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曉菁
〔摘要〕拒學的孩子逐年增多,他們對上學產(chǎn)生焦慮和恐懼情緒,從而回避上學。大部分有明顯的情緒發(fā)作,還有一些伴有軀體化的癥狀,然而在家休息時則表現(xiàn)得很正常。這些學生拒學是心理素質(zhì)有缺失,他們應對方式單一,或家庭養(yǎng)育方式出現(xiàn)偏差,還是學校甚至社會整個系統(tǒng)的不良影響所導致?他們的內(nèi)心到底是怎樣的?我們又該以什么方式去幫他們?本文從認知方式及其矯正等方面,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拒學;認知方式;認知行為療法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1-0060-03
每年實驗性示范性高中都會有個別孩子對上學產(chǎn)生焦慮和恐懼情緒,從而回避上學。大部分有明顯的情緒發(fā)作,還有一些伴有軀體化的癥狀,然而在家休息時則表現(xiàn)得很正常。程度較輕的有可能還能復學,而大部分都休學,或休學再復讀,而后又轉(zhuǎn)學、退學,甚至還有從此蝸居在家與世隔絕的。這些孩子在初中畢業(yè)時是考進示范性高中的,可以說從某種角度看,他們的知識積累、學習能力都還不錯,拒學原因到底是內(nèi)在耐挫力等心理元素缺失?還是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有問題?抑或?qū)W校支持體系匱乏?本文基于對部分學生的個案訪談,探究他們拒學的認知方式等方面,并對學校和家庭的應對策略做了一點探究。
1969 年,Berg 及其同事對拒學癥的診斷標準做出說明 ,之后他們所描述的標準被職業(yè)咨詢師和廣大心理學工作者廣泛接受。這種標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長期缺席而導致嚴重的上學困難;
2.當面臨要去上學時,表現(xiàn)出嚴重的情緒紊亂,包括過度的恐懼、瞬間脾氣爆發(fā),或者生理上的不適和抱怨 ;
3.不去上學而通常待在家里,常常把這種情況告知父母 ;
4.未表現(xiàn)出反社會特征,例如盜竊、撒謊以及極具破壞性。
學生拒學的表現(xiàn)主要有行為、心理和生理等三個方面。
在行為方面,拒學不是一下子就顯現(xiàn)的,通常從間歇性請假開始逐漸顯現(xiàn)。孩子在上學前表現(xiàn)出恐懼、哭泣、驚慌、抱怨和自我折磨等行為。
在心理方面,拒學學生具有明顯的煩躁、焦慮、抑郁等心理特征。
在生理方面,拒學學生通常開始會報告有軀體疾病,如胃痛、頭痛、惡心、胸痛、嘔吐等。
在拒學的成因分析方面,德國社會學家泰爾曼(Tyerman)認為,拒學的本質(zhì)是不適應學校生活。
拒學的孩子往往存在嚴重的認知歪曲,大體歸納如下。
(一)糟糕至極的認知
這些孩子的成就動機很高,確切地說,成就動機的兩個維度都很高——渴望成功和害怕失敗都居于高位。他們并沒有從學習中獲得樂趣,更多的是通過過度學習來維持暫時的成績優(yōu)勢??记叭菀捉箲],對考試結果極為重視,對考試分數(shù)的意義會做過度延伸。如果考不了好成績,就認為自己完了,感覺高中三年都會處于危險境地,高考也隨之岌岌可危。自己建立的目標沒有任何彈性和修正余地,而且對此目標過于重視和苛求。即使暫時成績良好,也不會有學習的快感,每時每刻都背負著壓力。
(二)絕對化的認知
拒學的孩子自尊心很強,過度重視他人評價,愛面子。假如達不到這個目標,就認為同學都會看不起自己,老師都會對自己失望,不重視自己,與其這樣被忽略,就不如不學了。事實上,不是所有人都會這樣關注和評價自己。
(三)以偏概全的認知
面對一次考試的失利,拒學的孩子可不會歸因為偶然的因素,通常會立即冒出“總是”這樣一類詞語,歸因為穩(wěn)定的人格方面的因素,以至于喪失了改變的可能。
(四)擴大化的認知
這類孩子通常只看到成績本身在自身發(fā)展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在生命發(fā)展中的作用,把學習成績看成是發(fā)展的唯一要素。因此對學習成績高度重視,甚至達到孤注一擲的程度,一旦成績不像自己預想的那樣,就開始全面否定自我價值,看不到自己其他方面的優(yōu)勢。
(一)情緒應對模式
他們應對學習壓力的情緒模式通常是焦慮和恐懼。這類孩子通常在考試前兩周左右就已經(jīng)啟動了焦慮情緒,日常生活里,他們情緒更易激惹,不耐煩,唯恐任何小事耽誤他們的復習。而且直接把復習內(nèi)容和考試結果掛鉤,總覺得自己沒準備好,看到周圍人做題,自己情緒就焦慮起來。其實,他們的復習通常很全面,但就是習慣性地使用焦慮和恐懼的方式來應對。
(二)內(nèi)心沖突模式
最害怕聽別人說自己用功和認真,覺得這是聰明的反義詞。擔心經(jīng)過努力,學習成績?nèi)匀簧喜蝗ィ澳遣皇亲C明我笨嗎? ”“那不是證明我真的不行嗎?”“與其那樣就不如不學了”,至少不會被歸結到笨,而是不努力。于是放棄上學,而放棄又不甘心,因為理性提醒他,不學習也是沒有出路的。因此每日處于矛盾沖突的痛苦之中而停滯不前,并導致負性情緒發(fā)作。
(三)固定化思維模式
認為成績好就意味著高中三年成績會有優(yōu)勢,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被肯定,應該說他們是急于被肯定,希望在高一一開始就獲得優(yōu)勢感。如果不能實現(xiàn),挫敗感將更加嚴重,難以平復與超越。他們沒有耐心面對成績不提高的階段,更沒有勇氣面對一直不能上升的結局,容易在這些階段啟動防御機制自我保護。
(四)消極行為應對模式
他們用軀體化、網(wǎng)絡依賴等負性行為化的方式來緩沖壓力,應對負性情緒,逃避學習責任。而這些辦法對情緒緊張可能有暫時的緩沖,但一轉(zhuǎn)到正題,焦慮情緒立馬卷土重來,軀體化反應也隨之降臨,使問題更加復雜化,落下了更多的功課,自己也更加被動。
他們的認知模式是歪曲的,應對方式是退縮的、兒童化的。形成這樣的模式,可能與家庭教育、父母的期望和社會因素有關,更與個人要強、十全十美的性格有關。對日本拒學人群的研究發(fā)現(xiàn),拒學也與人際關系孤獨有關,患者的應對模式是被動的、消極的、退縮的、防御的,甚至以破壞性的方式應對自己心理的或?qū)嶋H的困難。
在討論具體的方法前,有兩點是可以達成共識的:其一,盡早讓孩子回到學校。孩子在家庭滯留的時間越長,回校上學的困難就越大。其二,干預拒學的主體是誰?班主任?心理老師?心理醫(yī)生?家長?還是我們應該有一個團隊來協(xié)作完成?對于初次出現(xiàn)的請假、輕微拒學,可以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由心理老師、班主任和家長共同努力介入。心理老師負責認知干預,班主任老師和家長提供教育和支持性幫助,如班主任老師可以利用已經(jīng)畢業(yè)的學生事例、資源來和該學生交流。如果是多次且持久的嚴重拒學行為,就需要專業(yè)人員同時進行指導和介入以及輔助的藥物治療,這時候就需要心理醫(yī)生的幫助。目前,很多拒學的孩子大多只依靠藥物治療,這和我們現(xiàn)有的體系有關,第五部分有詳細討論。
(一)放松行為訓練
指導孩子使用肌肉放松或腹式放松法。在干預之初,讓孩子在紙上列舉會讓自己產(chǎn)生恐懼、焦慮情緒的事件,如想到學校,想到做作業(yè)、出門上學、走近校園、踏入班級、聽課等,盡量詳盡地羅列。然后以0~10打分的社會計量法,讓孩子對每一個會讓他產(chǎn)生焦慮和恐懼的事件進行評分,最后按嚴重程度由輕到重排列。在調(diào)整呼吸后,依次想象相應場景及事件,并在情緒出現(xiàn)波動、焦慮增加時,使用前面學過的放松方法來應對調(diào)節(jié)??煞磸途毩?,直至放松下來。
(二)暴露療法
在家長的陪同下,逐漸暴露于上學環(huán)境中,通過真實地暴露于令其恐懼的環(huán)境,來降低孩子的焦慮與恐懼,并觀察其行為表現(xiàn)。
(三)認知行為療法
基于前面我們列舉的這類孩子的認知歪曲,引導他重新思考,針對孩子對于環(huán)境的錯誤認知和判斷進行矯正。如培養(yǎng)針對同伴拒絕、老師喪失期待的合理化認知。幫助他從一門學科開始,重新認識、挖掘自己的優(yōu)勢。并多方面地啟發(fā)他思考自己的優(yōu)點,讓自我價值感多元化,而非以成績定英雄作為唯一價值來源。更重要的是,引導他意識到自己在困境中的固化思維模式,認識其弊端,嘗試在挫折面前思考自己可尋找的資源,以及可遷移的性格特質(zhì)、能力優(yōu)勢,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把握自己手里的資源,給自己時間,去嘗試挑戰(zhàn),行為激活,并進一步鞏固良性認知模式。
進行相應的技能培訓和認知矯正。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練回歸學校后可能發(fā)生的狀況,如何應對,以此幫助拒學學生在心理、能力和認知方面不斷改善而適應環(huán)境。
(四)教育與支持性輔導
鼓勵學生表達恐懼和各種心理感受,而非選擇壓抑的應對方式。引導學生自己思考應對之策,訓練學生的適應性行為。建議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更多地鼓勵學生,更少地批評學生,通過降低環(huán)境難度,促進個人對環(huán)境的適應。鼓勵學生找尋一項體育運動和一門興趣愛好,投入其中,這是很重要的情緒疏導的方法。
拒學的社會影響因素包括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前者包括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如要求嚴格、家庭溝通不足、家長過多保護、家庭外的互動不足等,以及不良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如單親家庭、過多家庭沖突、家庭環(huán)境過于封閉等。后者包括考試壓力、師生關系和群體關系的惡化等。所以,大環(huán)境的干預也要從這兩個系統(tǒng)入手。
家庭方面,現(xiàn)在拒學的診斷還不夠明確,報告制度和糾正體系也單一化,這導致那些拒學的孩子無法獲得及時的確診與有效的矯正,進而給學校管理帶來極大的困難,更是讓那些拒學學生的家庭處在沒有任何幫助的精神抑郁和壓力之中。父母雙方可能會互相指責,推諉責任,可能一方還需要請長假甚至辭職來陪伴孩子。特別是治療半年、一年依然不見起色的情形,父母的情緒很難維持平和的狀態(tài),這些都會對家庭的穩(wěn)定帶來不良影響。我們的專業(yè)醫(yī)療機構可以考慮像輔導多動癥孩子那樣,為拒學孩子的家長開設相應的輔導課程,讓家長們反思,改進自己不良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學習如何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鼓勵他們?nèi)L試,并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保持良好的傾聽,學會傾聽孩子內(nèi)心的聲音。同時,家長也要學習調(diào)節(jié)自身壓力的方法,以便能持續(xù)開展教育支持性輔導。
學校方面,學校管理亟須建立拒學的評估、登記制度,以及配合矯正的制度安排。特別是拒學孩子復學后,定期的咨詢一定要堅持并固定化,最好還能和醫(yī)療體系建立聯(lián)動機制,共同幫助復學孩子的適應。另外,要加強教師在心理知識方面的培訓,對拒學孩子的性格典型特點、認知歪曲、消極應對方式等,都可以通過講座的方式讓老師們有所認知,以便于在孩子復學后,在作業(yè)量、作業(yè)難度、聽課狀態(tài)、活動參與情況等方面,教師都能酌情做相應調(diào)整,逐漸過渡。讓老師理解家長,理解學生,共同協(xié)作,使學生逐漸適應學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