準:直視下及經(jīng)間接喉鏡未發(fā)現(xiàn)或無法取出異物者;無溝通障礙、精神疾患及智力低下者。②排除標準:合并高血壓、心臟病者。其中,經(jīng)間接喉鏡未發(fā)現(xiàn)異物122 例,無法取出異物58 例。觀察組男58 例,女32例;年齡9~66 歲,平均(26.5±4.3)歲;異物類型:魚刺84例,竹簽4例,果殼2例。對照組男56 例,女34 例;年齡8~69歲,平均(27.2±4.2)歲;異物類型:魚刺82 例,竹簽4 例,果殼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干預:①術前:患者本身因咽部異物產(chǎn)生疼痛感,會產(chǎn)生焦慮、恐懼、緊張的情緒,加之本研究的患者均經(jīng)過間接喉鏡檢查而未能取出異物,會進一步產(chǎn)生對醫(yī)生醫(yī)療技術的懷疑甚至抗拒做電子喉鏡檢查。此時護理人員應耐心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介紹電子喉鏡的特點與優(yōu)勢,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打消患者的疑慮,使得其愿意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電子喉鏡的操作;向患者介紹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惡心、嘔吐等反應,使患者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向患者強調(diào)充分配合是取出異物的基礎,讓患者做呼吸練習,爭取患者的信任及主動配合。②術中:保持檢查室溫、濕度適宜,清潔干燥。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坐位,頸部予以適當支撐。囑患者全身放松,保持情緒穩(wěn)定。護理人員可輕按患者肩部或輕握患者的手,通過肢體接觸對患者進行安撫。當患者出現(xiàn)惡心時,叮囑患者調(diào)整呼吸,當患者已發(fā)生嘔吐,則協(xié)助患者前傾,輕拍其背部,囑其切不可做吞咽動作。密切觀察患者在操作過程中的面色、呼吸變化,通過眼神、語言鼓勵安慰患者,配合醫(yī)生找到并取出異物。③術后:術后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注意事項,暫禁水禁食2 h,并告知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咽部疼痛、不適,及少許痰中帶血,可在短時間內(nèi)恢復,不必緊張。術后觀察30 min,若無不良反應可離開醫(yī)院。
觀察指標:護理前及護理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分,標準分的分界值50分,分數(shù)越高,焦慮程度越重[4]。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記錄(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呼吸)。不適程度評價:①無或輕度:無或輕微惡心,無嘔吐、頭暈等;②中度:惡心感明顯,伴頭暈、出汗,無嘔吐;③重度:伴明顯惡心、嘔吐、頭暈、出冷汗、呼吸困難等癥狀。記錄手術持續(xù)時間。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SAS 評分比較:觀察組護理后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護理后生命體征比較:護理后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S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S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90 55.45±7.29 22.62±4.98對照組 90 57.27±7.46 30.58±6.94 t-1.725 -5.368 P>0.05 <0.05
表2 兩組護理后生命體征比較(±s)
表2 兩組護理后生命體征比較(±s)
組別 n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 心率(次/min) 呼吸(次/min)觀察組 90 126.45±7.19 82.14±5.24 76.45±4.67 16.93±1.65對照組 90 142.86±8.05 94.08±7.53 92.62±4.38 22.64±2.48 t-8.426 -9.734 -11.621 -12.452 P<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不適程度及手術時間比較[(±s),n(%)]
表3 兩組不適程度及手術時間比較[(±s),n(%)]
組別 n 不適程度 手術時間(min)無或輕度 中度 重度觀察組 90 80(88.9) 8(8.9) 2(2.2) 5.26±1.88對照組 90 65(72.2) 17(18.9) 8(8.9) 8.42±2.25 χ2/t 12.654 -9.324 P<0.05 <0.05
兩組不適程度及手術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由于咽喉部黏膜感覺靈敏,下咽部異物位置較為隱蔽,患者往往咽痛感明顯,造成情緒緊張,急切地想快速取出異物。但有部分患者本身存在頸部較短、舌大、舌背高、咽反射過于敏感等生理因素,加之焦慮、恐懼的心理狀態(tài),不能與醫(yī)護人員較好配合,直接或利用間接喉鏡尋找及取出異物難度較大[5]。若反復試取,可能會造成咽部組織損傷,導致水腫甚至感染,加重患者痛苦[6]。電子喉鏡具有鏡體纖細、質(zhì)地柔軟、遠端可彎曲等特點,更容易進入患者咽喉部,有效減輕患者咽反射,全面窺視隱蔽部位,找出異物[7]。另外,電子喉鏡鏡頭可自由轉動,視野廣泛,圖像清晰且有放大作用,不僅更易發(fā)現(xiàn)微小異物,也可盡量避免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8]。
患者的積極配合在行電子喉鏡取出異物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9]。本研究中行電子喉鏡診治咽部異物的患者,均為直視下及利用間接喉鏡未發(fā)現(xiàn)或無法取出異物者,在本身身體不適所產(chǎn)生的焦慮、恐懼心理基礎上,還對電子喉鏡的優(yōu)勢不清楚,對將要進行的操作缺乏正確的認識,還可能產(chǎn)生對醫(yī)護人員的不信任感及對醫(yī)院醫(yī)療技術的懷疑,在操作中可能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暈、多汗、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應激反應,嚴重的甚至出現(xiàn)呻吟、手腳顫抖、臉色發(fā)白、大汗淋漓、呼吸困難等反應,進而不能很好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操作,導致異物取出失敗。針對這一情況,我科采取的全程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在操作前,通過耐心細致的介紹使患者了解電子喉鏡的優(yōu)點和在診治咽部異物中的成功率及安全性,展示我科既往成功的案例,把在手術過程中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感告知患者并教會患者正確的應對方法,使患者有信心、平靜地接受治療;在操作中,護理人員利用眼神、肢體接觸安撫患者情緒,出現(xiàn)不適反應時,及時協(xié)助及指導患者采用相應的辦法來緩解,密切地觀察患者的面色、表情變化,鼓勵患者積極配合醫(yī)生完成手術;在操作結束后,護理人員溫柔關切地提醒患者術后的相關注意事項,使患者感到醫(yī)護人員對自己真切的關心,維護科室及醫(yī)院的良好形象。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S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不適程度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表明,心理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行電子喉鏡診治咽部異物的患者焦慮程度,穩(wěn)定術中生命體征,減輕患者不適程度,縮短手術時間,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