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低控型初中生問題行為及其教育啟示

        2019-05-01 05:46:20張雯劉嵩晗楊麗珠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1期
        關鍵詞:初中生

        張雯 劉嵩晗 楊麗珠

        〔摘要〕自Block于1971年對人格類型進行劃分以來,人格類型的研究已經(jīng)走過了四十多年的歷史。隨著青少年問題行為的增多和國家對素質(zhì)教育的重視,對青少年問題行為進行探究以引導其健康成長迫在眉睫。有研究表明,不適應型,尤其低控型人格是各種問題行為的預測因素。本文主要從低控型初中生的人格類型劃分及人格特點、問題行為、影響因素和對當前教育的啟示等幾方面展開。

        〔關鍵詞〕低控型人格;問題行為;教育啟示;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1-0004-06

        一、 引言

        2016年,《中國青年報》在一篇題為“校園暴力施暴者為何多為初中生”的報道中指出: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繁出現(xiàn)。在校園暴力事件中,出現(xiàn)女生施暴行為增多和初中生比例高的新特點[1]。有研究表明,不適應型尤其低控型人格是各種問題行為的預測因素[2]。楊麗珠、馬世超2014年在對大連市3602名初中生的人格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不適應型的初中生占總?cè)藬?shù)的14.1%,其中低控型初中生占6.7%[3]。綜上可以看出,初中生容易出現(xiàn)問題行為,不適應型尤其低控型初中生在全體初中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對低控型初中生人格類型進行探究以引導其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少年強則國強。初中階段是人類個體生命全程中一個極其特殊的階段,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不平衡容易引發(fā)身心發(fā)展的種種特殊矛盾和表現(xiàn),使初中生面臨一系列心理危機[4]。近年來,國外有研究表明,低控型、過度控制型和適應型這三種人格類型能夠預測長期功能和心理健康,在理解臨床亞群體內(nèi)的異常人格和治療的影響方面起著重要作用[2]。Aim Meeus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人格類型轉(zhuǎn)變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兩個過渡:過度控制型轉(zhuǎn)變?yōu)檫m應型以及低控型轉(zhuǎn)變?yōu)檫m應型[5]。這說明人格類型既有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又有轉(zhuǎn)變的可能性,這一發(fā)現(xiàn)使對不適應型的人格類型進行干預以促使其人格類型的轉(zhuǎn)變成為可能。因此,對初中生人格類型進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對低控型初中生人格類型劃分及人格特點、問題行為、影響因素方面進行梳理,并以此為基礎,探索對低控型初中生的教育啟示。

        二、低控型初中生的人格類型劃分及人格特點

        初中生人格差異的研究取向主要有兩種:以個體為中心(Personcentered)和以變量為中心(Variable centered)。以個體為中心的方法研究“類型”,關注的是個體內(nèi)的人格模式。以變量為中心的方法研究“維度”,關注個體得分的維度差異,并以變量為分析單元[3]。Asendorpf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相比于橫向研究,以個體為中心的方法在縱向研究中效果更好[6]。只有把以個體為中心和以變量為中心的方法相結(jié)合,人格心理學才能實現(xiàn)其最終目標: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獨特性同時也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共性[6]。本文中所綜述的人格類型的研究采用的是以個體為中心的研究方法。

        Block于1971年最先對人格類型進行劃分,他通過Q-分類技術(shù)在84名男性(全部是13歲~35歲)中確定了五種性格類型:自我適應型(Ego Resilients)、脆弱的過度控制型(Vulnerable Overcontrollers)、不安定的低控型(Unsettled Undercontrollers)、遲來的適應型(Belated Adjusters)、反常的外向型(Anomic Extraverts),其中前三種類型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具有穩(wěn)定性。五種人格類型的特點分別是:自我適應型是適應良好的,并且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不穩(wěn)定的低控型是高度沖動和反社會的;脆弱的過度控制型是嚴格的過度控制和適應不良的;遲來的適應型在青春期適應不良,但在成年期適應良好;反常的外向型則表現(xiàn)出相反的趨勢[7]。

        后來,Block又論述了自我控制(Self-control)和自我適應(Ego-resiliency)在行為組織中的作用[8]。在他看來,“自我控制”是個體對沖動的控制和調(diào)整的程度,它的一端是過度控制,另一端是控制不足?!白晕疫m應”被定義為“個體去更新自我控制的模式水平的動態(tài)能力”,那些有高自我適應水平的個體,被假定為對變化的環(huán)境有豐富的適應能力和靈活的問題解決策略,那些低自我適應的人是脆弱的,被假定表現(xiàn)出很少的靈活適應性、固定的反應模式和難以從創(chuàng)傷中恢復。隨后,Asendorpf等人發(fā)現(xiàn)自我控制與自我適應呈倒U型曲線,高自我適應與中等水平的自我控制相關,而高和低的自我控制都與低自我適應相關[9]。低控型在自我控制和自我適應上的表現(xiàn)為低的自我控制和低的自我適應。

        有學者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對Block所劃分的人格類型進行檢驗和解釋。Robins在300名年齡在12~13歲的男孩中區(qū)分出三種人格類型:適應型(Residents)、過度控制型(Overcontrollers)和低控型(Undercontrollers),并指出他們的人格特點。其中低控型被描述為明顯的反社會傾向、沖動、自我中心、操縱、對抗和外向[10]。Robins發(fā)現(xiàn)的人格類型與Block發(fā)現(xiàn)的前三種人格類型對應。除此之外,Asendorpf等人[8]在各自研究中證實了Block研究發(fā)現(xiàn)的人格類型中的前三種,Scholte Ron通過對3284名荷蘭青少年男孩和女孩的大五人格自我描述的聚類分析,對三種人格類型進一步區(qū)分,把適應型劃分為公共適應型和代理人適應型,把過度控制型劃分為脆弱的過度控制型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度控制型,把低控型劃分為沖動的低控型和對立的低控型[11]。但并非所有方法都發(fā)現(xiàn)三種人格類型的明確復制,如Rammstedt等人[12]采用同伴報告法而不是自我報告法,只發(fā)現(xiàn)了適應型和非適應型兩種群體。Bohane指出,被重復的三種人格類型常見于跨文化成人樣本中,但不是所有的成人樣本[2]。在國內(nèi),楊麗珠等人使用潛在類別分析對初中生人格類型進行劃分,把我國初中生人格類型劃分為低控型、過度控制型和適應型三種人格類型[3]。

        Robins發(fā)現(xiàn)三種人格類型在大五維度上的人格特點:適應型男孩社會適應良好,所有大五維度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與其他兩種類型的男孩相比,他們更加盡職盡責,情緒穩(wěn)定,并且經(jīng)驗豐富,明顯比過度控制型的男孩更外向,比低控型男孩更宜人。適應型男孩唯一不是最高的維度是宜人性。過度控制型男孩是這三種類型中最宜人的,他們非常內(nèi)向,情緒不穩(wěn)定。低控型男孩由于非常低的宜人性和盡責性而被區(qū)分出來,這反映了他們的反社會傾向。低控型男孩的情緒穩(wěn)定性和經(jīng)驗開放性也遠遠低于平均水平[9]。在國內(nèi),楊麗珠等人通過對大連市3602名初中生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三種人格類型的特征,其中低控型的親社會性、智能特征和認真自控均低于另外兩種人格類型,但外傾性中等、情緒穩(wěn)定性中等或較低[3]。基于以往研究,本文認為低控型初中生在大五人格維度上表現(xiàn)為低宜人性和低盡責性,具有攻擊反抗等人格特質(zhì)。

        三、低控型初中生的問題行為

        內(nèi)化問題(internalizing problems,內(nèi)在的社會情感問題,如焦慮、抑郁和社交退縮)和外化問題(externalizing problems,外在的社會情感問題,如注意力缺陷和行為障礙)[6]是過度控制型和低控型群體最典型的問題行為。Robins的研究指出,過度控制型容易出現(xiàn)內(nèi)化問題; 而低控型既容易出現(xiàn)內(nèi)化問題,也容易出現(xiàn)外化問題[9]。Dubas J S 對305名14~19歲的荷蘭青少年的樣本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低控型更容易出現(xiàn)外化問題、情緒低落和自我報告的破壞行為,有趣的是,他們也有很高的內(nèi)化問題[13]。有研究發(fā)現(xiàn),整體適應與內(nèi)外化問題呈顯著負相關[14],表明內(nèi)外化問題越多,整體適應狀況越差。人格類型被發(fā)現(xiàn)可以預測羞怯、攻擊性、智商、宜人性和盡責性[15]。另有研究表明,低控型初中生可能在智商、學業(yè)表現(xiàn)、學校行為、人格障礙、飲食、社交等方面有一系列的表現(xiàn):首先,在智商、學業(yè)表現(xiàn)和學校行為上,低控型在韋氏總智商上的得分顯著低于適應型和過度控制型,低控型在學業(yè)表現(xiàn)和學校行為表現(xiàn)上都非常差,明顯差于適應型或過度控制型[6];其次,在人格障礙上、情緒上,低控型可能表現(xiàn)為B群人格障礙(邊緣、自戀、戲劇和反社會)[2]。再次,在飲食上,患有飲食失調(diào)的人都有與低控的人格類型相匹配的大五人格模式,研究還指出,高經(jīng)驗開放性、低情緒穩(wěn)定性和低宜人性可能是飲食失調(diào)發(fā)展的危險因素[16]。在低控組中,100%的樣本患有貪食癥狀[17],且具有較高的暴食率[18]。在社交關系上,3歲時被診斷為低控(易怒、沖動、情緒不穩(wěn)定)的兒童在21歲時表現(xiàn)出所有社交方面的沖突關系[19]。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低控型初中生是高度沖動和反社會的,不能延遲滿足和抵制環(huán)境干擾物的影響,更可能無法恰當?shù)乇磉_他們的需求和沖動,且對變化的環(huán)境需求缺乏靈活的應對策略。既會出現(xiàn)不服從安排、頂撞老師、攻擊他人、違反紀律等外化問題行為,也會出現(xiàn)暴躁易怒、焦慮抑郁等內(nèi)化問題行為,且學業(yè)表現(xiàn)較差。還可能會伴隨人格障礙、飲食障礙和社交沖突等問題的出現(xiàn)。

        四、初中生低控型人格問題行為的影響因素

        初中生低控型人格及問題行為是怎樣形成的?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首先,人格是個體在生物基礎上受社會生活條件制約而形成的獨特而穩(wěn)定的具有調(diào)控能力、傾向性和動力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綜合系統(tǒng)[20]。遺傳和環(huán)境都會對人格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指出,個體是一個復雜的受到他周圍環(huán)境多種水平影響的關系系統(tǒng),人格類型及其內(nèi)外化問題的形成既受到包括家庭、學校等微觀系統(tǒng)的影響,也受到微觀環(huán)境之間聯(lián)系的中介系統(tǒng)和社會文化等宏觀系統(tǒng)的影響。對初中生群體來說,家庭、學校環(huán)境是他們常接觸的環(huán)境。接下來,我們將主要論述家庭教養(yǎng)方式,以及低控型初中生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中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對他們?nèi)烁窦皢栴}行為的影響。

        (一)家庭教養(yǎng)方式

        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yǎng)和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模式,是對父母的各種教養(yǎng)行為的概括[21]。Van Leeuwen等人[22]以及Prinzie等人[23]發(fā)現(xiàn),消極的父母控制影響了孩子的宜人性和盡責性與外化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暴露于消極的父母控制下的孩子有著低宜人性和低盡責性,表現(xiàn)出更高水平的外化行為。

        在Van Leeuwen等人[21]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積極的養(yǎng)育方式調(diào)節(jié)低宜人性與外化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并指出在宜人性方面得分較低的兒童更有可能表現(xiàn)出外化問題行為,特別是當父母表現(xiàn)出較低的積極養(yǎng)育水平時。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養(yǎng)育方式能調(diào)節(jié)氣質(zhì)與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24]??梢?,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初中生問題行為的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社會支持系統(tǒng)

        初中生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父母、教師和同學。有研究表明,初中生所感知到的社會支持對其人格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如Van Aken等人研究了在預測問題行為時,人格類型與感知到的家庭、同伴支持和脅迫之間的關系,及其對人格類型轉(zhuǎn)變及穩(wěn)定所產(chǎn)生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適應型報告感知到最多的來自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支持以及最低的父母脅迫,過度控制型和低控型報告同樣低水平的支持以及低控型報告了最高數(shù)量的父母脅迫。研究還發(fā)現(xiàn),人格類型轉(zhuǎn)變與感知到的社會支持和問題行為有關[25]。由此可見,初中生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對其人格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而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在初中生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1.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即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關系。大量的橫斷研究表明,親子關系和外化問題,如吸毒、酗酒和違法活動[26]以及內(nèi)化問題,如焦慮和抑郁[27]之間存在負相關。在縱向研究中,已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質(zhì)量可以預測外化問題行為,如行為問題[28]、物質(zhì)濫用[29]、違法活動[30],以及內(nèi)化問題行為,如焦慮和抑郁[31]。

        除此之外,親子關系還被發(fā)現(xiàn)可以充當青少年人格與問題行為的中介調(diào)節(jié)變量。如WA Manders 等人以140名青少年(11至18歲)及其父母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在宜人性、情緒穩(wěn)定性和盡責性與外化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在情緒穩(wěn)定性與外化和內(nèi)化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中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32]。

        2.同伴關系

        同伴在初中階段占據(jù)重要地位,良好的同伴關系和友誼質(zhì)量對問題行為具有預防作用。La Greca等人的研究指出,同伴群體關系、好朋友的積極品質(zhì)能保護青少年免受社交焦慮的影響,而最好友誼中的關系侵害和消極互動則預示著高度的社交焦慮[33]。也有學者研究了同伴關系中的親密關系對低控型青少年問題行為的影響,如Rong等人研究了人格類型與青少年浪漫關系對青少年犯罪和焦慮的影響,發(fā)現(xiàn)與浪漫伴侶的負面互動越高,低控型青少年的不良行為越多[34]。

        3.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對初中生不良問題的出現(xiàn)具有預測作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具有良好師生關系的學生在幾年后出現(xiàn)的問題行為較少,親社會行為較多[35]。積極的師生關系保護青少年在13~18歲期間免受抑郁和不良行為的影響。此外,積極的師生關系緩和了青少年早期不良努力控制和親子關系沖突對不良行為的負面影響,并幫助這些處于危險中的青少年慢慢地遠離違法犯罪[36]。

        (三)青少年自身因素

        除此之外,青少年自身的因素也會對初中生的人格產(chǎn)生影響,如Zaremba L A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情感調(diào)節(jié)能力在依戀與外化行為關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并指出適應不良青少年(有性侵犯史)的情感管理對問題行為的影響似乎要大于適應良好青少年[37];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的氣質(zhì)特征預示著不同的外化和內(nèi)化問題,如沖動和憤怒與外化問題呈正相關[38]。

        五、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低控型初中生容易出現(xiàn)各種問題行為,對他們進行教育引導可以有效預防并減少問題行為的發(fā)生,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接下來從低控型初中生的影響因素出發(fā)提出相應的教育建議。

        (一)重視家庭教育,改變不恰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

        根據(jù)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的八階段理論,青春期面臨著自我認同和角色混亂的沖突,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也不要溺愛孩子,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并給予必要的家庭支持。研究證明,如果父母是攻擊的,家庭環(huán)境惡劣,經(jīng)常使用懲罰,孩子更容易外化癥狀。因此,父母要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對于低控型的孩子,父母如何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呢?

        首先,反對消極的父母控制,提倡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消極的父母控制影響了孩子的宜人性和盡責性與外化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這里的消極控制包括忽略和嚴厲的懲罰等。外化行為問題與積極情感和溫暖、更高水平的監(jiān)控和規(guī)則設定水平以及正強化之間存在負相關。因此,對于低控型孩子,父母不要采取忽略、懲罰等措施,要通過正面教育,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規(guī)則意識和自制意識;要用積極的情感和溫暖去感化他們,通過給他們設定規(guī)則和實施正強化等,糾正他們的不良問題行為。

        其次,對低控型初中生,父母要懂得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氣質(zhì)特征,而不同的氣質(zhì)特征預示著不同的外化和內(nèi)化問題,如沖動和憤怒與外化問題呈正相關。因此,父母要根據(jù)孩子氣質(zhì)、性格等方面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如對于膽汁質(zhì)的孩子,他們雖精力旺盛、熱情直率、意志堅強,但脾氣躁、不穩(wěn)重、好挑釁,父母要引導他們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有意培養(yǎng)他們穩(wěn)重的品質(zhì),克服沖動。除此之外,還要根據(jù)低控型初中生人格特征進行教育,他們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延遲滿足和抵制環(huán)境干擾物的影響,無法恰當?shù)乇磉_他們的需求和沖動,自我適應能力差,對變化的環(huán)境需求缺乏靈活的應對策略,且他們宜人性和盡責性都比較差,人際關系差,社會責任感較低。因此,父母應針對低控型初中生的人格特點開展教育和引導。

        再次,親子關系質(zhì)量可以預測外化和內(nèi)化問題行為。親子關系質(zhì)量越好,低控型初中生出現(xiàn)內(nèi)化和外化問題越少。因親子關系沖突而使初中生離家出走的事例很常見。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叛逆期,尤其低控型初中生更容易叛逆,這時父母要心平氣和地跟他們交流,針對他們不理解的地方跟他們擺事實、講道理,必要時采取策略靈活解決問題,避免出現(xiàn)沖突。

        (二)注重學校教育,增強社會支持系統(tǒng)

        學校教育對低控型初中生人格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要重視學校教育對人格發(fā)展的作用。首先,要提升低控型初中生的同伴關系。好的同伴群體關系、好朋友的積極品質(zhì)能保護青少年免受社交焦慮的影響。對于低控型初中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并引導其正確交友,讓其感受到來自同伴群體的幫助和支持。其次,對于低控型學生,教師應與其發(fā)展積極的師生關系,不能因為他們在學校中表現(xiàn)不好而對他們置之不理或嚴厲處罰,必要時適當運用教育機制去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再次,學校教育可以針對低控型初中生存在的問題設計專門的團體輔導干預活動,對低控型初中生的人格進行干預,促進低控型初中生的健康成長。

        (三)初中生要加強自己的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提高自控力

        首先,低控型初中生應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低控型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延遲滿足和抵抗誘惑的能力都較差,這使他們?nèi)菀壮霈F(xiàn)一系列的不良問題,如與同學打架、違反課堂紀律等。而且低控型初中生的自我適應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適應環(huán)境,這也使他們?nèi)菀壮霈F(xiàn)焦慮、抑郁等問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低控型初中生應克服沖動、創(chuàng)造機會鍛煉并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和自我適應能力,促進人格健全發(fā)展。其次,低控型初中生要提高自己的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很多不良行為如打架斗毆都是因為一時的沖動,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在依戀與外化行為之間起到中介作用。相對于適應型初中生,低控型初中生情緒穩(wěn)定性較差,因此,此類型初中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強鍛煉自己的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掌握正確的情緒應對策略,逐步提高自我控制水平。再次,與適應型和過度控制型初中生相比,低控型初中生的親社會性、智能特征和認真自控均低于以上兩種人格類型的。因此,低控型初中生應提高自己的宜人性和盡責性,養(yǎng)成認真盡責的良好學習習慣與生活態(tài)度。

        注:本研究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項目(11AZD 089)、遼寧省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課題(2018lslktqn-038)、遼寧省教育廳(W201783662)的資助。

        參考文獻

        [1] 孫海華.校園暴力施暴者為何多為初中生[N].中國青年報,2016-8-23(6).

        [2] Bohane L ,Maguire N ,Richardson T . Resilients,overcontrollers and undercontroller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utility of a personality typology method in understanding adult mental health problem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7,57,75-92.

        [3] 楊麗珠,馬世超.初中生人格類型劃分及人格類型發(fā)展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2014,37(6):1377-1384.

        [4] 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Meeus W . The Study of Adolescent Identity Formation 2000–2010:A Review of Longitudinal Research[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1,21(1):75-94.

        [6] Asendorpf J B ,Van Aken M A G . Validity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judgments in childhood:a 9 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0,17(1):1-17.

        [7] Block,J.,& Haan,N. Lives through time[M].Berkeley,CA:Bancroft Books,1971.

        [8] Block,J. H.,& Block,J.Minnesota Symposium on Child Psychology[M]. The role of ego-eontrol and ego-resiliency in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In W. A. Collins (Ed.).Hillsdale,NJ:Erlbaum. 1980:39-101.

        [9] Asendorpf J B ,Van Aken M A . Resilient,overcontrolled,and undercontroleed personality prototypes in childhood:Replicability,predictive power,and the trait-type issu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7(4):815-832.

        [10] Robins R W ,John O P ,Caspi A ,et al. Resilient,overcontrolled,and undercontrolled boys:Three replicable personality typ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6,70(1):157-171.

        [11] Scholte R H J ,Lieshout C F M V ,Wit C A M D ,et al. Adolescent personality types and subtypes and their psychosocial adjustment[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82-),2005,51(3):258-286.

        [12] Rammstedt B ,Riemann R ,Angleitner A ,et al. Resilients,Overcontrollers,and Undercontrollers:The replicability of the three personality prototypes across informa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18(1):1-14.

        [13] Dubas J S ,Gerris J R M ,Janssens J M A M ,et al. Personality types of adolescents:concurrent correlates,antecedents,and type X parenting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2,25(1):90-92.

        [14] Sroufe L A ,Causadias J M ,Salvatore J E . Early patterns of self-regulation as risk and promotive factors in develop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in a high-risk samp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12,36(4):293.

        [15] Asendorpf J ,Denissen J J A . Predictive Validity of Personality Types Versus Personality Dimensions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Adulthood:Implications fo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re and Surface Traits[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82-),2006,52(3):486-513.

        [16]Ghaderi A ,Scott B . The Big Five and eating disorders: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8,14(14):311-323.

        [17] Westen D ,Harnden-Fischer J . Personality Profiles in Eating Disorders:Rethink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xis I and Axis II[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1,158(4):547-562.

        [18] Lavender J M ,Wonderlich S A ,Crosby R D ,et al. Personality-based subtypes of anorexia nervosa:Examining validity and utility using baseline clinical variables and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3,51(8):512-517.

        [19] Newman D L ,Caspi A ,Moffitt T E ,et al. Antecedents of adult interpersonal functioning:Effect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ge 3 temperamen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7,33(2):206-217.

        [20] 楊麗珠. 幼兒個性發(fā)展與教育[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3.

        [21] 黃平,孫圣濤,李燕.夫妻沖突對幼兒社會技能的影響:父母教育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2017,5(2):108-114.

        [22] Van Leeuwen K G ,Mervielde I ,Braet C ,et al. Child 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Behavior as Moderators of Problem Behavior:Variable- and Person-Centered Approach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40(6):1028-1046.

        [23] Prinzie,P.,Onghena,P.,Hellinckx,W.,Grietens,H.,Ghesquiére,P.,& Colpin,H. The addictive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personality on externalizing behavior[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3,17(2):95–117.

        [24] Karreman A ,Haas S D ,Tuijl C V ,et al. Relations among temperament,parenting and problem behavior in young children[J].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2010,33(1):39-49.

        [25] Van Aken M A ,Semon Dubas J . Personality type,social relationships,and problem behaviour in adolesce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1(4):331-348.

        [26] Smetana J G ,Crean H F ,Daddis C . Family Processes and Problem Behaviors in Middle-Class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0,12(2):275-304.

        [27] Rapee R . Potential role of childrearing practi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997,17(1):47-67.

        [28] 徐藝明,王勛,張振新.親子關系中的家庭暴力與小學生人格關系的調(diào)查研究[J].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2018,6(5):284-290.

        [29] Stice E ,Barrera M .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substance use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5,31(2):322-334.

        [30] Barnes G M ,Others A . Family Influences on Alcohol Abuse and Other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Black and White Adolescents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994,4(2):183-201.

        [31] Ge X ,Best K M ,Conger R D ,et al.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the occurrence and co-occurrence of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onduct problem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6,32(4):717-731.

        [32] Manders W A ,Scholte R H J ,Janssens J M A M ,et al. Adolescent personality,problem behaviour and the quality of th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0,20(3):237-254.

        [33] La Greca A M ,Harrison H M .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F(xiàn)riendships,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Do They Predict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5,34(1):49-61.

        [34] Yu R ,Branje S ,Keijsers L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young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problem behaviors:An examination of personality–environment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15,57:1-10.

        [35] Obsuth I ,Murray A L ,Malti T ,et al. A Non-bipartite 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on Adolescent Probl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7,46(8):1661-1687.

        [36] Wang M T ,Brinkworth M ,Eccles J . Moderating effect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adolescent trajectorie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3,49(4):690-705.

        [37] Zaremba L A ,Keiley M K . The mediational effect of affect regul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and internalizing/externalizing behaviors in adolescent males who have sexually offended[J]. Children &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1,33(9):1599-1607.

        [38] Eisenberg N ,Cumberland A ,Spinrad T L ,et al. The Relations of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ity to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J]. Child Development,2001,72(4):1112-1134.

        猜你喜歡
        初中生
        《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初中生)征稿啦
        《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培養(yǎng)英語自學能力的幾種有效途徑
        初中生的我們怎么訓練英語口語?
        談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58
        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6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學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男才女貌:大學老師娶個初中生
        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zhì)量表的編制
        心理學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初中生語文學習興趣“冷熱”觀
        中學語文(2015年6期)2015-03-01 03:51:38
        国产亚洲精品av一区|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WWW| 日本人妻伦理片在线观看| 沐浴偷拍一区二区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盗摄|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性色av网站| 丰满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 欧美巨大巨粗黑人性aaaaaa| 欧美性一区| 中文字幕人妻激情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熟女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国产情侣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国内a∨免费播放|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 婷婷开心五月亚洲综合| 门卫又粗又大又长好爽|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字| 黑人巨大亚洲一区二区久| 国产老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特级a欧美做爰片第一次| 中文字幕经典一区| 偷拍熟女露出喷水在线91|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软件| 色窝综合网| 成人麻豆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久久狼人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欧美| 成人无码视频| 日本免费一区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