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新
一、豐子愷:金釵掘井之故事
豐子愷(1898—1975年),今浙江省嘉興市桐鄉(xiāng)市石門鎮(zhèn)人,原名豐潤,號子覬,后改為子愷,中國近代著名漫畫家,以中西融合畫法創(chuàng)作漫畫而著稱,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漫畫的開端”人物,所著《緣緣堂隨筆》系列亦為文學名篇。其中《一簣之功》,專講自流井鹽場故事,最初發(fā)表于《兒童故事》1947年2月第2期,后廣被收錄。據(jù)豐子愷自述此系他來四川自流井的親身見聞,具有一定的文史價值。
本文先寫自流井采鹵汲水燒鹽的方式,寫道:“這井的口,不是同普通井這么大的,只有飯碗口大小。但是深得很,有數(shù)十丈的,有數(shù)百丈的。用一個長竹筒,吊下井去。吊到井底,竹筒里便灌滿了鹽水。拉起竹筒來,把鹽水放出,用火燒干,便成為鹽?!庇置枋鲎粤骶敃r場景呈現(xiàn)為“幾百個架子,遠望起來風景很好看”。
接著介紹挖掘鹽井艱辛不易,白費工夫的人士實在不少;然后述及豐子愷在自流井游玩,賞觀鹽井時聽聞到的金釵掘井的故事:某井挖掘多日沒有成功,老板娘連續(xù)典當物品作為掘井費用,還是沒有成功,最終由于老板娘再典當私人金釵以支付工錢伙食,工人們?yōu)榇烁卸髟倬蛉?,終于出鹵見功,可見掘井持久之難,稍一放棄就前功盡棄。
“一簣”就是一畚箕,缺乏這一點就不能成山,此即“功虧一簣”。如果當時金釵井不再堅持掘那幾天,井不出鹵,終是白費工夫,推而廣之,事事如此。最后豐子愷由掘井故事升華為人生道理,認為凡事若要成功須有科學依據(jù)與毅力支撐。
二、平江不肖生:獨特打井之流程
向愷然(1889—1957),名逵,筆名平江不肖生,湖南平江人,近代著名武俠小說家。其筆名來自《道德經(jīng)》:“天下皆謂我道大;夫惟其大,故似不肖。”他曾兩度赴日留學,著有譴責小說《留東外史》,1922年開始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江湖奇?zhèn)b傳》;一生共撰有十三部武俠小說,另有《拳術見聞錄》《拳術傳薪錄》《拳師言行錄》《拳經(jīng)講義》等武術理論專著。業(yè)界評價向愷然武俠小說風格為:“寫實與神怪相結合,又善于編故事,很有看頭?!?/p>
向愷然還著有《江湖小俠傳》,雖名小俠,實則不凡。其中有篇《紀楊少伯師徒遇刺客事》,以自流井為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來源。而向愷然是否來過自流井尚無叢考,但他能將自流井鹽業(yè)狀況寫得如此詳盡,把鹽場打井工具喻為類似武林十八般武器的飛爪,或是看過原物才能有此聯(lián)想。
小說前部,向愷然交代了寫作背景城市的情況,即自流井產(chǎn)鹽閑話,先述及自流井的鹽和山東魯鹽、江蘇淮鹽完全不同,是“從鹽井里吊出水來,用水煮成”,接著詳細介紹自流井打井流程、解決問題辦法及火井使用等。
文中所記載自流井獨特的打井方式,如下:
他們打這種鹽井的方法,初動工的時候,也和平常打吊井的差不多。打到兩三丈深以后,就用極直線的松木打空中心,豎在井里。周圍把泥土填塞了,只留出些松木在地面上。那松木中心打空的圓洞,即是鹽井的井口。于是在井口上搭起一個絞車架子來,并蓋一座房屋,把絞車架蓋在里面。絞車上盤著篾纜,篾纜尾端系南(應為“楠”)竹一段,竹端系打井的鐵鉆。那鉆恰有井口大小,長有數(shù)尺。鉆的構造很巧,鉆尖與武術家所用的飛爪相似。未曾著地以前,鉆尖鐵爪是張開的,一著地就立時抓攏來。爪中抓泥一撮,上面用絞車將篾纜起鐵鉆出井口,取下爪中所抓的泥,重復放下。是這樣從容不迫地一把一把向外面抓,那怕遇著石板,也慢慢地抓穿一個圓洞過去。
掘井中,若遇到有鵝卵石,處理方式為:
所怕的就是遇著鵝卵石。石質既甚堅硬而又圓滑,不好著力。抓是抓不起來的,鉆也鉆不爛。遇了這種當口,便很費事,須將鐵鉆絞出來,用捶熟了的桐油石灰,吊下井去,把鵝卵石的周圍填緊,不使有絲毫活動的余地。等到桐油石灰干了,然后再用鐵鉆,只幾下,就把鵝卵石鉆破。一經(jīng)破裂,便容易著力了。
此外提到“溜筒租價”的奇聞,如下:
若遇了有夙嫌的,就很麻煩。每有看經(jīng)過的路線有多遠,用大元寶照著路線,密密地擺過去,有多遠,擺多遠。拿這多元寶做租價,才允許經(jīng)過的。
正文描寫了一段因鹽業(yè)打井,租賃溜筒引起人事糾紛,出現(xiàn)刺客卷入紛爭的傳奇故事,情節(jié)曲折,可堪一讀,初發(fā)表于民國期刊《偵探世界》1922年第10期、1923年第11期。同時此文詳盡記載自流井鹽業(yè)趣聞,為一篇頗可參閱的掌故資料。
三、高蘭:火井瓦斯之壯觀
高蘭(1909—1987),原名郭德浩,黑龍江省璦琿縣人,燕京大學國文系畢業(yè),著名朗誦詩人,先后擔任南開中學教師、長春大學教授、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等,早年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后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教學和詩歌理論研究工作,著有《詩的朗誦與朗誦的詩》《李后主評傳》等。他在抗戰(zhàn)時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朗誦詩篇,如《向八百壯士致敬禮》《送別難童》《十年》《反侵略進行曲》《給姑娘們》《我的家在黑龍江》等,不少發(fā)表在《大公報·戰(zhàn)線》和詩刊《五月》上,并輯集為《高蘭朗誦詩》,被譽為“中國詩朗誦先驅”,2012年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出版有《抗戰(zhàn)時期黑土作家叢書·高蘭集》。
據(jù)肖士雄《抗戰(zhàn)時自貢文藝掠影》和張貴祥《榮縣人民八年抗戰(zhàn)的貢獻》文中提及有東北中山中學語文教師高蘭和東北中學生歌詠團事跡。時東北中山學校西遷到離自流井不遠的四川威遠縣靜寧寺繼續(xù)辦學,故高蘭應屬此時期來過自流井。同時高蘭與自貢籍知名作家王余杞、李石鋒也有一定文化交往,并積極參與榮縣抗戰(zhàn)文藝雜志《流火》活動,撰寫了《榮縣抗敵歌詠團團歌》:“我們是年青的歌手,我們是年青的歌手,用鋼鐵一般的歌喉,用熱情燃燒的怒吼,挽起手,唱呵!歌唱出祖國的戰(zhàn)斗;向前走,唱呵!歌唱出民族的自由!我們要爭取解放,我們要驅逐倭寇,我們是全民抗戰(zhàn)中年青的歌手!”(載《流火》第6期)。
此外高蘭撰寫《天然瓦斯火》朗誦詩描述自流井火井風貌,謳歌中華民族精神,收錄到1944年出版的朗誦詩集。此系高蘭來自流井觀看天然瓦斯后,進而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激情而寫出。他生動描述出自流井鹽場火井生產(chǎn)狀況,如:
火!
火!
紅的火??!
七百口天然的瓦斯火!
火的口,
呼吼著解放的歌!
火的眼
閃耀著光明的歡樂!
火的舌
向天空,向四野
燃燒,
燃燒!
同時將勞動生產(chǎn)謳歌升華為精神意志,如:
十萬工人啊,
狂呼,
大笑,
眼淚和汗水,
向酒杯里落;
襤褸的跳舞,
愈顯得婆娑;
興奮,快樂
忘記了勞苦的工作!
??!
為抗戰(zhàn)而生產(chǎn)!
為抗戰(zhàn)而建設!
咱們一向是被壓迫者,
咱們從今卻是走向生活。
高蘭此詩整體上氣勢磅礴,層次迭進,被譽為中國朗誦詩的名篇。
作者:文史作家,歷史文化學者